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俐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俐娜(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女,福建光澤人,中國化學家,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因高分子溶解方面的卓越貢獻,於2011年獲得化學獎項安塞姆·佩恩獎英語Anselme Payen Award,是中國大陸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人[1]

生平

1940年,張俐娜出生於福建光澤。父親原名張國熊(後改名張杰),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國燾是嫡親的堂兄弟。張杰早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期間與谷霽光結為好友。谷霽光後來將胞妹嫁給了張杰,而張俐娜便是他們的長女[1]。張俐娜幼時隨父母搬到江西南昌居住,父親在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擔任館長,母親則在小學教書。她在1955年考入南昌第一高級中學,1958年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期間與高兩屆的同系師兄杜予民相識,後來成為終身伴侶(1965年結婚)[2]

1963年畢業後,在那年代,由於家庭出身原因,她被分配到了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勞動,從事剎車皮碗的研發工作。1973年,她申請回到武漢大學化學系任教。1985年赴大阪大學擔任一年客座研究員。1988年6月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6月晉升為教授。1986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第八、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湖北省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1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3]

2018年3月,她與丈夫杜予民赴美國斯托瓦斯醫學研究所、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馬里蘭大學訪問和講學,並出席第255屆美國化學會年會[4]

2020年10月17日在武漢逝世[5]

榮譽

因在高分子溶解方面的卓越貢獻,她於2011年獲得化學獎項安塞姆·佩恩獎,是中國大陸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人。[1]她發明了在特殊調配的水性溶液中,於低溫環境中溶解難容於水的高分子材料。通過該方法,可以將一些生物廢料如渣等轉變成類似絲綢的物品,或者製成杯子等。且這類材料在埋入地下之後,在有以及適當溫度的環境下,可於數月內被細菌降解[6]

2013年,她與團隊完成的「基於天然高分子的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7年,她被學生評選為「武漢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7]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韓瑋; 范冰瑩. 专访世界化学奖得主张俐娜:“听老师的话,当科学家”. 時代周報. 2012-04-12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中文). 
  2. ^ 爱与责任:探索未知的最大支撑. 中國婦女報. 2019-10-01. [失效連結]
  3. ^ 著名化学家张俐娜院士逝世.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2020-10-18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4. ^ 张俐娜院士赴美访问讲学 “绿色”化学研究深受欢迎. 武漢大學新聞網. 2018-04-09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5. ^ 张俐娜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 [202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6. ^ 让豆渣变丝巾 武大女教授获得美国化学顶级大奖. 新華網. [2011-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7). 
  7. ^ 夏靜; 張銳.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为声名. 光明日報. 2020-10-22: 8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