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竹齋箋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竹齋箋譜

十竹齋箋譜》於1644年為胡正言所編印。它不但是收錄圖案最多的一部古代箋譜,更是集明代繪畫雕刻印刷技術於一身的珍貴傳世作品,代表了古代彩色套印技術的最高水平。

關於箋譜

箋譜起源於箋紙,是中國古代印刷術和造紙術相結合的產物。唐代起印刷術發達,日常用來寫信記事的箋紙也被印上了裝飾圖案。有些風雅人仕還挑選製作精良帶有圖案的箋紙,集結成冊,印成箋譜,專門用來欣賞。

內容

《十竹齋箋譜》共分四卷,收錄箋畫33組,283幅箋畫圖案,包括山石昆蟲、飛禽走獸等[1]

卷一分七類共62幅:清供八幅、華石八幅、博古八幅、畫詩八幅、奇石十幅、隱逸十幅、寫生十幅。

卷二分九類共77幅:龍種九幅、勝覽八幅、入林十幅、無華八幅、鳳子八幅、折贈八幅、墨友十幅、雅玩八幅、如蘭八幅。

卷三分九類共72幅:孺慕八幅、棣華八幅、應求八幅、閨則八幅、敏學八幅、極修八幅、尚志八幅、偉度八幅、高標八幅。

卷四分八類共72幅:建義八幅、壽徵八幅、靈瑞八幅、香雪八幅、韻叟八幅、寶素八幅、文佩八幅、襍稿十六幅。

製作

箋譜的製作大概可分為繪畫、雕刻、印刷三大工序。

作畫部份除了有胡正言自己畫的,也有米萬鐘吳士冠魏之克吳彬,僧行一等名家的作品。

至於雕刻和印刷,《十竹齋箋譜》史無前例的應用了餖版和拱花兩種技術完成,把當時的木刻水印技術推上一個巔峰。

所謂餖版是一幅畫按不同顏色部份刻成不同的版子。刻好後,先把畫的輪廓印出來,再去套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只要套偏了一點,可能差一毫米,這個畫就等於要報廢了。如果圖畫非常複雜的話,可能會用到幾十塊這個版子。

拱花是用兩塊凹凸的硬板嵌合在一起,使印刷部位的紙面拱起,達到紙上浮雕的印刷效果[2]

現存善本

雖然《十竹齋箋譜》出版後即風靡一時,但因年代久遠,流傳下來的很少,已知只有四本。

收藏家王孝慈曾以八百銀元從琉璃廠古書肆購入一部,八百元在當時是一筆巨款。王於1936年去世後,其家人將箋譜轉讓給北平圖書館[3]

陶湘藏有一部,後售於日本文求堂[3]

上海狄楚青藏有一部[4][5]

鄭振鐸傳新書店徐紹樵介紹購得一部[6]

出版年份爭議

一般的說法是《十竹齋箋譜》刊於 1644 年,即崇禎甲申年,這是因為譜內李于堅撰「箋譜小引」,署年「崇禎甲申」。然而有博客指出:譜內「如蘭八種」中有一幅圖,上題「乙酉春日十竹齋臨周公調先生筆意」,故認為《十竹齋箋譜》全書最快應是完成於弘光元年乙酉(1645)年[7]

近代復刻本

鄭振鐸在他購得《十竹齋箋譜》之前,得知王孝慈藏有一部,因此譜珍稀罕見,便與魯迅商量重印,後經趙斐雲幫助,得王同意借出箋譜。其時民國23年(1934年) 春末,鄭於是馬上將箋譜轉交榮寶齋,要求用餖版和拱花術仿原件複製。前後歷時七載,於民國 30 (1941) 年6月重刻完成,這是【十竹齋箋譜】第一次重刻本[7]。可惜的是,魯迅與王孝慈均已逝世,未及見此本完成。

第二次重刻本發生於新中國成立後,其時榮寶齋新記(前身即榮寶齋)見第一次重刻本已不可得見,故欲再版發行,並按鄭振鐸之前從徐紹樵處購得的原來版本,增加了第一次重刻所缺之頁,予以補刻,終於1952年7月完成全帙[7]

2019年12月7日,四本於1952年重刻的《十竹齋箋譜》在德國科隆Lempertz拍賣行以每本約1500歐元的成交價格被中國買家通過在線拍賣拍得。[8]

參考文獻

  1. ^ 胡, 正言. 十竹齋箋譜(復刻本). 中國: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7609392. 
  2. ^ 十竹齋箋譜國寶檔案. 2011-01-13 [2018-09-26]. 
  3. ^ 3.0 3.1 韋, 力. 鲁迅古籍藏書漫谈. 中國: 福建教育. 2006. ISBN 9787533445423. 
  4. ^ 紀, 維周. 說不盡的魯迅:疑案.軼事.趣聞. 台灣: 秀威資訊. 2011: 91. ISBN 9789862218013. 
  5. ^ 鄭, 貞銘. 百年報人(1):報業開路先鋒. 台灣: 遠流. 2001: 194. ISBN 9573244535. 
  6. ^ 趙前. 郑振铎先生与《十竹斋笺谱》 (PDF).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27). 
  7. ^ 7.0 7.1 7.2 芳榮. 十竹齋箋譜. Xuite 日誌. 2009-12-24 [2018-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8. ^ Lempertz.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