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件 (生活用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大件原指的是在中國20世紀5060年代手錶自行車收音機這三件生活用品的總稱。但是隨着時代的演變,三大件所指也在慢慢發生改變,也存在「四大件」的說法。

歷史演變

手錶
手錶
收音機
收音機
自行車
自行車

自1950年代起,中國政府在全國實行計劃配給體制城鄉二元制的社會結構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統購統銷政策被政府剝削,長期處於赤貧狀態。而物資供應缺乏,亦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常態。到1960年代的中國,由於當時中國時處三年困難時期,經濟發展緩慢,物資更是極度缺乏,加上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利用各種票據進行消費調控,百姓需要用各種來消費,使得一般百姓對於手錶自行車收音機這三大件的擁有程度較低,因此擁有三大件成為了經濟實力權力的象徵。[1]在1960年,國產牡丹牌收音機甚至成為劉少奇贈送給外賓的國禮。[2]

到了1970年代末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居民消費結構得以改變,三大件手錶、自行車、收音機,加上縫紉機,被稱之為「三轉一響」,一般都被百姓用做婚慶的重要禮品,同時也成為衡量家庭貧富、幸福程度的重要物質指標。[2][3][4]

1985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埃因霍溫參觀飛利浦特別為中國用戶設計的雙門冰箱

20世紀8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百姓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加上對外貿易中,日本松下日立夏普等品牌的9寸、12寸黑白電視大量進口到中國,使得電視成為了暢銷品,到了80年代中期,冰箱洗衣機的出現使得三大件過渡到了電氣時代。而此時的手錶也由機械錶演變成為電子錶。[2][5][6]

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建立與發展了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這一經濟體制之後,國內生產市場的發展帶動了消費的進步,此時的三大件已開始演變成為了「空調」、「錄像機」與「電腦」,而此前的黑白電視也已發展為彩色電視,但是此時居民空調擁有量為每千戶城鎮居民擁有1.3台空調,其作用也只是能製冷,而此時期的電腦也統稱為「286」、「386」。[3][4]

住房
住房
車子
車子

進入到21世紀,科技的進步,收入水平的提高,90年代的三大件已經成為了生活普通用品,出於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升,物質世界的改變使得百姓消費已經越來越物質化與現實化,三大件已演變成為「房子」、「車子」和「票子(人民幣)」。[2][3]

意義

一般評論認為,從三大件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改變。同時,三大件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百姓婚戀觀念、社會風尚和價值觀,已從70年代的感情承載到現代物質化和實際化的轉變。[3][4]

四大件的說法

北京展覽館展出的中國1980年代生活用品,包括洗衣機、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電視機等

除三大件外,中國民間也有四大件的說法,指的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後三者也並稱三大件)。隨着時代的變遷,「四大件」所指也有所變化[7]改革開放後,憑供應的日子結束,老「四大件」被新「四大件」取代:電冰箱黑白電視石英手錶洗衣機

這些都是當時普通老百姓所希望擁有,也比較稀有的四件家庭物品,一般都需要憑購買。而縫紉機、自行車和手錶都是會轉的,收音機是會響的,故又稱「三轉一響」。

參考資料

  1. ^ (簡體中文)改革開放30年之「三大件」的變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華網
  2. ^ 2.0 2.1 2.2 2.3 “三大件”N次变脸. 南方都市報. [200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7) (中文(簡體)). 
  3. ^ 3.0 3.1 3.2 3.3 (簡體中文)結婚「三大件」 30年大變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華網
  4. ^ 4.0 4.1 4.2 (簡體中文)「三大件」的變遷折射時代婚戀觀[永久失效連結] 人民網
  5. ^ (簡體中文)北京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人民日報海外版
  6. ^ (簡體中文)市場從三大件突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華網
  7. ^ 各年代“四大件”.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0).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