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准地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揚子准地台(英語:Yangzi Paraplatform, Yangtze Paraplatform),包括從雲南東部至江蘇的幾乎整個長江流域和南黃海在內。

概述

揚子准地台是一個於晚元古代末由揚子旋迥形成的中國第二個重要的地台。這個准地台的基底是由昆陽群(川西、滇東)、板溪群(湘西、黔東)、神農架群(鄂西)等晚元古界組成。震旦系至三疊系海相沉積蓋層發育良好,分佈廣泛[1]。但泥盆、石炭系在川中和黔北地區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特點。侏羅系及其以後的陸相沉積,主要分佈於四川滇中江漢蘇北等地。蓋層的構造變動以燕山運動為主,形成良好的地台蓋層褶皺帶。但康滇地軸下揚子等地則是多旋迥構造岩漿活動帶;前者是一個以華力西為主的多旋迥構造岩漿活動帶,後者主要是燕山及印支旋迥的構造岩漿活動帶[2]

此外,二疊紀峨嵋山玄武岩在地台西南部的廣泛分佈,也是揚子地台的一個重要特點[3]

分類

揚子准地台被劃分為下列二級構造單元[4]

  • 康滇地軸:以前震旦紀變質及半變質岩石作基底、以部分古生代海相沉積及中生代陸相碎屑沉積作蓋層的長期隆起地帶。
  • 滇黔褶斷區:康滇地軸以東、包括貴州北部及西部、以及四川峨眉山以南的廣大的褶皺斷裂地區。
  • 地台北緣坳陷褶斷帶:包括龍門山褶斷帶大巴山褶斷帶在內。龍門山是加里東山前坳陷,大巴山則是秦嶺地槽褶皺帶與揚子准地台之間的坳陷褶皺帶,東延達大洪山
  • 四川中坳陷區:四川紅色盆地
  • 八面山褶皺帶:鄂西黔東北、包括部分四川和湖南在內的、以梳狀和箱狀褶皺為主的線狀褶皺帶,其中也包括揚子三峽在內。
  • 江漢新坳陷區: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盆地在內,這裏新生代湖相沉積不整合地蓋在地台蓋層隆起和坳陷之上。
  • 下揚子褶繳帶:霍敏多夫斯基曾稱之南京坳陷帶張文佑稱之為下揚子准地槽。它包括湖北東南部。
  • 蘇北坳陷區:蘇北平原之下,是褶皺斷裂不太厲害的、在岩相上和南京區基本上一致的古生代和三疊紀地層,而新生代蓋層與古生代間尚有大片的侏羅—白堊紀沉積。

參考

  1. ^ 《中國海岸帶地質》編.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集 中国海岸带地质.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08: 46–48. ISBN 7-5027-3758-8. 
  2. ^ 地質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 地质辞典 1 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分册 下.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83.09: 152. 
  3. ^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 地质大辞典 1 普通地质 构造地质分册 下.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5.06: 152. ISBN 7-116-05867-2. 
  4. ^ 黃汲清著. 黄汲清著作选集 第3卷 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2.06: 103. ISBN 7-116-0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