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國樂源自中亞古國安國,曾是隋朝九部樂和唐朝十部樂的組成部分。隋七部樂、唐九部樂作 「安國伎」。

南北朝時期流行於粟特人聚居區安國。安國故址在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附近,為自河西走廊西遷的「昭武九姓」所立城邦國之一。魏太武帝時,北魏北燕(436年),其樂傳入內地,稱安國樂[1]。隋煬帝將其收進九部樂,隋、唐時入燕樂。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末溪》,解曲有《居和祗》。樂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橫篳篥、雙篳篥、和鼓、正鼓、銅鈸,樂工十二人,舞者二人[2]

參考文獻

  1. ^ 隋書·音樂志》
  2. ^ (唐)杜佑通典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