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
所屬年代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 (公元1361年)
發掘於1943年
發掘地點甘肅省酒泉市
現存於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

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簡稱:肅州碑)是1943年在甘肅酒泉被發現的的元代漢文回鶻文石刻。現存於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

肅州碑的發現與現狀

1943年,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地理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西北史地考察團途徑酒泉,位於酒泉舊城東門洞內牆壁上的兩塊石碑被向達夏鼐中國考古學家發現。1944年,張維在《隴右金石錄》將該石刻陰面的回鶻文錯認為蒙古文[1]。1962年,市政部門在擴建市區時,將石碑從洞壁中拆出棄之荒郊[2],1976年時已存於酒泉市文化館[3]。1984年移置酒泉市博物館[2],現存於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4]。現存的石碑無碑額,由兩塊長方形石柱組成,碑高2.36米,寬0.94米,厚0.29米。陽面為漢文,共二十四行,其中左右石分別有13行和11行,每行字數不等,中間鑿毀之處損失數十個漢字,但因為嵌入牆內側,大部分字可以辨認。陰面為回鶻文,共32行,由於長期外露,磨損嚴重,字跡難辨[5]

內容

肅州碑講述了一個党項唐兀家族從西夏元朝元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 (公元1361年))超過130年,舉立沙、阿沙、刺麻朵兒只、管固兒加哥、貫□□□、 耳玉、管布、令只沙、帖信普、普達實理、善居、定者帖木兒、赤斤帖木兒6代13人的官職世襲和活動。西夏肅州守將舉立沙獻城又助成吉思汗消滅了抵抗勢力並犧牲,為了紀念暨表彰其功績,成吉思汗任命其子阿沙為也可達魯花赤[4]


回鶻文的碑文的內容,一些學者也有所研究,諸如對碑文中對蒙古皇帝的稱呼talay,耿世民將其理解為「海王」[6]。而後來鍾焓則認為改詞應該是轉輪王之意[7]

歷史介紹

肅州碑立碑時間為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內容為段天祥撰寫,由洪福寺主持定慧明書丹、篆額。然而明清的金石著作並未對其進行記載,根據肅州修城的記載,學者認為該碑俄能是在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被嵌入城洞壁內的[3]。碑文補充了史書的一些記載,《元史·太祖本紀》對此事只有「二十一年丙戌,夏,避暑於渾垂山。取甘、肅等州。」的記載,而碑文則補充了舉立沙獻城、戰死的事情。

原文

其漢文原文為:

參考資料

  1. ^ 向達.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3442375. 
  2. ^ 2.0 2.1 甘肃最著名的碑刻全在这里,其中有不少国宝. 騰訊網.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3. ^ 3.0 3.1 白濱; 史金波.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论元代党项人在河西的活. 民族研究. 1979, (01): 68–80. 
  4. ^ 4.0 4.1 王海宇. 大元肃州路乜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刍议.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18, (14): 22–23. 
  5. ^ 陳炳應. 西夏文物研究.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5. 
  6. ^ 耿世民. 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3: 409–421. ISBN 9787810567534. 
  7. ^ 鍾焓. 从“海内汗”到转轮王——回鹘文《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中的元朝皇帝称衔考释. 民族研究. 2010, (06): 75–8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