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4年9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存檔:

(現由機械人創建每月存檔。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2014年9月1日

奧基喬比颶風有紀錄以來造成美國人員喪生第二多的熱帶氣旋,也是1928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4個熱帶氣旋,第3場颶風和唯一的大型颶風,於9月6日在西非近海發展而成。這一天氣系統起初只是一股熱帶低氣壓,但在當天晚些時候從佛得角群島以南海域經過後不久就增強成熱帶風暴。之後的增強速度較為緩慢,並於9月7日一度中止。但過了約48小時後,風暴開始繼續增強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強度。氣旋持續西進,於9月12日襲擊瓜德羅普前達到四級颶風標準,該島受到「毀滅性的巨大破壞」,有多達1200人喪生。9月13日中午左右,風暴增強成五級颶風並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60公里的最高強度,再在僅6小時後吹襲波多黎各,成為有紀錄以來唯一以五級強度襲擊該島的颶風。極其強勁的狂風給當地造成嚴重破壞,全島有2萬4728套民房被徹底摧毀,19萬2444套受損,導致超過50萬人無家可歸。9月16日風暴行經巴哈馬,當地報告有18人遇難。9月17日清晨,風暴以每小時233公里風速從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附近登陸,該市超過1711套房屋被毀。該其他地區以奧基喬比湖周邊所受衝擊最為嚴重。風暴潮令湖水從南部邊緣決堤而出,淹沒了數百平方英里的陸地,水深高達6.1米,多地有大量房屋和建築物被洪水沖走。全州有至少2500人溺亡,經濟損失估計達到2500萬美元。颶風在穿越佛羅里達州的過程中大幅減弱,先後進入北卡羅萊納州後轉變成溫帶氣旋。這一天氣系統共計造成至少4078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億美元。>>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日

2014年歐洲冠軍聯賽決賽於5月24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光明球場舉行,以決出2013–14年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誰屬。比賽由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對決同城宿敵馬德里體育會,是歐冠歷史上首次由同城球隊會師決賽。故此,這場決賽又被稱為「馬德里打吡」。最終,皇家馬德里憑着加時賽的3個入球反勝馬德里體育會4-1,贏得他們歷史上第10個歐冠錦標,並且取得來屆歐洲超級盃以及世界冠軍球會盃的參賽資格。>>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3日

西蒙·玻利瓦爾·巴克納是一位美國軍人、政治家,曾參加美墨戰爭,並曾在南北戰爭期間為美利堅聯盟國服務,之後還成為肯塔基州第30任州長。從西點軍校畢業後,巴克納得以留校任教,於美墨戰爭爆發後趕赴前線,參加了多場重大戰役並因表現英勇獲得褒獎。戰爭結束後,巴克納於1887年第二度參選肯塔基州州長並成功當選。身為州長的巴克納以經常行使否決權聞名,單1888年立法會議期間行使的次數就超過之前十任州長總和。1895年參選聯邦參議員失敗後,他於次年加入了國家民主黨派系,成為該派系在1896大選中的副總統候選人,這次選舉再次失利後便再也沒有參加公職競選。1914年1月8日,西蒙·玻利瓦爾·巴克納因尿毒症酸中毒去世,終年90歲。>>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4日

熱帶風暴比爾是一場於2003年夏季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產生影響的熱帶氣旋,也是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第2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於6月29日在尤卡坦半島以北由一股東風波發展而成。系統在北上的過程中緩慢增強,並在登陸路易斯安那州中南部前不久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的最高強度。比爾在陸地上空迅速減弱並加速向東北進發,風暴帶來的濕氣與一股逐漸逼近冷鋒中的寒冷空氣相結合,催生了多達34場龍捲風。7月2日,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並在當天晚些時候由冷鋒吸收而消散。風暴在登陸路易斯安那州期間產生了中等強度的風暴潮,引發潮汐洪災。該州東北部一個小鎮的堤防遭大浪突破,鎮上許多民房被淹。土壤濕軟加上中等強度的大風導致許多樹木倒塌,有些還砸中了房屋和供電線路,引起數十萬用戶失去電力供應。佛羅里達州有兩人因洶湧的海浪溺亡。風暴在更為內陸的區域催生了多場龍捲風,造成局部地區受到中等程度破壞。熱帶風暴比爾行經之處共計奪走了4條人命,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000萬美元。>>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5日

詹姆斯·麥克斯韋,英國數學物理學家,提出了將統歸為電磁場中現象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在電磁學領域的功績實現了物理學自艾薩克·牛頓後的第二次統一。麥克斯韋被普遍認為是十九世紀物理學家中,對於二十世紀初物理學的巨大進展影響最為巨大的一位。他的科學工作為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打下理論基礎,是現代物理學的先聲。有觀點認為,他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僅次於牛頓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麥克斯韋百年誕辰時,愛因斯坦本人盛讚了麥克斯韋,稱其對於物理學做出了「自牛頓時代以來的一次最深刻、最富有成效的變革」。>>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6日

大白鯊》是一部1975年美國驚悚電影,由史蒂文·史匹堡執導,根據彼得·本奇利同名小說改編。本片是暑期大片的開山之作,其發行被視為電影史上的分水嶺。影片講述一個名叫艾米蒂島的暑期度假小鎮近海出現一頭巨大的食人大白鯊,多名遊客命喪其口,當地警長在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和一位職業鯊魚捕手的幫助下決心獵殺這條鯊魚。主要演員包括羅伊·沙伊德爾理查德·德萊弗斯羅伯特·肖。本奇利撰寫了劇本的初稿,之後演員兼編劇卡爾·哥特列布在電影進行主體拍攝期間對其進行了改編。影片拍攝過程困難重重,預算超支、日程延誤。由於機械鯊魚出現了許多故障,導演決定充分利用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創作的簡約、不詳的音樂來表現這條可怕動物的存在。史匹堡及他人都曾把這種暗示性手法與經典驚悚片導演希區柯克相比。環球影業對本片的發行力度異常之大,上映銀幕超過450張,並配以大量營銷宣傳活動和着重強調搭售商品的電視廣告。《大白鯊》獲得了影評人的普遍好評,創下歷史電影票房新紀錄,配樂和剪輯獲得了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多個獎項肯定,電影本身還經常登上多個組織評選的史上最佳電影榜單。《大白鯊》在建立荷里活現代商業模式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開創了把動作和冒險類電影在暑期通過數以千計的電影院放映,並伴隨着大量廣告的高概念營銷理念。影片之後還拍了三部續集,並有許多模仿之作,但都沒有史匹堡和本奇利的參與。2001年,《大白鯊》因其因其在「文化、歷史和審美方面的顯著成就」,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電影登記表下屬的國家電影保存委員會保護電影名單。>>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7日

颶風凱特是1985年襲擊美國的最後一場熱帶氣旋,也是有紀錄以來在一個日曆年中以最晚日期登陸該國的颶風。凱特是198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第11個獲得命名的風暴,第7場颶風和第3個大型颶風。這一天氣系統源於11月15日波多黎各東北方向一股東風波和一片上層低壓槽的相互作用。系統起初行動路線很不穩定,之後由於北面的高壓區逐漸增強而轉向西進。11月16日,系統因外界大氣格局有利而增強成颶風,並在3天後進一步達到二級颶風強度。11月19日晚,凱特吸收了一股強度略有不及的風暴後不久以二級颶風強度登陸古巴北部海岸。離開陸地後,颶風開始快速強化,於次日成為三級颶風並達到風速每小時195公里的最高強度。11月21日,一股冷鋒行經密西西比河,令氣旋先轉向北上,之後又再轉至東北,接下來風暴以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從佛羅里達州墨西哥海灘登岸,然後在沿美國東南部海岸線移動的過程中逐漸減弱,於11月22日離開北卡羅萊納州海岸,次日轉變成溫帶氣旋。古巴疏散了36萬人,該國因強降雨引發了多場泥石流和洪災,致使10人喪生,還導致了嚴重的農業損失。超過颶風強度的陣風引起大規模停電,還令建築物和農作物嚴重受損。該國遭受了約4億美元的損失,凱特也因此成為近百年間對該島破壞最為嚴重的颶風。氣象部門預先發佈了許多颶風警告和觀察預警,數十萬居民疏散,佛羅里達州州長宣佈多個縣進入緊急狀態,各地還開設了多個避難所。凱特是繼1975年的颶風埃洛伊塞以來首場登陸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的颶風,風暴潮和暴雨引發的洪水摧毀了許多牡蠣產業,許多人在風暴過後的數星期里失業。時速超過160公里的陣風導致樹木倒塌、建築物受損,風雨交加之下還有許多電線杆倒塌。美國東南部其它許多地區都因降雨引發洪災,導致道路受損,大量樹木也受到破壞。這場颶風共計導致15人遇難,經濟損失達7億美元。>>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8日

約瑟夫·德沙(1768年12月9日—1842年10月11日)是美國肯塔基州第9任州長,還曾擔任該州的聯邦眾議員。德沙生於賓夕法尼亞州,他的祖先是雨格諾派人士,在國王路易十四廢除南特敕令後逃離法國來到新大陸。德沙的兩個兄弟在和定居地的印第安人發生的衝突中被殺,他之後志願參加西北印第安戰爭,還參與了安東尼·韋恩將軍擊潰印第安人的鹿寨戰役。定居梅森縣後,德沙當選州議員,同期還在州民兵部隊服役並多次獲得晉升,官拜少將。1807年,德沙當選聯邦眾議員,開始了自己連續12年的國會議員任期。作為民主共和黨鷹派人士,他支持1812年戰爭,並於1813年志願入伍參戰,在泰晤士河戰役中統領一個。戰爭結束後德沙重返國會,成為唯一投票反對1816年賠償法的肯塔基州議員。1818年,德沙選擇不再尋求連任,並於1820年首度出馬競選肯塔基州州長,但敗給了約翰·亞岱爾。到了1824年時,肯塔基州的經濟已遭1819年大恐慌摧毀,德沙再度競選州長,承諾解救州內農民和投機商欠下的大筆債務。他以絕對多數贏得選舉,但上任後卻因兩起爭議性事件導致聲譽受損。一起是他於1825年末在州議會強烈譴責特蘭西瓦尼亞大學校長賀拉斯·霍利,導致後者辭職。另一起則是兒子艾薩克犯下殺人重罪。這些爭議,連同肯塔基州經濟狀況的改善,令德沙的政治對手得以在1825和1826年的立法選舉中獲勝。卸任州長後,德沙離開了公眾視野,於1842年10月11日在兒子位於喬治敦的家中去世,終年73歲。>>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9日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簡稱馬達加斯加,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島嶼國家。該國包括馬達加斯加島(世界第四大島)及其周邊多個較小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在約8800萬年前從印度板塊分裂,當地的原生動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對隔離的自然條件下演化,這裏因此成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90%的野生動植物都是該國獨有。但是,島上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和獨特的野生動植物種類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長人口侵佔的威脅。馬達加斯加島曾長期由零散的社會政治聯盟統治。從19世紀開始,島上大部分地區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納貴族統一成馬達加斯加王國加以統治。1897年,該島成為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君主政體隨之土崩瓦解,之後一直到1960年才獲得獨立。獨立後的馬達加斯加稱為共和國,先後經歷了四大憲政時期。1992年起,該國開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為中心的憲政民主政體統領。但是,經選舉上台的總統馬克·拉瓦盧馬納納2009年的民眾起義中被迫辭職,總統權力於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喬利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此舉乃是一場政變。截至2014年4月,馬達加斯加人口預計剛剛超過2300萬,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該國有兩種官方語言,分別是馬達加斯加語法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傳統宗教或基督教,抑或兩者的混合體。生態旅遊和農業是該國的支柱產業,對教育、衛生和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投資則都是馬達加斯加發展戰略的關鍵要素。在拉瓦盧馬納納的統治下,這些投資使該國經濟大幅增長,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導致貧困人口和中層階級間因生活成本的逐漸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下降而關係緊張。>>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0日

慕尼黑火車總站(德語:München Hauptbahnhof)是一座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鐵路車站。該盡頭式車站的站房建築連同軌道範圍共佔地約760,000平方米,在地面及地下分別設有32條及2條到發線,其股道數量為德國所有車站之最。此外,它還是德國鐵路所劃分的21座一等站之一。伴隨着日均45萬人次的旅客發送量,它與漢堡火車總站共同成為了德國使用最為頻繁的車站。慕尼黑的首座火車站始建於1839年,原址位於現車站以西約800米處,現車站則是自1849年起投入首次臨時營運。隨後它進行了多次改建及擴建,並逐漸發展成為巴伐利亞鐵路網絡中最為重要的樞紐車站。>>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1日

陽光小美女》是一部2006年美國喜劇劇情公路片,是夫妻檔導演喬納森·戴頓和維萊莉·法瑞斯的電影處女作,也是米高·阿恩特的編劇處女作。影片由格雷戈·金尼爾史蒂夫·卡瑞爾托妮·克萊特、保羅·達諾、阿比蓋爾·布蕾斯琳艾倫·阿金主演,大海灘影業製作,拍攝成本約為800萬美元。電影於2005年6月6日開拍,共計在亞利桑那州南加州拍攝了30天。影片於2006年1月20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福克斯探照燈影業以高價買下發行權,數額在該電影節歷史上也屬最高之列。電影於2006年7月26日在美國進行限量放映,8月18日再開始進入大規模發行。《陽光小美女》獲得了影評人的好評,全球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元。影片在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4項提名,最終分別為米高·阿恩特和艾倫·阿金贏得原著劇本獎男配角獎。電影還獲得了包括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在內的其他多項榮譽。>>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2日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兼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日本戰敗後,北大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兩科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3日

詹姆斯·加勒德(1749年1月14日—1822年1月19日)是一位曾於1796至1804年擔任第2任肯塔基州州長的農民兼浸信會牧師。美國革命戰爭結束後,加勒特同家人搬到當時屬弗吉尼亞州,如今已是肯塔基州波旁縣的地方。他在當地出任多份政治公職,並且是弗吉尼亞州議會的代表。肯塔基州共計召開了10次建州大會,加勒德是其中5次的代表,幫助起草了第一部肯塔基州憲法。雖然自己就擁有許多奴隸,但他卻其他多位代表一起試圖從憲法中禁止奴隸制,但沒能成功。1795年,巴勒德出馬競選州長,選舉人的首輪投票結果是本傑明·洛根獲得多數票,但沒有超過總票數的一半。眾選舉人在首輪得票最多的洛根和加勒德之間舉行了第二輪投票,最終加勒德成功勝出。加勒德是民主共和黨人,反對《懲治煽動叛亂法》,支持通過肯塔基決議案。他重視公共教育、民兵和監獄改革,支持商業補貼和有利於該州大規模債務人階層的立法。1798年,肯塔基州首幢州長官邸建成,加勒德成為其中首位住戶。他還支持在1799年召開制憲大會,但因反對奴隸制而未能成為與會代表。新憲法規定州長需經普選產生,並且不得連任,但加勒德還是得以豁免並成功取得連任。他在第二個任期里支持托馬斯·傑斐遜從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以求解決新奧爾良不再向美國貨物開放所帶來的問題。任期接近尾聲時,加勒德在州務卿哈利·圖爾明的影響下接受了部分一位論派信條,結果被浸信會教會驅逐。他還在任命州土地註冊辦公室登記員的問題上與州議會發生衝突,並因此決定卸任後遠離政壇。加勒德卸任州長後回到自己的莊園繼續務農經商,直至1822年1月19日去世。>>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4日

颶風鮑勃是一場於1985年7月影響了美國東南部颶風,也是198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2場熱帶風暴和首場颶風,於7月21日由墨西哥灣東部的一股東風波發展而成。系統起初向東移動,以弱熱帶風暴強度襲擊佛羅里達州西南部,接下來轉向北上並迅速增強,於7月24日達到颶風強度。次日,鮑勃在南卡羅萊納州博福特附近登陸,成為這年颶風季吹襲美國的首場颶風。氣旋在陸地上空迅速減弱,於7月26日被西弗吉尼亞州東部上空的一片鋒面吸收。鮑勃一共間接導致5人遇難,經濟損失達到2000萬美元。風暴給佛羅里達州帶去暴雨,降雨量最高的大沼澤地市達508毫米。不過,這些降水緩解了許多地方持續已久的乾旱,所以對大部分地區都是有利的。颶風最後一次登陸是在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所受影響很小,但氣旋在弗吉尼亞州催生了3場龍捲風,其中1場摧毀了兩套房屋。>>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5日

截至2014年6月,海王星已知擁有14顆天然衛星,均由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水神命名。其中最大的一顆是威廉·拉塞爾於1846年10月10日發現的海衛一,第二顆衛星海衛二則要到超過一世紀後才發現。在所有擁有行星質量的衛星中,海衛一是唯一的不規則衛星,這意味着其運行軌道與海王星的自轉方向相反,並且向海王星的赤道傾斜,表明這顆衛星很可能是由海王星的引力捕獲,而非從海王星本身形成,這個捕獲過程對於海王星當時已有的衛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其軌道遭到破壞並因此發生碰撞,形成了一個碎石環。海衛一的質量大到足以實現流體靜力平衡,並且能夠保留可以形成雲和霧的稀薄大氣層。海衛一的運行軌道以內還有7顆規則衛星,其運行軌道與海王星相同,靠近海王星的赤道面,還有一些的軌道位於海王星環內。這些衛星中最大的是海衛八,均是在海王星捕獲海衛一、並且海衛一的軌道變圓後從之前的碎石環中重生的。海王星在海衛一的外層還擁有6顆不規則衛星,海衛二也是其中之一,其運行軌道距離海王星要遠得多,並且傾角也很大,有3顆衛星擁有順行軌道,另外幾顆則是逆行軌道。>>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6日

007:大戰皇家賭場》是Eon製片公司製作的第21部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也是丹尼爾·克雷格首次出演虛構秘密情報局特工詹姆斯·邦德,由馬丁·坎貝爾執導,尼爾·珀維斯、羅伯特·韋德和保羅·哈吉斯編劇,是伊恩·佛萊明1953年同名小說的第3部改編影視作品,於2006年上映。本片以邦德剛剛成為007號特工、正在努力獲取殺人執照時開場。成功阻止了邁阿密國際機場的一起恐怖主義襲擊後,邦德受命參加恐怖分子籌辦的高額度撲克賭局,並在這一過程中愛上了財政部僱員,負責提供所需賭金的慧絲柏·蓮。影片的故事情節將在下一部邦德片《007:大破量子危機》(2008年)中延續。《大戰皇家賭場》重啟了007系列電影,建立了新的時間軸,其敘事框架也與之前任何一部邦德片沒有直接關聯,這也讓片中的邦德可以表演得比較缺乏經驗、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影片開拍前進行了繁浩的選角過程,特別是在選擇男主角的扮演人選上工程浩大,2005年10月克雷格獲選取代皮爾斯·布魯斯南時還引起了大量爭議。電影分別在捷克巴哈馬意大利英國取景,內景則是在松林製片廠搭建。雖然部分故事情節發生在黑山共和國,但劇組並沒有到當地拍攝。《大戰皇家賭場》由米高梅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成為第一部Eon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共同製作的邦德片。影片於2006年11月14日在歐狄恩萊斯特廣場首映,然後又成為首部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邦德片,全球票房達到5億9904萬5960美元,創下該系列的新紀錄,直到2012年才被《007:大破天幕殺機》打破。影片獲得了大部分影評人的好評,入選多個年度十大佳片榜單,評論中大多稱讚了克雷格的表演和邦德一角的重新塑造。圖為丹尼爾·克雷格>>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7日

世界摔角娛樂是美國著名職業摔角上市公司,營收入來源除了主要的職業摔角比賽外,還包含電影、音樂、版權、行銷等相關旗下部門及子公司。做為全世界最大的職業摔角公司,世界摔角娛樂在全世界超過150個國家舉行了約320場不會轉播的地方巡迴賽活動,約有36,000,000位觀眾入場觀看。世界摔角娛樂的活動主要以職業摔角為主,以戲劇式的風格進行摔角競賽。這種節目不是正規的體育競賽,而是純粹以娛樂為主,包含故事情節、腳本和經過編排的比賽,但是在選手沒有正確執行的情況下,有可能做出有受傷風險的動作。目前世界摔角娛樂旗下擁有多個職業摔角節目:RawSmackDownSuperstarsMain EventNXT等,以及約每一個月舉行一次的世界摔角娛樂付費收看節目>>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8日

雅加達郵報印度尼西亞的一份英文日報,總部位於首都雅加達,由PT Bina Media Tenggara主辦。印尼前新聞部長阿里·穆爾多波和政治家林綿基促使《雅加達郵報》在1983年4月25日創刊。《郵報》起初是4家印尼媒體的協作項目。此後數年,該報銷量日增,但刊登的廣告很少。1991年更換主編後,該報日趨敢言,並擁護民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印尼未有倒閉的英文日報僅餘數家,《雅加達郵報》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該報每日發行量約為4萬份。《雅加達郵報》設有週日版和網上版,其中網上版詳細報導新聞,彌補印刷版因篇幅所限不夠詳盡的不足之處。這份報章的目標受眾是外國人和學歷較高的印尼人,不過選擇閱讀該報的印尼中產人士越來越多。《雅加達郵報》因成為印尼國內外記者的「訓練營」而著稱,並屢屢獲獎,有文獻形容該報是「印尼頭號英文日報」。>>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19日

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活躍程度屬中等水平,但卻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大西洋颶風季,共有多達15場熱帶氣旋直接對陸地產生影響。颶風季從1988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但早在5月30日時就有熱帶低氣壓在加勒比海發展形成,提前拉開了這年熱帶天氣活動的序幕。不過,第一個獲得命名的熱帶風暴阿爾貝托卻要到颶風季開始兩個多月後的8月8日才形成,比通常情況要晚一個多月。熱帶風暴基斯是全年的最後一場風暴,於11月24日轉變成溫帶氣旋。本季共計產生了19個熱帶低氣壓,其中12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有一場熱帶風暴在起初的實際操作中歸類為熱帶低氣壓,但之後經再度分析後重新歸入熱帶風暴。共有5個熱帶氣旋達到了颶風強度,其中又有3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颶風吉爾伯特是全季最具影響的氣旋,創下了當時最強烈大西洋颶風的新紀錄。這場颶風途經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對墨西哥和許多島嶼國家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其中又以牙買加特別嚴重。風暴沿途共計造成超過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都發生在墨西哥,經濟損失高達50億美元。以四級強度襲擊尼加拉瓜的颶風瓊也導致超過200人喪生,經濟損失約20億美元,這場颶風之後還進入了東太平洋並因此重新歸類、命名為熱帶風暴米利安。>>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0日

米高·約瑟夫·積遜(1958年8月29日 – 2009年6月25日)是一位美國的創作歌手、演員、音樂家、舞蹈家、商人及慈善家,常被尊稱為「流行音樂之王」。積遜對音樂、舞蹈和時尚的貢獻,以及備受關注的個人生活,使他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超過四十年。他是積遜家族的第八個孩子,於1964年作為積遜五人組成員和兄弟一起在職業音樂舞台上初次登台,並於1971年開始單飛。20世紀80年代初期,積遜成為流行音樂的主導人物。他歌曲的音樂視頻,包括《Beat It》、《Billie Jean》以及《Thriller》,將媒體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和宣傳工具,也對打破種族障礙有着巨大的貢獻。這些音樂視頻的流行促使當時創立不久的電視頻道「音樂電視網」(MTV)名揚天下。他在20世紀90年代製作的音樂視頻,例如《Black or White》和《Scream英語Scream/Childhood》,標誌着他的持續創新,這一階段的大量巡演讓他在外國同樣名利雙收。通過舞台和視頻的表演,積遜普及了一些他所命名的像「機械步英語robot (dance)」和「月球漫步」(又稱「太空步」)等舞蹈技術。他獨特的聲音和風格影響了很多嘻哈音樂後迪斯科英語post-disco當代節奏布魯斯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的藝術家。>>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1日

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女子公路自行車比賽於8月10日舉行,共有來自33個國家的66名運動員參加。這是奧運會歷史上的第7次女子公路自行車比賽,賽程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長。比賽在公路自行車賽場進行,這一部分賽道共有102.6公里長,加上第二圈約23.8公里的最終部分,本屆奧運會女子公路自行車賽的總距離為126.4公里,不到男子自行車賽道距離的一半。比賽期間的降雨給運動員們帶來了不便。最終英國隊的選手妮科爾·庫克贏得了比賽,為該國獲得了首枚金牌,這也是英國參加奧運會歷史上贏得的第200枚金牌。瑞典埃瑪·約翰松意大利塔蒂亞娜·古代爾佐分別於第二和第三個衝過比賽終點,獲得銀牌和銅牌。西班牙選手瑪麗亞·伊莎貝爾·莫里諾原定參加這次比賽,但卻於7月31日提前離開了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於8月11日宣佈莫里諾的紅血球生成素檢測結果呈陽性,這也是本屆奧運上查出的首例違禁藥物事件。這一事件讓參賽運動員人數減少到66人,與2004年的比賽相比少了一人。>>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2日

福州市初中畢業會考、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所有應屆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學生都必須要參加的統一考試。同時,往屆初中畢業生和在外市就讀的福州市戶籍初中畢業生也可以報名參加考試。該考試由福州市中等學校招生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由福州市教育研究院組織各科命題組命題,全市統一進行考試(體育科及實驗或技術考查除外),並由福州市教育研究院統一組織網上閱卷。福州中考包含全市統考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體育、思想品德、歷史、地理及生物十個項目,此外還要進行一些在各校內進行的實驗或技術考查。福州中考普通文化科目的考試時間為每年6月,體育考試大部分項目的考察時間為4月中下旬其餘大部分實驗或技術考查考試時間為5月。這場考試不僅是初中畢業考試,更是高中入學考。>>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3日

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的正式國號

德意志帝國由27個領地構成,其中普魯士王國占帝國大部分地區並擁有最多人口。帝國成立後,普魯士其領導者身份被其他德意志統治者排擠,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德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會未能達到預其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齊默爾曼電報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4日

颶風艾琳娜是一場於1985年8月末到9月初對美國墨西哥灣中部沿岸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的熱帶氣旋。艾琳娜於8月28日在古巴附近發展形成,以縱向經過該島期間沒有造成什麼影響,接下來系統進入墨西哥灣並繼續增強。起初的預測認為氣旋將襲擊美國墨西哥灣中部沿海地區,但颶風卻於8月30日出人意料地調頭向東,氣象部門又預計風暴會繼續東進穿越佛羅里達州,但艾琳娜卻又調頭朝西,最終於9月2日以三級強度從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附近登陸。颶風出人意料地數次改變前進方向,導致美國的撤離人數創下和平時期的新紀錄。各地政府官員多次發出疏散建議或強制撤離令,大量居民和遊客在幾天的時間裏被迫兩次撤離。防災準備工作總體上進行得井然有序,但風暴避難所包括住宿在內的各種資源都已捉襟見肘,許多災民試圖無視政府的撤離令返回家園。單佛羅里達州就有約125萬人逃離,整個地區的撤離人數達到近200萬。多個區域收到熱帶氣旋警告,氣象部門在風暴來襲數天前就特別強調了其巨大破壞力。密西西比州有超過1.3萬套房屋受損,約200套被徹底摧毀,多個城市暫時封閉,許多民宅、學校和企業經受了大範圍破壞。共計有9人因颶風遇難,全美的經濟損失總額達到13億美元,有55萬人受到停電影響。風暴過去後,總統朗奴·列根宣佈多個州成為聯邦災區,當地災民因此可以獲得臨時住房和財政援助。由於風暴造成了重大損失,其名稱「艾琳娜」因此從大西洋風暴命名名單上退役,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大西洋風暴命名時使用。>>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5日

美國電視連續劇《超人前傳》的第一集《試播集》於2001年10月16日在WB電視網首播,劇集主創人阿爾弗雷德·高夫和邁爾斯·米勒編劇,大衛·努特爾執導。這一試播首次向觀眾引薦了克拉克·肯特一角,他是位擁有超能力的外星孤兒,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在堪薩斯州虛構小鎮斯莫維爾生活。在這一集裏,肯特首度得知自己的來歷,同時還需要阻止一位學生試圖殺死鎮上高中其他多名學生的報復之舉。本集節目裏引入了多個之後將貫穿全季甚至整部劇集的主題元素,例如幾位主要角色之間的三角戀情。電視劇在加拿大溫哥華取景,旨在選用其「美國中產階級」景觀,主創人花了5個月的時間專門用於為主角物色合適的演員。試播集在所有演員選好4天後正式開拍。由於時間上的限制,劇組無法搭建好實體外景,因此只能使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將數碼化的外景插入到鏡頭中。節目一經上映就打破了WB電視網的多項收視紀錄,並且獲得了評論員的普遍好評和多個獎項提名,並在其中兩項上最終勝出。>>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6日

施嘉莉·祖安遜1984年11月22日生於美國紐約,童星出身的猶太裔美國女演員、歌手和模特。她的銀幕處女作是1994年電影《浪子保鏢》,隨後,她憑藉在《曼妮姐妹》(1996)中的演出獲得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參演《輕聲細語》(1998)和《幽靈世界》(2001)又帶給她更多好評和名氣。2003年,她開始轉型扮演成年角色,主演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迷失東京》兩部影片,她因此贏得兩個金球獎提名,《迷失東京》也為她贏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祖安遜被認為是當代荷里活性感象徵,也進入過許多「世界性感女性」的列表,最有名的便是《時尚先生》雜誌在2006和2013年兩度將其列為「當今最性感女性」,使她成為唯一一位兩次奪此殊榮的女性。2007年,《花花公子》雜誌也將其列為「最性感名人」。>>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7日

第7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旨在獎勵2002年最優秀電影的一場晚會,於太平洋時區2003年3月23日下午17點30分(北美東部時區晚上20點30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荷里活杜比劇院舉行,共計頒發了24座奧斯卡金像獎。晚會通過美國廣播公司在美國直播,由吉爾·凱茨擔任製作人,路易斯·J·霍維茨執導。男演員史提夫·馬丁繼2001年舉辦的第7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以來再度擔任主持人。三個星期前的3月1日,女演員凱特·哈德森比佛利山比佛利山威爾希爾酒店主持頒發了奧斯卡科技成果獎。《芝加哥》贏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6項大獎,是這個夜晚的最大贏家。其它獲獎電影包括勝出三項的《鋼琴家》,獲獎兩項的《弗里達》和《指環王:雙塔奇兵》,以及勝出一項的《改編劇本》、《科倫拜校園事件》、《恰卜恰布》、《8英里》、《時時刻刻》、《何處是我家》、《毀滅之路》、《千與千尋》、《對她說》、《迷人的男子》和《雙雄》。晚會的電視直播平均吸引了約3300萬美國觀眾收看,是奧斯卡頒獎晚會收視成績最差的一次。

2014年9月28日

颶風米奇是1998年大西洋颶風季最強烈且最具毀滅性的颶風,也是颶風季的第13場熱帶風暴,第9場颶風和第3場大型颶風,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90公里。颶風米奇創下了10月大西洋颶風強度的新紀錄,保持了7年後才被2005年颶風威爾瑪超越。這場颶風當時還是有紀錄以來第4強烈的大西洋颶風,不過截至2013年已跌至第7位。1998年10月22日,米奇在西加勒比海形成,之後經過非常有利於發展的外界環境後得以爆發性增強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最高的五級狀態。風暴接下來向西南方向飄移,在這一過程中有所減弱,以颶風的最低標準強度襲擊了洪都拉斯。穿越中美洲後,氣旋在坎佩切灣重新形成,最終作為一場強烈熱帶風暴吹襲佛羅里達州。10月29日至11月3日,颶風米奇的移動速度非常緩慢,因此給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尼加拉瓜帶去了創歷史紀錄的降水,非正式報告中的降雨量高達1900毫米。災害性的洪水使米奇成為歷史上致死人數第二多的大西洋颶風,截至1998年底已統計有近1.1萬人死亡,超過1.1萬人失蹤,此外還導致270萬人無家可歸。洪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經濟損失估計達到60億美元。>>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29日

小尼莫》是一部1911年的無聲動畫短片,由美國漫畫家溫瑟·麥凱創作。本片是麥凱創作的首部動畫片,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早的動畫電影之一,其中包含有麥凱漫畫作品《小尼莫夢鄉歷險記》中的角色。所採用的人物動畫表現手段與其他早期動畫師有明顯區別。麥凱從兒子帶回家的手翻書中受到啟發,看到了動畫電影的潛力。他自稱是動畫片的首創者,但實際上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埃米爾·科爾都比他更早涉足這一領域。這一短片共用了4000幅繪製在米紙上的圖畫,再在布萊克頓的監督下由維塔格拉夫製片廠拍攝完成。整個動畫部分長度約為4分鐘,麥凱為此還和一群同僚打賭。這4分鐘的內容包含有多個角色,有學者認為這些角色之間存在顯著的種族階級差異。《小尼莫》於1911年4月8日開始在電影院上映,4天後,麥凱開始將影片作為自己雜耍表演的一部分。獲得良好的回應後,他把起初的黑白片全部手工上色。>> 閱讀全文

2014年9月30日

聯盟影業是一家位於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如今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的電影製作公司,由華裔商人林福安和蔡馬荃於1940年創辦,共計製作了7部黑白片後於1942年解體,但這7部電影都已失落。該公司的電影分別由4位導演執掌,其中大部分都是華裔,為包括倫德拉·卡諾和尤瓦拉在內的多位演員打響了知名度。聯盟影業誕生之時正逢印尼電影業從大蕭條的打擊下復甦,該公司於1940年7月發行了第一部作品《笑之面具》。此外,聯盟推出了多部由塞倫編劇的電影,並且目標觀眾逐漸向該國知識階層靠攏,希望能在當時的同僚中脫穎而出。1941年塞倫離開聯盟加入了星辰影業,聯盟接下來推出的最後兩部電影都強調了現實主義。1942年3月日本佔領印度尼西亞,聯盟影業也隨之解散,不過其推出的電影則一直放映到了40年代中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