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朝文學是指唐朝(618年—907年)的文學。唐朝文學空前繁榮,「詩歌」最為光彩奪目,唐朝被譽為詩歌的「黃金時代」。[1]

背景

政治

唐朝自從李淵開國以來,使得它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賢能人士在位,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飛速發展。唐朝政府對外開放,出現了絲綢之路

經濟

唐朝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活躍,交通便利,前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經濟基礎。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錮非常少,文字獄少見,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思想環境。

唐朝政府兼用,各家思想兼容並蓄。

各級學校的建立,詩歌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各帝王對文學的愛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學空前繁榮。

社會

唐朝時期的中國人思想開放,沒有固步自封,善於吸收各民族各國的優秀文化,西域的樂舞藝術、古印度佛教梵劇古日本古朝鮮的文學和唐朝的互相滲透、融合,才出現了豪放、富麗的唐朝文學。

各體裁

詩歌

唐朝詩歌空前絕後,達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2]唐詩題材寬廣、流派紛繁、風格多樣、作者普及、流傳廣泛,前人不及、後人也難以望其項背。[2]不論是政治生活、詠史抒懷、深宮閨怨、邊塞烽火、田園山水、愛情戀曲、羈旅遊子、琴棋書畫等,都能被詩歌所描述和歌詠,都湧現了上乘佳作。[2]邊塞詩田園詩宮廷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豪放派婉約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舉凡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黎民百姓、村叟樵夫,都能作詩寫詩。[2]唐詩群星璀璨、熠熠生輝,誕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偉大詩人。[2]唐詩思想和內容深刻,藝術水平高超絕倫,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和遺產。[2]

唐朝詩歌的繁榮是在《詩經》、《楚辭》等文化脈絡上一脈相承而來的,古典詩歌經過了漢樂府民歌建安七子、晉朝詩歌、南北朝樂府詩等傳承和發揚,為古典詩歌的成熟創造了環境和養分。[2]唐朝之前,五言詩七言詩基本上成熟。[2]南朝的「聲律說」興起,人們被「四聲」的區分,「平仄」的運用、「對仗」的追求,使得唐朝出現了韻律美和寫作技法。[2]

唐詩一般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2]

初唐詩人沿襲南朝的「浮艷」詩風,作品缺乏真情實感和充實內容。[1]陳子昂出現在文壇後,極力主張詩歌風格改革,其詩歌,內容充實、感情豐富、語言剛健質樸,為唐詩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陳子昂也被譽為唐詩革新的先驅者。[1]

盛唐時期,是古典詩歌的繁榮時期,詩歌成就最大,詩人輩出。[1]山水田園詩派有孟浩然王維;邊塞詩有高適岑參;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分別代表了兩派的最高峰,人稱「李杜」。[1]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是膾炙人口的名句。[1]李白的詩歌,想像豐富,藝術手法誇張,韻調清新激越,風格豪邁雄奇,語言明快生動,達到了浪漫主義的最高峰;杜甫的詩歌,深刻反映了唐朝從盛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其風格沉鬱雄渾,藝術成就高超,代表了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峰,李白的《蜀道難》、《望廬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別》,都是千古絕唱。[1]

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
——白居易讚頌李白和杜甫,出自《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中唐,白居易主張詩歌改革,提出「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他的詩歌語言通俗,傳播廣泛,在古朝鮮、古日本,廣為流傳。[1]

晚唐,唐帝國已經日薄西山,詩人都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杜牧李商隱,人稱「小李杜」,他們的詠史詩歌,借古諷今,感人淚下,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1]

文章

唐朝的文章以「散文」成就為最高,代表性人物是韓愈柳宗元,代表性散文是《師說》、《雜說》、《黔之驢》、《捕蛇者說》。[3]

韓愈、柳宗元反對時期以來的只講形式、內容空洞的「駢文」,主張學習和發揚先秦兩漢的散文,創作形式活潑、內容充實的散文。[3]韓愈的文章語言凝練、氣勢磅礴,柳宗元的文章文筆生動、寓意深刻,他們二人對古典散文作出了承前啟後的貢獻。[3]

小說

唐朝小說的代表性就是「唐傳奇」,追求「離奇」的短篇小說,優秀代表性作品有元稹的《崔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李朝威的《柳毅傳》,蔣防的《霍小玉傳》等。[3]唐朝「傳奇」文學的誕生,標誌着小說開始走向成熟。[3]唐傳奇主要是分為三類:神怪故事、戀愛故事、俠義故事,它主要是滿足市民階層的需要而發展。[4]

其次是「變文」,就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由佛教寺院以通俗故事宣傳經義發展起來,代表性作品有:《目蓮變文》《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秋胡變文》等。[3]

戲劇

唐朝開始有了「戲劇」一詞,唐朝的戲劇主要是「全能戲、歌舞戲、參軍戲、傀儡戲」,唐朝的戲劇受到西域戲劇的影響,也吸收了古印度梵劇的營養,形成了唐朝戲劇,並且傳播到朝鮮半島、古日本等。[5][6]

西域戲劇,主要是龜茲戲劇,龜茲本地樂器「篳篥」是主奏樂器,他們改良了源於西亞的「豎箜篌」和「曲項琵琶」,唐朝時期傳入中土並且風行各地,遠播至古日本、古朝鮮、古緬甸古越南。西域戲劇里常用的道具「披帛綵帶、纓絡花繩」也被唐朝戲劇採用。[5][6]

梵劇,是古印度的戲劇,它伴隨着印度佛教傳入唐朝,時間是公元7世紀左右,梵劇《舍利弗劇》、《彌勒會見記》劇本後來曾在新疆出土。[5][6]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中国古代史》.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83–84. ISBN 978-7-107-16512-2 (中文(簡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衡唐退士. 《唐诗三百首》. 吉林省: 延邊人民出版社. 2000年6月: 1–2. ISBN 7-80648-422-1 (中文(簡體)). 
  3. ^ 3.0 3.1 3.2 3.3 3.4 3.5 徐雲龍、劉林生. 《中国历史2》. 長沙市: 嶽麓書社. 2002年11月: 35–36. ISBN 7-80520-833-6 (中文(簡體)). 
  4. ^ 唐代传奇. 國學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5. ^ 5.0 5.1 5.2 唐代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图). 文化中國.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6. ^ 6.0 6.1 6.2 唐代戏剧的跨文化传播. 中國網.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8)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