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堡火藥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威廉斯堡火藥事件The Gunpowder IncidentGunpowder Affair)是一場發生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的衝突。事件中對立的雙方為時任弗吉尼亞總督鄧莫爾勳爵約翰·默里(John Murray, 4th Earl of Dunmore)和由帕特里克·亨利所領導的北美民兵。

威廉斯堡火藥庫(即事件發生地)

火藥事件發生在1775年4月20日,即列克星敦戰役爆發後的翌日。戰況尚未傳達到弗吉尼亞時,鄧莫爾勳爵便下令將貯存在威廉斯堡火藥庫的火藥移送至皇家海軍的軍艦上。總督此舉在當地引發了不安情緒,弗吉尼亞各地的民兵隨即開始集聚。帕特里克·亨利帶領一小隊民兵向威廉斯堡開進,並試圖奪回火藥。事件最終以總督償付330英鎊予亨利和平結束。然而,鄧莫爾勳爵出於對自身安危的擔憂,事後逃離了弗吉尼亞。

背景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緊張局勢伊始於1774年,時值英國議會通過一系列統稱為《不可容忍法案》(Intolerable Acts)的殖民地法案。各殖民地為支持因波士頓傾茶事件而被英國孤立的馬薩諸塞殖民地,於1774年9月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首次會議召開期間,便傳來馬薩諸塞民兵起事的消息,史稱「火藥危機」。事件始於 9月初,英軍上將暨馬薩諸塞總督托馬斯·蓋奇下令從查爾斯頓(在今馬薩諸塞的薩默維爾)的一處火藥庫中移出火藥,新英格蘭各地民兵聞及此事,誤認為衝突爆發,便旋即集結在事發地。該事件直接導致大陸會議呼籲各殖民地組織民兵武裝以自保。事件的另一影響為時任殖民地事務大臣的達特茅斯公爵(William Legge, 2nd Earl of Dartmouth)建議各殖民地總督嚴控民兵的物資補充,並禁止火藥的進口。

1775年年初,弗吉尼亞民兵開始集結,並預備收集軍事物資(例如武器、彈藥及火藥)用以加強裝備。目睹此情狀,弗吉尼亞總督鄧莫爾勳爵決定解除民兵的武裝。直至1775年3月23日第二次弗吉尼亞會議(會上帕特里克·亨利發表『不自由,毋寧死』的著名演說)後,鄧莫爾勳爵方才認為「有需要將部分火藥從火藥庫中移出。」儘管英軍部隊從1774年馬薩諸塞火藥危機之後便已撤出弗吉尼亞,然而切薩皮克灣仍駐有數艘皇家海軍軍艦。4月19日,鄧莫爾勳爵暗地裏指揮一隊水手進入威廉斯堡並駐紮在總督府內。總督隨即下令皇家海軍抹大拉號(HMS Magdalen)指揮官、海軍上校亨利·柯林斯(Henry Collins)將火藥從威廉斯堡的火藥庫中悉數移出。

事件過程

1775年4月20日晚,一隊皇家海軍的水手前往威廉斯堡火藥庫,從那裏裝了15個小桶的火藥並用總督的貨運馬車運往四分徑(Quarter Path Road)的最東端以待裝上停泊在詹姆斯河上的皇家海軍抹大拉號(HMS Magdalen)。然而,此舉被居民察覺,警報隨即被拉響。當地民兵很快集結在火藥庫周圍,而消息也通過馬背傳遍了殖民地。而出於警覺,鄧莫爾勳爵預先為其僕役配發了火槍。如此緊張情勢之下,唯時任弗吉尼亞議會議長的佩頓·蘭道夫(Peyton Randolph)發言安撫民心,方才阻止了民兵攻入總督府。市議會認定火藥屬殖民地而非英國皇室財產,要求總督歸還火藥。對此,鄧莫爾勳爵為其行為抗辯,聲稱移走火藥是為阻止其被據稱有意起事的奴隸搶奪。總督亦聲明會將火藥還回火藥庫。此番言論似乎得到群眾的認可,故人群和平散去。

威廉斯堡火藥庫外觀圖

然而,不安情緒依舊充斥威廉斯堡,並迅速擴散至附近的鄉野。當某些愛國者領袖據稱解散了第二次集會之後,怒不可遏的總督在4月22日警告民眾:如果總督府遭到襲擊,他會釋放奴隸並誓將威廉斯堡夷為平地。總督另行告知市議會議員他以往曾會捍衛弗吉尼亞,但他亦能讓弗吉尼亞人知曉他能竭盡全力摧毀它。4月29日,附近鄉村動員的民兵得知列克星敦戰役的戰訊。接近700人聚集在弗雷德里克堡等候威廉斯堡情勢的消息,以便決定是否前往首府。佩頓·蘭道夫不建議動用武力,時任民兵首領的喬治·華盛頓亦表示贊同。隨後,弗雷德里克堡民兵投票決議。主和派以微弱優勢取勝,故行軍未能成行。然而,弗吉尼亞其餘各地的民兵仍向威廉斯堡進發。由帕特里克·亨利領導的漢諾威郡民兵於5月2日投票決定前往威廉斯堡。亨利另行派遣了一隊民兵前往皇家稅吏理查德·科爾賓(Richard Corbin)的宅邸脅迫其從稅收中撥款償付損失的火藥費用。剩餘約150名民兵於5月3日抵達距威廉斯堡約15英里(24千米)處待命。是日,鄧莫爾全家逃離總督府前往約克河邊的狩獵小屋波多倍羅(Porto Bello),並由之抵達停泊在河上的皇家海軍弗伊號(HMS Fowey)。

約翰·默里,第四代鄧莫爾勳爵

科爾賓當日亦不在家中,而在威廉斯堡與鄧莫爾勳爵會面。受弗吉尼亞議會議員卡特·布拉克斯頓的建議(此人同時是科爾賓的女婿),帕特里克·亨利按兵不動,等待布拉克斯頓進城商討補償金額。翌日,亨利得到一張面額330鎊的匯票。該匯票由一位富有的種植園主簽出,用以補償損失的火藥(亨利拒絕了直接由政府發出的補償金)。事畢,亨利即出發前往參加第二次大陸會議,許諾將收訖的賠償悉數交予與會的弗吉尼亞代表。5月6日,總督宣佈將以敲詐勒索330鎊的罪行起訴亨利,並下令禁止任何居民以任何形式協助亨利。縱然如此,亨利仍得到了數個郡的庇護,並被民兵團體一路護送到馬里蘭邊境並由之前往費城參加大陸會議。

事件影響

火藥事件使帕特里克·亨利聲名大噪,同時亦削弱了鄧莫爾勳爵的威信。儘管鄧莫爾一家於5月12日暫時回到威廉斯堡以表善意,但總督與議會之間的關係卻持續惡化。6月8日,鄧莫爾勳爵偕同其家人在半夜逃離了總督府,並暫避於弗伊號艦上。弗吉尼亞議會此前一直在商議由諾斯內閣提出的《和解決議》(Conciliatory Resolution),總督的逃離讓議會決定否決該決議案。

鄧莫爾勳爵依舊竭力試圖奪回對殖民地的控制權。然而是年12月英軍在大橋戰役(Battle of Great Bridge)遭受決定性失敗之後,鄧莫爾僅能藉助於零散的突襲行動,並最終於1776年8月放棄弗吉尼亞。政府職務由1775年第三次弗吉尼亞會議選出的安全委員會代理,帕特里克·亨利於1776年7月成為獨立後的首位州長。

帕特里克·亨利肖像(1891年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