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窪學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窪學說diwa theory)是一種大陸地殼構造學說,由中國地質學家陳國達創立。

陳國達於1950年代指出,中國東部的「中國地台」在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殼演化情況可以通過「地槽地台學說」進行解釋,然而在三疊紀末期或侏羅紀之後,「中國地台」已大部分衰亡,並轉化成為新型活動區。因此,他於1956年在傳統的兩類大陸地殼構造單元「地槽區」(活動區)與「地台區」(穩定區)的基礎上,提出了第三類構造單元,並稱之為「活化區」或「活化地台」。1959年因其主要特徵為區內出現地窪盆地,於是更名為「地窪區」。

他還認為,地殼演化過程是在「活動區」與「穩定區」之間相互轉化、螺旋式發展的,地窪階段之後可能還會有其他基本構造單元,故稱之為「地殼動定轉化遞進律」。此外他還提出了地窪(遞進)成礦理論,認為地窪階段是重要的成礦階段,並因為強烈的地質活動而常形成「多因復成礦床」。1977年,他又在原先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地幔蠕動熱能聚散交替假說,用以解釋地殼演化遞進律的動力來源。

參見

參考文獻

  • 劉唐生、劉亞民. 地洼学说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河北地質學院學報. 1993, (6). 
  •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 徐世芳、李博主編 (編). 《地震学辞典》. 地震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