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起義
寧都起義,又稱寧都暴動,是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於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寧都發動的一次兵變。兵變的結果是:二十六軍大部一萬七千餘人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
背景
中原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將原西北軍的第五路軍改編為二十六路軍,以孫連仲為軍長,調往江西參加剿共。該軍早在北伐戰爭時期便已被中國共產黨滲透,此時中共命令其秘密組織在該軍中加強活動,策劃兵變。
1931年11月底,該軍中的中共秘密兵運組織負責人王超被捕叛變,蔣中正急電孫連仲要求其查辦。此時孫恰不在軍中,電文落入參謀長趙博生手中。趙為中共秘密黨員,立刻決定發起暴動,並爭取25師73旅旅長董振堂、第74旅旅長季振同及團長黃中嶽等人參加。
中共得知此一情況後,即派王稼祥、劉伯堅和左權前往聯絡,並派遣紅四軍紅十二師前往接應。
- 第二十六路軍
- 總指揮孫連仲起義當晚有事不在部隊
- 參謀長趙博生
- 第25師 師長李松昆,代理不在位的孫連仲的總指揮職權。趙博生是以宴請的名義才把全路軍的團以上軍官集中到一起的,李松昆未赴宴,故得以在起義發生後翻牆逃跑。
- 第27師高樹勛起義當晚有事不在部隊
經過
1931年12月14日,趙、董、季、黃等人發動暴動。趙博生是以宴請的名義才把全路軍的團以上軍官集中到一起,並宣佈「繞道廣東,北上抗日」。因為寧都在北,革命根據地瑞金在南,若不打着「繞道廣 東,北上抗日」這個旗號,而直接宣佈去當紅軍,不但無法把二十六路軍的絕大部分都拉過來,而且起義有失敗的可能。事實上,當時相當大一部分軍官對起義當紅軍是沒有思想準備的,有些是被動過來的。除城北25師的1個團被25師師長李松昆設法帶走外,其餘寧都駐軍1萬7千餘人全部起義。16日,暴動部隊進入中央蘇區,宣佈參加紅軍後,[1][2]有部分軍官感到受了季振同、黃中嶽他們的騙,因而要求離隊,特別是將校級軍官自動要求離隊的更多。
寧都起義給紅軍帶去了8部電台,使得紅一方面軍的電台總數達到14部。
延安合影
1938年12月的一天,毛澤東在延安接見參加寧都起義的同志,忽兆麟、郝培謀、張明遠、張永勵、李十中、張宣齋、於朝俊、劉型、耿萬福、劉向三、李肅等11位參加過寧都起義的同志,蕭勁光、王稼祥參加接見,毛澤東與大家合影留念,並在照片上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結局與影響
寧都起義11名被趙博生等領導者扣押的第二十六路軍旅長、團長中,有一人參加紅軍後犧牲於戰場(王廣建)、一人參加紅軍後被錯殺(張少宜)、三人離開蘇區回老家(曹道明、李錦亭、郭道培)、六人離開蘇區後直接回到孫連仲部(馮安邦、王恩布、楊守道、張方昭、王天順、劉毓琪)。
- 參加紅軍後,1949年之前離世的有:
- 趙博生死於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
- 董振堂死於西路軍之戰
- 季振同被處決於長征之前
- 黃中嶽被處決於長征之前。[3]
- 張靜:紅三十四師101團團長。1934年12月長征途中在湘江戰役中犧牲。
- 吳正卿(1912-1936):紅六軍團第17師師長。長征途中1936年2月10日攻打貴州省黔西縣打鼓新場(今金沙縣縣城)犧牲。
- 張卿雲(1906-1937):長征途中從紅五軍團團長調任紅四方面軍紅三十軍第88師政治部主任。所部編入紅西路軍。1936年3月14日在肅南縣祁連山石窩附近戰鬥犧牲。
- 王懷德:紅五軍團隨營學校校長,1935年4月在滇黔交界處被地主民團殺害。
- 崔建勛,又名崔國柱,紅九軍團第3師第8團團長、紅三十二軍團長,1936年冬在環縣被錯殺,1945年平反。
- 徐志貞,紅五軍特務團團長,1937年1月在高台縣作戰犧牲。
- 潘同:歷任紅五軍團第13師參謀長、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四方面軍總部第一局地圖教育科科長、中央軍委一局第一科科長。1942年在新疆被盛世才拘禁後叛變。
- 1949年後位居軍政要職的有:
- 開國上將李達副總參謀長
- 開國中將:
- 開國少將
- 王謙,華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政委、華北軍區編外人事部政委
- 王振祥,北京軍區副司令、顧問
- 王蘊瑞,軍科副院長
- 劉放,空後副部長
- 孫潤華,甘肅省軍區副政委
- 蘇進,炮兵副司令員
- 趙章成,炮兵副司令員
- 李毅,裝甲兵政治部副主任
- 李化民,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顧問
- 谷廣善,解放軍空軍後勤部部長、修建部部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 汪洪清,信陽軍分區司令員
- 侯世奎,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
- 張汝光,總後衛生部長
- 張步峰,總後衛生部長
- 張松平,總後油料部長
- 張明遠,總後副部長
- 孟慶山,河北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河北省政協副主席
- 徐國珍,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 郭卓辛,南京軍區炮兵政委、浙江省軍區副政委、安徽省軍區副政委
- 曹燦章,廣西軍區副司令員
- 靳虎,海軍軍械部長
- 靳來川,解放軍總醫院院長、總後衛生部副部長
- 熊伯濤。二炮副司令員
- 魯瑞林,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 張化一,解放軍體育學院副院長;
- 其他高級幹部:
- 馮志湘,濟南軍區工程兵主任;
- 牛步雲,空軍總醫院院長
- 譚志剛,江西省軍區後勤部顧問;
- 邊章五,原26路75旅參謀長,紅13軍37師師長、中央軍委局長、八路軍司令部參謀處長、東北軍區副參謀長、遼東軍區司令員、駐蘇武官,1954年病逝
- 王幼平,大使、外交部副部長
- 王思和,煤炭工業部辦公廳副主任
- 劉向三,水電部副部長
- 李廷贊,國家測繪總局局長
- 汪名震,對外經濟聯絡部顧問
- 張永勵,商業部副部長
- 周駿鳴,林業部副部長、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 孟謙,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 袁血卒,民政部副部長
- 聞述堯(1906年11月-1985年2月),第26路軍第25師第73旅電台報務員。歷任紅五軍團第13軍、江西軍區、紅五軍團總指揮部、中革軍委電台隊長,紅四方面軍無線電第6台隊長。中共山東分局電台中隊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部通信科科長,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部無線電大隊大隊長,華東軍區通信聯絡分局副局長,山東軍區司令部通信聯絡處處長。山東省郵電管理局局長、華北郵電管理局副局長、東北郵電管理局副局長、遼寧省郵電管理局局長。1984年6月經中央組織部批准享受副部級待遇。
- 高志中,國家建委人防辦主任
- 姬鵬飛,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 黃鎮,文化部部長、中顧委常委
- 曹光裕,江西省民政廳黨組成員
- 郭如卓,24師70團參謀長,被俘獲釋後流落上海,曾任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協委員
- 潘望峰,五軍團19師政治部主任,1937年在甘肅臨澤戰鬥中離隊,1941年在陝甘寧邊區重新入黨,江西省電業局副局長、江西省建工局副局長;
- 李東潮,旅大市常務副市長、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 蔣耀德(1910-1995),山東臨清人。曾在英國人開辦的天津醫院工作。起義時任第73旅學兵連戰士。紅軍學校衛生所所長、紅軍公略步兵學校衛生科科長、長征時任幹部團衛生隊隊長。紅九軍團衛生部部長。八路軍第120師衛生部部長、延安抗大衛生部部長。解放戰爭中任東滿軍區衛生部部長、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衛生部部長。旅大市衛生廳廳長、青海省衛生廳廳長、人民衛生出版社副社長、顧問。
- 耿萬福(1905-1994),河北任縣人,起義前任第74旅第2團軍需官,紅五軍團第15軍會計科長,紅軍西路軍失敗後輾轉回到延安。任八路軍供給學校副校長、延安物資分公司副經理。解放戰爭中任西滿軍區經建處長、嫩江軍區供給部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後勤部長、東北軍區後勤財務部副部長。1955年開國大校。
- 張有年(1909-1959)河北省饒陽人。紅六軍團偵察電台台長、紅二方面軍偵察電台台長,八路軍冀南軍區通信科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三分局副局長、第二野戰軍司令部通信處長、華中電信管理局局長、鐵道部電務局副局長。
- 黃振榮(1915-1968),陝西長安縣人。紅六軍團17師51團營長、參謀,山西新軍營長、八路軍三五九旅718團營長、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一團團長、護路軍司令部參謀處長,鐵道兵團四支隊副支隊長兼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三師副師長、代師長。1955年開國大校。黑龍江八五二農場場長。
- 陳士吾(1905年10月14日-2004年10月25日)河南省開封人。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至1932年瑞金軍委三局通訊學校教員;1932年至1934年軍委三局電台隊長;1934年至1935年任軍委通訊學校教務主任;1935年至1939年任軍委第一電台隊長;1939年至1942年任新四軍軍部電台大隊長;1943年至1945年任軍委通訊三局總台長;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軍調部中共代表團機要副組長;1946年至1947年任阜平、平山中央工委三科副科長;1948年至1949年任中原軍區電信專科學校副校長;1949年任武漢郵電管理局辦公室主任;1949年至1952年任中南郵電管理局辦公室主任;1953年至1954年任武漢電信局副局長;1954年至1982年任陝西郵電管理局副局長、顧問、陝西省政協委員等。1982年11月離休。
- 徐江漢:湖北襄樊人。1934年8月任中央蘇區閩贛軍區參謀長。1935年5月11日在閩中的紫山被俘,在福建省反省院羈押。抗戰爆發後1937年8月獲釋。1938年化名趙寧都,赴延安,隱瞞個人歷史,1938年12月重新入黨。後歷任抗大教員、大隊長、步兵科主任、東北鐵路總局吉林站軍代表。解放後先後在天津、北京鐵路分局任車務段長、車務處副處長等。1980年代初期後查清歷史後,被安排到天津車務段工作。
- 忽兆麟(1910-1980),原名忽玉民,又名忽夢祥,河南許昌人,第二十六路軍總部上尉副官、高級執法隊隊員。紅五軍團作戰參謀、作戰科長,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處長,抗戰後與其妻許蘭赴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工作。1939年,忽兆麟率部分幹部前往豫南竹溝尋找新四軍時被打散,回許昌老家。1985年4月9日許昌市民政局承認忽兆麟與其妻許蘭為紅軍失散人員。
- 郝培謀,1908年出生,抗戰時在八路軍留守兵團工作。1945年9月八路軍警3旅抽出部分幹部組成兩個幹部團開赴東北時,郝培謀任其中一個團的營長。
- 於朝俊(1904-1984),河南商丘人,任紅五軍團政委劉伯堅的警衛員、軍團總部警衛排長、軍委後勤部招待所主任,遵義會議後被推薦到軍委總部任管理員,直接負責毛、朱等人的日常生活。解放戰爭中任東北野戰軍供給部管理科長、第四野戰軍軍需部運輸科長,中南軍區後勤部和軍需生產部的管理科長。
- 張宣齋,曾用名張習齋,起義前任副官處少校書記官。紅五軍團總部文書,紅軍西路軍失敗後輾轉回延安,任延安抗大衛生部政委。
- 李肅(1910-1941),山東臨清人,畢業於西北軍官學校,1930年受上海中央軍委派遣打入第二十六路軍從事兵運工作,任第74旅2團書記官。任紅五軍團第14軍政治部宣傳部長、軍團隨營學校政委。1937年1月,紅五軍在甘肅高台被馬家軍圍殲前夕,軍長董振堂命時任敵工科長的李肅帶領幾個戰士分別化妝突圍,向西路軍總部報告情況,請求援助。西路軍失敗後輾轉回到延安。抗戰初期任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隊書記,1941年在延安病故。
- 黃鴻瑞(1912-2001年6月6日),山東單縣人,起義後編入紅五軍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選送到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學習。畢業後歷任紅九軍團三師七團排長、連長、紅三十一軍電台警衛排長、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連長、管理主任、管理科(股)科長、第一二九師永華公司監委。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山西軍區供給部副部長。1950年底任總後勤部滿洲里基地轉運站站長、政治委員兼滿洲里衛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1年1月17日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滿洲里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滿洲里市委書記。1951年11月2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撤銷滿洲里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滿洲里市軍政委員會,黃鴻瑞兼任副主任。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歷任牡丹江軍分區政委、長春軍分區政治委員,吉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吉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軍銜。[4]
參考文獻
- ^ 宁都起义. 寧都縣人民政府. [201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2).
- ^ 军史回眸:回望宁都起义. 新浪網. [201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 ^ 1931宁都起义:令红军暴增1/2 领导人结局凄凉. 鳳凰網. [201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8).
- ^ 「紅軍草鞋背後的故事」,來源: 新華網,2016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