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生物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古生物志(拉丁語:Palaeontologia Sinica)是一種不定期出版物,1922年由中央地質調查所創刊,目前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負責編輯,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記述在中國地層中發現的各種化石的詳細記錄,並討論其與演化的關係。該刊早期為全英語,目前為中文為主附英語部分。一共有分有四個子系列,甲種是古植物化石,乙種是古無脊椎動物化石,丙種是古脊椎動物化石,丁種是人類化石及其文化。[1]目前發行至第197冊,是中國古生物學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學術出版物。[2]

1922年-1949年

《中國古生物志》在1922年由丁文江、美國學者葛利普(Amadeus W. Grabau)等人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創辦,丁文江任主編,同年出版甲種第1號第一冊《南滿第三紀初期之植物化石》、乙種第1號第一冊《中國北部奧陶紀動物化石》等。至1937年之前共出版100冊左右,其中撰稿的外國學者有葛利普、師丹斯基(Otto Zdansky)、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等,中國學者有裴文中楊鍾健斯行健等。之後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影響,陸續停刊,並改出新甲、乙、丙、丁種。其中在北平的外國學者保護部分中國學者繼續堅持出版,直至珍珠港事件爆發,如出版於1938年的新丙種第5號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所著的《周口店十二地點之化石》。抗戰結束後陸續恢復出版,至1949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名下出版最後一期(總號第133冊)新甲種第2號斯行健所著的《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3]

1951年至今

1949年以後,中國古生物志於1951年恢復出版,由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負責編輯,李四光楊鍾健俞建章陳旭尹贊勛斯行健孫雲鑄任編委,復刊第一期(總號第134冊)為新丙種第13號楊鍾健所著的《祿豐蜥龍動物群》,版式裝幀均有所更改。[4]後改由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負責編輯甲、乙種、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編輯丙、丁種。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古生物志的編輯出版工作受到破壞,一度停止,至文革末期恢復。1980年代後編輯出版的速度加快,並完成了名為「中國古生物志與中國各門類化石編研」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專項,目標為出版「有相當積累的、深入研究而且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的區域性斷代古生物系統分類成果」。[5]

新甲種

總序號 分序號 篇名 作者 出版年
135 新甲種第3號 四川侏羅紀植物化石 斯行健 李星學 1952
136 新甲種第4號 中國上泥盆紀植物化石 斯行健 1952
139 新甲種第5號 陝北中生代延長層植物群 斯行健 1956
148 新甲種第6號 華北月門溝群植物化石 李星學 1963
165 新甲種第7號 湘西南早侏羅世早期植物化石 周志炎 1984
167 新甲種第8號 川中晚三疊世孢粉 張璐瑾 1984
169 新甲種第9號 雲南富源晚二疊世—早三疊世孢子花粉組合 歐陽舒 1986
171 新甲種第10號 廣東三水盆地白堊紀—早第三紀孢粉組合 宋之琛 李曼英 鍾林 1986
176 新甲種第11號 內蒙古清水河及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群 斯行健 1989
185 新甲種第12號 吉林渾江、湖北宜昌早奧陶世疑源類 尹磊明 1995
187 新甲種第13號 浙江早白堊世植物群 曹正堯 1999
190 新甲種第14號 塔里木盆地庫車凹陷三疊紀和侏羅紀孢粉組合 劉兆生 2003
194 新甲種第15號 新疆三塘湖盆地三疊紀孢粉組合 黃嬪 2008
196 新甲種第16號 雲貴晚三疊世孢粉植物群 尚玉珂 2011

新乙種

總序號 分序號 篇名 作者 出版年
138 新乙種第5號 中國樹形筆石 穆恩之 1955
140 新乙種第6號 中國南部的䗴科II 中國二疊紀茅口灰岩的䗴科動物群 陳旭 1956
143 新乙種第7號 太子河流域本溪統的䗴科 盛金章 1958
144 新乙種第8號 湖南上泥盆紀珊瑚化石 孫雲鑄 1958
145 新乙種第9號 廣西西部下三疊紀菊石 趙金科 1959
149 新乙種第10號 廣西、貴州及四川二疊紀的䗴類 盛金章 1963
152 新乙種第11號 華中及西南奧陶紀三葉蟲動物群 盧衍豪 1975
154 新乙種第12號 華南晚二疊世頭足類 趙金科 梁希洛 鄭灼官 1978
156 新乙種第13號 西南地區下奧陶統的筆石 穆恩之 葛梅鈺 陳旭 林堯坤 倪寓南 1979
157 新乙種第14號 廣西中部東部泥盆紀層孔蟲 楊敬之 董得源 1979
158 新乙種第15號 黔南桂中中泥盆世北流期腕足動物 王鈺 朱瑞芳 1979
159 新乙種第16號 西南地區寒武紀三葉蟲動物群 張文堂 盧衍豪 朱兆玲 錢義元
林煥令 周志毅 章森桂 袁金良
1980
161 新乙種第17號 蘇浙皖中生代後期葉肢介化石 陳丕基 沈炎彬 1982
163 新乙種第18號 廣東雷瓊地區上新世介形類動物群 勾韻嫻 鄭淑英 黃寶仁 1983
164 新乙種第19號 廣西宜山地區晚石炭世馬平組的䗴類 陳旭 王建華 1983
166 新乙種第20號 陝南及川北志留紀筆石並論單筆石的分類 陳旭 1984
170 新乙種第21號 華南中生代早期的昆蟲 林啟彬 1986
172 新乙種第22號 廣西南寧—六景間泥盆紀鬱江期腕足動物 王鈺 戎嘉余 1986
174 新乙種第23號 湖南中部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苔蘚動物 楊敬之 胡兆珣 夏鳳生 1988
177 新乙種第24號 黔西滇東石炭紀和早二疊世早期的四射珊瑚 吳望始 趙嘉明 1989
178 新乙種第25號 浙江西部寒武紀三葉蟲動物群 盧衍豪 林煥令 1989
179 新乙種第26號 四川城口志留紀筆石 葛梅鈺 1990
180 新乙種第27號 新疆石炭紀頭足類 梁希洛 王明倩 1991
181 新乙種第28號 江西寧武下奧陶統頂部和中奧陶統的筆石 倪寓南 1991
182 新乙種第29號 華中區上奧陶統筆石 穆恩之 李積金 葛梅鈺 陳旭 林堯坤 倪寓南 1994
183 新乙種第30號 華北及東北南部上寒武統長山階三葉蟲 錢義元 1994
184 新乙種第31號 西藏中、新生代石珊瑚 廖衛華 夏金寶 1994
188 新乙種第32號 松遼地區白堊紀雙殼類化石 顧知微 於菁珊 1999
189 新乙種第33號 江西崇義早奧陶世寧國期典型太平洋筆石動物群 李積金 肖承協 陳洪冶 2000
195 新乙種第34號 貴州西部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的䗴類 張遴信 周建平 盛金章 2010
197 新乙種第35號 山東及鄰區張夏組(寒武系第三統)三葉蟲動物群 袁金良 李越 穆西南 林日白 朱學劍 2012
199 新乙種第36號 鄂爾多斯地台西緣及南緣寒武紀地層及三葉蟲動物群 袁金良 張文堂 朱兆玲 2016

新丙種

總序號 分序號 篇名 作者 出版年
134 新丙種第13號 祿豐蜥龍動物群 楊鍾健 1951
137 新丙種第14號 周口店第十四地點魚化石 劉憲亭 1954
141 新丙種第15號 南京附近五通系泥盆紀魚化石 劉東生 潘江 1958
142 新丙種第16號 山東萊陽恐龍化石 楊鍾健 1958
147 新丙種第17號 中國的肯氏獸類 孫薆璘 1963
150 新丙種第18號 中國龜鱉類化石 葉祥奎 1963
151 新丙種第19號 中國的假鱷類 楊鍾健 1964
153 新丙種第20號 廣東南雄古新世哺乳動物群 周明鎮 張玉萍 王伴月 丁素因 1977
155 新丙種第21號 陝西藍田公王嶺更新世哺乳動物群 胡長康 齊陶 1978
160 新丙種第22號 廣東三水盆地及近鄰盆地早第三紀魚化石 王將克 李國藩 汪晉三 1981
162 新丙種第23號 四川盆地侏羅紀恐龍化石 董枝明 周世武 張奕宏 1983
173 新丙種第24號 廣東南雄古新世貧齒目化石 丁素因 1987
175 新丙種第25號 中國的三趾馬化石 邱占祥 黃為龍 郭志慧 1988
186 新丙種第26號 河南李官橋和山西垣曲盆地始新世中期小哺乳動物 童永生 1997
191 新丙種第27號 甘肅東鄉龍擔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 邱占祥 鄧濤 王伴月 2004
192 新丙種第28號 山東昌樂五圖盆地早始新世哺乳動物群 童永生 王景文 2006
193 新丙種第29號 中國的巨犀化石 邱占祥 王伴月 2007
198 新丙種第30號 內蒙古中部新近紀齧齒類動物 邱鑄鼎 李強 2016
200 新丙種第31號 甘肅臨夏盆地晚中新世副竹鼠類 王伴月 邱占祥 2018

新丁種

總序號 分序號 篇名 作者 出版年
146 新丁種第11號 巨猿下頜骨和牙齒化石 吳汝康 1962
168 新丁種第12號 中國猿人石器研究 裴文中 張森水 1985

註釋

  1. ^ 長春地質學院圖書館 編:中國地質期刊介紹,長春:長春地質學院出版社 , 1965,第17頁
  2. ^ 潘江:《中國古生物志》與中國古生物學的發展,程裕淇,陳夢熊 主編:《前地質調查所 1916-1950 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第43頁
  3. ^ 潘江:《中國古生物志》與中國古生物學的發展,程裕淇,陳夢熊 主編:《前地質調查所 1916-1950 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第39-43頁
  4. ^ 楊鍾健:祿豐蜥龍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志》總號134冊新丙種第13號,1951,封面
  5. ^ 王訓練 徐均濤:古生物學研究的新成果——中國古生物志與中國各門類化石編研,《中國基礎科學》2002年第5期,第16-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