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楓(1919年—1990年1月20日),回族。原名哈增祉河北省秦皇島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導演、編劇。

生平

民國時期

1929年,在遼寧營口讀小學時,曾參加當地京劇票社俱樂部,師承戴永康連仲三學京劇花臉。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東北淪陷,作為流亡學生人關在北平讀中學。1937年,離開北平西北公學,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石家莊參加青年會戰地服務團,從事歌詠、演講工作。1937年10月至1941年2月,先後在漢口、長沙加入武漢華北宣傳隊、第九戰區流動宣傳隊和鐵血劇團[1],擔任話劇演員、導演,曾主演過《八百壯士》、《碧血花》、《寄生草》、《陳圓圓》等話劇[2]

1941年3月至1944年7月,在廣西桂林參加新中國劇社,除了參加《大地回春》、《風波亭》、《秋聲賦》、《大雷雨》、《》、《再見吧,香港》等話劇演出以外,還在田漢的指引下,協助四維評劇社金素秋李紫貴等演出了《新潘金蓮》、《葛嫩娘》、《紅拂傳》、《太平天國》、《金缽記》、《香妃》、《恩與怨》等劇目。改寫了《林沖》一劇,並參加演出[3]

1944年秋,湘桂撤退,吳楓隨話劇界人士來昆明,曾導演過《母愛與妻愛》、《誰之罪》、《茶花女》、《武則天》、《風波亭》等話劇。1945年2月至1947年10月參加雲南省教育廳劇教隊,曾主演過《樑上君子》、《裙帶風》、《紅樓夢》、《日出》、《少奶奶的扇子》等話劇。1947年10月至1949年6月,在昆明參加傑華國劇社,擔任演出組織者和導演,還導演了由金素秋編劇並主演的《離亂記》、《廣寒官主》等劇目。1949年3月與金素秋結婚[4]

共和國時期

1949年6月至1950年4月,與金素秋合作牽頭組建昆明藝聯新平劇實驗劇社。1950年2月初,導演了金素秋改編的京劇《白毛女》。1950年5月7日,昆明藝聯新平劇實驗劇社集體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吳楓先後擔任雲南軍區政治部京劇團、昆明軍區國防京劇團藝術室副主任。先後導演了由金素秋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張寶彝、金素秋改編的《碧血丹心》和他本人改編的《楊八姐盜刀》等京劇劇目。1958年,昆明軍區國防京劇團集體轉業到地方。1960年與雲南大戲院、勞動人民京劇團合併成立雲南省京劇院,吳楓任雲南省京劇院藝術室副主任。1963年兼任雲南省京劇院一團副團長[5]

期間,他與余素秋合作,改編《阿黑與阿詩瑪》、《孔雀膽》、《多波阿波》、《黛諾》等劇目,並擔任導演。1963年導演了由田漢編劇、關肅霜主演的京劇《謝瑤環》,該劇曾赴北京演出,反映強烈。1964年,該劇被康生誣為反黨大毒草,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與其他演員都受到衝擊迫害[5]

文化大革命期結束後,他被委任為雲南省京劇院副院長,兼任藝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他與金素秋合作,創作改編了《豹子灣戰鬥》、《廢墟》、《內當家》、《雙雄會》、《蠻帥後裔》、《義孤封三娘》、《玉縷金帶環》等劇目。吳楓整理並發表了田漢的京劇《武則天》,將田漢的京劇劇本《謝瑤環》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由關肅霜主演,雲南電視台攝製播映。1988年12月,他被評定為一級導演,1990年1月20日因病在昆明逝世[6]

參考

  1. ^ 湖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演劇六隊史料徵集編輯小組. 壮绝神州戏剧兵 演剧六队回忆录. 長沙:湖南文史雜誌社. 1990: 79. 
  2. ^ 曉光主編. 阿英纪念文集.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0: 295. ISBN 7-104-01182-X. 
  3. ^ 曲六乙編著.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 中 现当代篇 1911-2009. 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14.12: 670. ISBN 978-7-5122-0521-5. 
  4. ^ 鍾耀群口述;孫一寒整理. 钟耀群谈端木蕻良家事.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5.04: 34. ISBN 7-5075-4128-2. 
  5. ^ 5.0 5.1 朱恆夫,聶聖哲著. 中华艺术论丛 第9辑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专辑.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06: 529. ISBN 978-7-5608-4021-5. 
  6. ^ 曲六乙編著.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 下 剧苑名录篇. 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14.12: 1180–1183. ISBN 978-7-5122-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