用戶:Dirrival/沙盒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5°36′42″N 116°58′30″E / 35.61167°N 116.97500°E / 35.61167; 116.97500

曲阜孔廟
世界遺產
曲阜孔廟大成殿
官方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英文)
Temple et cimetière de Confucius et résidence de la famille Kong à Qufu(法文)
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
標準 (i)(vi)(vi)
登錄年份1994(第18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文)
曲阜孔廟及孔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山東省曲阜市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1-99
登錄1961年

曲阜孔廟,是祭祀中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廟[1],位於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城內,又稱「闕里至聖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餘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築物[2],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範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1]

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2],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1]

相關歷史

始建與歷代之增修

吳道子所繪之先師像

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至初,已歷二百餘年。[4]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帝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里,以太牢祭祀孔子。[5]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過闕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興元年(153年),桓帝下詔重修孔廟,任命孔和為守廟官,並立碑以記。有漢一代,廟宇雖經多次整修,但仍以宅為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祀墮壞」,孔廟頹敗。[6]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雖然玄學興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卻未受到太大影響。魏文帝「令魯郡修起舊廟」,並安置吏卒百戶守衛;又在廟外廣修屋宇,以居學者[6]西晉末造,「五胡亂華」,「廟貌荒殘」。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7]。此後,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和太平二年(557年)孔廟均得到修葺,但於廟宇形制無改。[8]

以降,朝廷提倡儒學,孔廟面貌隨之改觀。隋大業七年(611年)曲阜縣令陳叔毅重修孔廟[9]。唐初,朝廷在國都長安的國子監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各一座,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詔修曲阜孔廟。乾封元年(666年),因舊廟簡陋,高宗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改制神宇」,對孔廟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10]開元七年(719年),兗州刺史韋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孫、褒成侯孔之等又「樹繚垣以設防」[11]大曆八年(773年)兗州刺史孟休鑒、曲阜縣令裴有象新建廟門[12]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孫、魯國公、天平軍節度使孔溫裕奏請朝廷,獻私俸修葺廟宇。唐代的孔廟已初具規模[13],對廟宇的修葺共有五次。[14]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國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詔增修廟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詔祭孔廟,用一品禮,廟門列十六戟。[15]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過曲阜拜孔廟,加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四年,詔令各州皆建孔廟;五年,改謚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頒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袞服九章」。宋代對曲阜孔廟增修達七次。建隆元年(960年),詔增修祠宇。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規,革舊制」,對孔廟進行修繕。新成的孔廟,「繚垣雲矗,飛檐翼張」,重門洞開,層闕特起,「迴廊復殿,一變維新」[16]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大理寺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朝廷奏准並遣之以官錢監修孔廟。五年(1021年),孔道輔「又請得封禪行殿余材」,擴大孔廟舊制。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並行[17],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講學堂。次年,孔道輔又於正殿之西建五賢堂。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頒御書金字篆書「宣聖廟」和飛帛書「大成殿」匾額。此後的元豐紹聖政和年間亦曾重修孔廟。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廟學於孔廟東南隅。[18]

曲阜城的變遷與孔廟的位置圖

此後不久,兵南侵,「廟宇與書籍俱為灰燼」。但金國上層有遠見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須依靠儒家思想。天會五年(1127年),金將完顏宗堯進駐燕京後,戎馬未息即建太學,修國子監。天會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縣「引詣聖廟」,「登杏壇,望殿火奠拜」。[18][19]金國統一北方後,進一步認識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廟。次年敕行台撥錢一萬四千貫,修孔廟聖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錢一萬四千五百貫,發南京入作司見材,修完孔廟,創蓋大成殿」。至皇統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羨錢修兩廡及齊國公殿。此次維修,規模不大,被毀建築尚未得到完全復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聖公等又組織重建鄆國夫人殿。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學的金章宗撥錢76400多緡,大修孔廟。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舊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創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廟擴展到「殿堂廊廡門亭齋廚黌舍合三百六十餘楹」的前所未有的規模[20]。金代的孔廟,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築規模擴大,新建大中門、櫺星門,且始用琉璃瓦,殿廡均以綠琉璃瓦剪邊,青綠彩畫,朱漆欄檻,檐柱亦改為石質,並刻龍為飾,使孔廟規格大大提高。

元、明兩代,孔廟重修重建更達數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當時孔廟遭到雷擊,大成殿等120餘楹建築化為灰燼。此次重修,總共歷時五年,耗銀15萬兩。

清代對孔廟的修建達14次。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廟又毀於雷電火。「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及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調集12個府、州、縣令督修,總共用時六年方才完成。

綜合統計,千百年來,孔廟總共經歷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達到今日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

遺產保存

現代的保護和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對曲阜孔廟進行數次局部修繕。1957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將孔廟公佈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曲阜對外開放。1961年,孔廟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師范大學紅衛兵領袖譚厚蘭康生(一說戚本禹林傑)的授意下,率二百餘人來到曲阜「破四舊」,沖破山東省委、曲阜縣委和孔廟管理處的阻攔,進入孔廟駐扎,在當地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大會」,隨後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孔子像、神龕、匾聯、供桌等皆被砸爛,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造成無可挽回的文物損失[21],更在中部的大中門前挖開一條通道,將孔廟截為兩段。[22]

1970年,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山東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壞情況。其後,大成殿、杏壇、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得到維修。從1984年起,曲阜孔廟恢復了民間祭孔。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祭孔活動陸續重新展開。

世界文化遺產登錄過程

1994年,曲阜孔廟、孔林孔府以滿足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標準的一、四、五款而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23]

1912年之曲阜孔廟佈局

建築規模和佈局

曲阜孔廟擴大至現有規模,始於宋代,今日之佈局則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後形成的。廟宇總面績約327.5畝(13萬平方米),呈狹長方形,南北長約1100米,貫徹舊曲阜縣城南北,將城池分為東西兩部分。建築模仿皇宮規制,沿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廟內共有九進院落,包括五殿、一閣、一坦、兩廡、兩堂、十七座碑亭,總共466間,其中最古老的是建於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後元、明、清、民國各代建築皆有。四周高墻環繞,配有門坊角樓,黃瓦紅墻,雕樑畫棟,古木參天。

孔廟最南緊鄰曲阜縣城南門,作欞星門為正門。欞星門內,以紅墻區隔南北,正中辟門,經聖時門、弘道門,組成三進院落,均為空擴庭院,松柏森森。其北自大中門起、同文門、奎文閣和十三御碑亭。之後從大聖門開始分為三路建築群,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中路建築群(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兩廡等),祭祀孔子祖先的東路建築群(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築群(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

建築形制

萬仞宮墻

仰聖門甕城,可見「萬仞宮墻」門額

曲阜孔廟南倚明曲阜城的南門仰聖門,此門可稱孔廟之外大門。仰聖門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當時為保衛孔廟,朝廷以孔廟、孔府為中心,營建了曲阜縣城。城門為磚砌券拱,重門間有瓮城。門上建有重檐灰瓦歇山頂城樓。城門平日緊閉,唯有皇帝駕臨、派人致祭或聖旨傳到時方可開啟。民國十九年(1930年),城樓毀於中原大戰的戰火,1989年重建。城門兩側的城牆於1978年春拆除,2005年,又得到復建。曲阜明故城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甕城門額題「萬仞宮墻」四個朱紅色大字,原為明朝山東巡撫胡纘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書。其文出自孔子弟子子貢讚揚孔子的「夫子之牆數仞」[24]。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親臨祭拜時,重新題寫,將胡纘宗原額移至廟西矍相圃保存。且撰《萬仞宮墻贊》刻碑立於門上,現碑已無存。

金聲玉振坊坊額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柱式石坊,高5.6米,東西跨度13.5米。柱為八角形,前後石抱鼓夾抱,柱頭仰蓮寶座,柱頂踞圓雕鱗甲獨角獸。內側兩柱間之明間額枋稍高,正中陰刻「金聲玉振」四字,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胡纘宗題寫。「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贊揚孔子的「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者也。」[25]兩稍間額枋稍低,淺雕雲龍戲珠圖案。額枋均覆屋蓋,整石刻成瓦壠形,懸山頂,有脊無

下馬碑

泮水橋與下馬碑

坊後有一座單口石拱橋,即泮水橋。橋長7.38米,寬4.45米,橋面鋪設二龍戲珠石階,兩側有橋欄,橋北端東西沿河置石欄,欄北折與廟牆相連,與櫺星門組成一個長21.1米、深8.55米的半封閉空間。橋系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孔子六十七代孫衍聖公孔毓圻所建,雍正三年(1725年)修廟時換橋北欄板11塊、欄柱4根。

橋後石欄之東,緊接廟牆立有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習稱下馬碑,始立於金明昌二年(1191年),今碑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刻。

欞星門與第一進院落

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內有「太和元氣」坊,1544年建。再內有「至聖廟」石坊。院內兩端各有一座木質牌坊,東西相對。東側牌坊書「德侔天地」,西側牌坊書「道冠古今」,坊下蹲石雕神獸十六尊。

欞星門及文保碑

欞星門

欞星「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須先祭祀欞星。欞星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為木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時,由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改建為鐵梁石柱。

欞星門高10.34米,寬13米,左右與朱紅牆垣連接,為四柱三間火焰沖天柱式,柱間設紅色柵欄門。圓柱前後以石鼓夾抱,每柱各由上下兩節組成,其兩節相交處分別用石制傾斜戧柱支撐。柱頭刻雲罐,柱頂雕刻四大天王像,柱出頭用雲板。正中的明間額枋為兩層,兩側的稍間額枋各一層。額枋以鐵梁承托,各鑄有四個龍頭閥閱。坊頂正中置圓雕火焰寶珠。明間上層與兩稍間兩側刻絛環花紋,明間中刻二龍戲珠,稍間中刻雲鶴,均為淺浮雕,明間下層坊刻陽文「欞星門」三字,為乾隆帝手書,兩端浮雕雲鶴。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山東巡按鄭芸所建,坊額「太和元氣」四字則由山東巡撫曾銑書寫。「太和」出自《易經·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貞」句[26],意在讚譽孔子之道如同宇宙元氣,永恆長存。該坊亦為三間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石坊,與金聲玉振坊相同。

至聖廟石坊

至聖廟坊

至聖廟坊石為漢白玉制,三間四柱沖天柱式坊,無樓,額枋一層,僅明間有火焰寶珠,上刻篆書「至聖廟」三字。兩稍間額枋平 雲龍圖案。枋中二柱仰蓮座下出雲板,向內一側刻日形,以寶瓶支於枋上。該坊的具體建築年代不明,最早出現在明弘治廟圖碑中,應為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孔廟時增建,其時坊名「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今名。

德侔天地坊、道冠古今坊

德侔天地坊與道冠古今坊分別位於院落東、西兩端,彼此遙對,組成孔廟第一道偏門。二坊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弘治、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年間皆有重修,但部件幾無更換,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將頂部改為黃色琉璃瓦

二坊形制相同,均為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頂。其中,明間為廡殿頂、十三踩斗栱;兩稍間為歇山頂,九踩斗栱;明、稍間之間各有小屋頂,五踩斗栱。柱不出頭,柱下夾杆石圓雕石天祿各四對,須彌座之圓角柱、卷草等雕刻風格粗放,為明初風格。

聖時門局部

聖時門及第二進院落

聖時門

聖時門是曲阜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為三間,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廟時重建,「新添兩間,退後二丈,兩旁各添八字牆」。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時名「宣聖門」,雍正七年(1729年)再修,次年,世宗欽定「聖時門」名稱。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高宗題匾。乾隆二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上頂木料、琉璃瓦脫落十之八九」,「幾無一椽一瓦之可用」,揭頂拆卸至地面重新建造,換大梁4根、斗栱70朵等木構件[27]

門高約12米,寬約23米,進深11米。三卷拱門。語出「孔子,聖之時者也。」[28],磚木結構,下部磚砌,中三間發券為拱頂門,上部木結構,五踩斗栱,灰瓦綠邊單檐歇山頂。現斗欹有凹,柱頭科斗昂僅寬1.5斗口,平板枋扁而寬,仍保留了明代特點。聖時門的斗栱比較奇特,系地方做法。門立於1.15米高的台基上,兩側門前後設台階,中門前後御道設陛石,浮雕雙龍戲珠,以山水雲相襯,雲形簡單,龍頭角光潔,水紋線條流暢,當屬明初石刻佳品。

碧水橋及院內古柏

碧水橋

聖時門內即第二進庭院。庭院寬敞,古柏森森,一水東西向橫穿而過,古橋三座縱跨其上。此水因「壅繞如壁」,因此古名「壁水」,橋也因此得名「壁水橋」。橋系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添建。弘治十三年於橋上添加石欄,河岸砌石,並砌小牆,清康熙十六年改小牆為石欄,雍正廟工時曾以大成殿舊料等更換部分欄板、欄柱。

橋共座,以磚石券拱,中橋寬10.3米、長16.68米,兩翼輔橋寬3.43米、長13.35米。

快睹門、仰高門

院落東西兩端的快睹門、仰高門,為孔廟的第二道偏門,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皆有重修。[29]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時,仰高門「木柱僅存,琉璃瓦全無」,而「快睹一門坍塌尤甚,基址僅存」,「木料全損,琉璃瓦無存」,山東巡撫命「照毓粹、觀德門式修蓋一新」。今存規模形制與清雍正修廟記載相同,當是照原樣重修的。

門各三間,單檐懸山頂,灰瓦綠邊,五檁三柱分心式木架,無斗栱。二門為方便人們拜廟而添建,原為拜謁孔廟的出入通道,故東門為「快睹」,寓意先睹為快,西門名「仰高」,據顏回讚揚孔子「仰之彌高」(《論語·子罕》)語意命名。

漢石人亭

碧水橋西南,一者峨管介而侍,一冕執拖修紳。漢石人亭。石人原是曲阜東南漢魯王墓前的石像生,1794年移入城內,1953年移植孔廟並建亭保護。石人高兩米餘,胸間有刻字。

弘道門內部及匾額

弘道門與第三進院落

弘道門,原名「天階門」,在碧水橋北,是孔廟第三道大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本為三間,系當時孔廟的大門。永樂十三年()後成為二門。弘治十三年()重建時,擴為五間。雍正八年(),清世宗取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0]之意,欽定為「弘道門」,乾隆十三年(),高宗題寫匾額。清代重修數次[31]光緒二十三年(),重新更換了梁枋、斗栱等木構件。

現存建築高約10米,東西長17.3米,深9米。面闊五間,進深兩間,三門,單檐歇山頂,灰瓦綠剪邊,七檁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栱。梁枋肥寬,平板枋高狹,均呈清代特點,僅外檐之八角石柱側腳升起,當為明代遺物。門下有碑刻數塊。

大中門與第四進院落

大中門

大中門為孔廟第四道大門。此門原名「中和門」,始見於金代孔廟圖中,是當時孔廟的正門,面闊三間,五十代衍聖公孔 於大定年間新建。明弘治十三年擴建成五間,天啟六年(1626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題寫門匾,乾隆二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1940年又重修。

今存建築高9.42米,長20.44米,寬7.49米,面闊五間,三門,單檐懸山頂,灰瓦綠剪邊,五檁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檁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栱,木架纖弱,做法簡率,是同治十一年重修的遺構。檐柱柱頂石鐫寶裝蓮瓣,構圖勻稱,是金代初建的遺物。

角樓 大中門東西兩側各建有琉璃瓦角樓一座,與孔廟最北端兩角樓遙相對應。角樓始建於1331年,康熙年間重修。角樓形制仿照皇宮而建,用以守衛和瞭望。角樓各三間,築於高臺之上,內有馬道以通上下。

東角樓與孔廟之外的鐘樓相連。鐘樓建於1302年。

同文門及第五進院落

同文門

同文門是孔廟的第五進大門,宋朝孔廟的正門。面闊五間,縱深兩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斗栱。清初曾名「參同門」,順之後改今名。

同文門四周各有石碑一座,分別為明代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帝御碑。原來有亭保護,毀於清代。

毓粹門、觀德門

毓粹門、觀德門分別在第五進院落的東西兩端,為孔廟的第三道側門。二門始見於金代廟圖中,三間單檐,當為金明昌二年增建,金末倖免於兵火,元初猶存,明清重修數次[32],光緒三十四年()黃琉璃瓦,1978年重修。

現存結構為五檁三柱分心式木架,無斗栱,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明間辟門,稍間砌牆,柱有側腳,額枋略有升起,仍頗具金、元時期建築特色。

奎文閣

奎文閣與第六進庭院

奎文閣

同文門以北是奎文閣,古代十大名樓之一。大約始建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一說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御書樓」,金明昌二年(1191年)擴建時,金章宗賜今名。1500年擴建為三層,高23米,闊30米,深18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金時閣仍為5間,但已成3檐,下檐之上仍有平座,兩側有掖門,門東西有廊。金貞二年(1214年)兵火毀孔廟,閣倖存。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衍聖公孔之全曾修葺,明洪武、永樂間又重修。弘治十二年廟火猶存,但在維修時,因「規摹不稱」,為使「與殿等棟宇相埒」(李東陽《奎文閣賦並序》),撤而新之,擴建為七間、三檐,前面擎檐俱石柱。清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年維修,雍正七年重修,拆卸西北上中下三角及西南上檐角,更換子角梁等木構件。乾隆十三年高宗弘曆題閣匾,二十三年維修,嘉慶二十一年因二層歪斜進行拆修,同治十一年維修,光緒二十四年改換為黃瓦,1985年落架大修,校正大架,加固、更換部分木構件,並彩畫外檐,找補室內彩畫。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奎文閣後為第六進庭院,院落狹長,十三座碑亭東西排列成兩列,南八北五。碑亭院歷史上變化較大。其中兩座為金代遺構,一座為元代遺構,其他十座均為清代建築。[33]

碑亭的形制大同小異,平面呈方形,三間見方,明間開敞,稍間砌牆,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亭內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石碑五十餘塊。

雙門

大成門、大成殿與第七進院落

大成門及先師手植檜

大成門

大成門原名「儀門」,宋崇寧三年(1104年)以大成殿而得名。當時其門面闊三間,單檐,檐下有斗栱,立於臺基之上,以廊連接兩廡。金代重修時在兩側添建掖門。金貞二年(1214年)被焚,元大德六年(1302年)重建為五間[34]。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被焚毀後重建,仍為五間,兩側建左、右便門,便門位置較金代掖門外移,與今存形制相同。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被焚,七年(1729年)重建完成[35],屋頂改為黃色琉璃瓦,柱子、門扇、檻框朱紅油飾,枋心瀝粉金雲龍地伏五色妝顏彩畫,斗科金琢墨,兩掖門亦同時重建,[36],屋頂改為黃瓦剪邊,前後檐頭用石碾玉大點金彩畫。後又數次重修,但主要部件均為更換。[37]

現存之大成門高13.5米,長24.7米,進深11.2米,單檐黃瓦歇山頂,七檁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栱,金龍和璽彩畫。擎檐為石柱,明間前後石柱高浮雕二龍戲珠,其餘為八棱石柱,減地平 小幅雲龍。高浮雕石柱雲朵線條流暢,二龍姿態生動。門下台基高1.65米,石須彌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腳部分所刻雲紋構圖勻稱,線條圓和,當是明代所刻。門前後各有六級台階,中用陛石,淺浮雕雲龍山水,雕刻非常精美。大成門陛石兩掖門各3間,與兩廡連檐,既突出了大成門作為正門的地位,又避免了單立門屋缺少整體聯繫的弊病,處理方式巧妙。

大成門內的石陛東側有檜樹一株,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原為三株:一株在杏壇東南隅,高五丈余,圍一丈三尺,枝幹盤曲如龍形,世謂之再生檜,[38]自東晉至宋榮枯不一,金貞、明弘治及清雍正年間,又屢遭火焚。今存檜樹,圍合抱,高達16米,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復生。東有「先師手植檜」石碑,系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楊光訓書。

杏壇

杏壇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庭院正中,專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建造的紀念物。位居殿庭之中,為一重檐方亭。

其址原為宋天禧五年大修孔廟以前的正殿基址。從宋廟圖看,杏壇為三層台。金代始於台上建亭,單檐,似十字脊,四面歇山。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曾重修。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大修時,「杏壇仍舊,用上等青綠間金彩畫,蓋 綠色琉璃」,仍作單檐、十字脊。明隆慶三年(1569年)「杏壇舊制則撤而更新,增置石楹重檐」(明殷士儋《闕里重修孔廟碑》)。清雍正二年倖免於火,雍正七年()重修時,未更換木構建,只揭 彩畫,柱子朱紅油飾,枋梁大木石碾玉大點金,天花瀝粉金雲龍五彩妝顏,斗科金琢墨。其後清嘉慶二十一年揭 修葺,同治十一年維修,光緒三十四年改為黃色琉璃瓦頂,並更換四老角、四子角,1973年揭 彩畫。

現存建築仍為明代隆慶年間遺構,高12.05米,闊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開,每面三開間,每面中柱為石柱,金柱為木柱,用料粗大,角柱雖也為木柱,但砍作八角形。屋蓋十字結脊,四面歇山,重檐,上下檐均為五踩重昂斗 ,明間用平身科三斗栱。亭內,上下檐均用天花,上層天花中心用斗八藻井,用細小斗 妝飾,纖巧可愛。壇基兩層,上層用石欄杆,南面八根欄柱下用螭首,非常美觀。東南西北每面均有踏跺,刻圭腳形雲紋。採用重檐形式,內用斗八藻井,黃色琉璃瓦,金龍和璽彩畫,規格很高。

再後面的聖跡殿,明末萬曆年間(1592年)創建,現存的仍是原物,中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畫石一百二十幅,其中有些出於名家手筆。

曲阜孔廟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築物,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現有建築重建於清雍正年間舊大成殿遭雷火焚毀之後,雍正八年(1730年)落成。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琉璃瓦的大殿,面闊間。建在雙層白石台基上。大成殿最為引人注目之處是其前廓的十根精雕蟠龍柱。柱上浮雕「雙龍戲珠」圖案,其中「降龍」自上蟠下來,頭向上;「升龍」由下蟠上去,頭向下。中間雕出寶珠,四周有雲焰環繞。柱腳刻出行山,最下部為蓮瓣柱礎。這些蟠龍是附在柱身上的圓雕,不是一般的浮雕。蟠龍栩栩如生,「是建築與雕刻相輔相成的傑出的範例」[39]

殿兩側和後面的柱子是八角形石柱,也有精美的淺浮雕。相傳大成殿原來的位置在現在殿前杏壇所在的地方,是1018年宋真宗時移建的。現存台基的「御路」雕刻是明代的遺物。

大成殿內部正中供奉孔子像,兩側配祀子思子顏子曾子孟子……等「十二哲」。

建築內涵

[40]

其他文物

碑刻

祭孔儀禮

註釋

  1. ^ 1.0 1.1 1.2 世界文化遺產——孔府 孔廟 孔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2009-09-10]. 
  2. ^ 2.0 2.1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 444頁
  3.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中國的世界遺產. [2009-09-10]. 
  4.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乙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5.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十二年)十一月,(高帝)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大牢祠孔子。」
  6. ^ 6.0 6.1 制命宗聖侯孔羨奉家祀碑》碑文:「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誦之聲聲,四時不睹嘗之位。」「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卒吏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
  7. ^ 孔庙配享及先贤先儒位次配置. 國學網. [2009-09-11]. 
  8. ^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一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1]. 
  9. ^ 隋·仲孝俊撰 《修孔子廟碑》:「粉壁椒塗,丹楹刻桷」,「寢廟孔碩,靈祠赫奕,圓淵方井,綺窗畫壁」
  10. ^ 崔行功撰《贈太師魯國孔宣公碑》碑文
  11. ^ 唐·李邕撰 《重修孔子廟碑》碑文
  12. ^ 裴孝智撰《文宣王廟門記碑》碑文
  13. ^ 孔尚任《闕里志》:「正廟五間,祀文宣王,南向坐,顏子面西,配閔子以下十哲及曾子,東西列坐,皆為塑像。兩廡二十餘間,祀七十二賢,圖繪於壁上。廟後為寢廟,祀亓官夫人。前為廟門三間,甚壯麗。」
  14. ^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二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1]. 
  15. ^ 乾隆《曲阜縣誌·通編》:「帝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三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
  16. ^ 北宋·呂蒙正撰 《重修兗州文宣王廟碑》碑文
  17. ^ 金代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及南宋孔傳《東家雜記》:「廟門三重,次書樓,次唐宋碑亭各一,次儀門,次御贊殿,次杏壇;壇後乃正殿,又後為鄆國夫人殿;殿東廡為泗水侯殿,西廡為沂水侯殿。正殿西廡門外為齊國公殿,其後為魯國太夫人殿;正殿東廡門外曰燕申門,其內曰齊(齋)廳,廳後曰金絲堂。堂後則家廟,左則神廚,由齊(齋)廳而東南為客館,直北曰襲封視事廳。廳後為恩慶堂,其東北隅曰雙桂堂。凡增廣殿庭廊廡三百十六間。」
  18. ^ 18.0 18.1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三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1]. 
  19. ^ 《孔氏祖庭廣記》卷三
  20. ^ 金 党懷英 《重修至聖文宣王廟碑》碑文:「位敘有次,像設有儀,表以傑閣,周以崇垣」,「制度大備於歷朝。」
  21. ^ 红衛兵“搗毁孔家店”砸孔廟、挖孔墳、焚孔府古書. 衍聖公孔德成網站. [2009-09-11]. 
  22. ^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五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2]. 
  23. ^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iv)人類歷史發展中某—建築風格的傑出範例。(vi)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它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24. ^ 《論語·子張》
  25. ^ 《孟子·萬章下》
  26. ^ 易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27. ^ 《孔府檔案》5010卷
  28. ^ 《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29. ^ 分別為康熙十六年(1677年)、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30. ^ 《論語·衛靈公》
  31. ^ 分別為康熙十六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
  32. ^ 分別為明弘治十七年、清康熙十六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
  33. ^ 宋代時,院落較小,略成方形,四面有廊,東西廊與中路兩廡相連,院中只有兩座碑亭。金代東西兩廊外移,並添建了居仁門、由義門,再外添建了毓粹門、觀德門。元代未見變動記載,約大德六年(1302年)、至元五年(1339)於原碑亭院內靠近軸線處添建了兩座碑亭。明初,院內增建洪武、永樂兩座碑亭,位置大約靠近大成門,弘治十二年被廟火延燒,遷於奎文閣前重建。弘治修廟或以前,碑亭院省去了居仁門、由義門,院落呈今制。清代,院內又添建了9座碑亭:北排5座,自東至西分別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和雍正八年;南排除金、元碑亭以外,每側各2座,西二座約建於清順治年間和康熙初年,東二座約建於清雍正年間。
  34. ^ 孔尚任《闕里(新)志》:「轉裹五間,周圍亦皆石柱,基高一丈,殿門皆琉璃沿裹,碾玉妝飾。」
  35. ^ 「通面闊七丈七尺二寸,通進深三丈五尺,分二間」,「檐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中柱高三丈一尺八寸,七檁歇山轉角、斗口重昂、流金斗科、徹底明成造」
  36. ^ 「每座三間,各面闊一丈六尺六寸,通面闊四丈九尺八寸,進深二丈四尺八寸,前檐柱高一丈一尺二寸五分,後檐柱高一丈六寸,系七檁六搭椽,前檐斗口單昂斗科,後檐一斗三升麻葉斗科」
  37. ^ 具體分別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979年維修大成門,經乾隆十三年(1748年)、嘉慶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1956年維修兩掖門
  38. ^ 米芾有贊;其二在御贊殿前,高六丈余,圍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紐,右者右紐。
  39. ^ 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第15讲 庙——曲阜孔庙. 
  40. ^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參考文獻

  • 陳傳平 主編.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中國世界遺產叢書). 三秦出版社. 2004-5-1. ISBN:9787806288337
  •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7530641689
  • 宮衍興. 孔廟諸神考:孔廟塑像資料編 1994年11月第1版. SS號:11389895

相關條目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