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二戰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察哈爾,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二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1937年

中國戰區首次劃分是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

1937年8月20日國民黨政府頒發大本營關於國軍戰爭指導方案,成立第二戰區,閻錫山為司令長官。10月13日黃紹竑為副司令長官。作戰地境為山西省察哈爾省綏遠省。戰區參謀長朱綬光,軍法總監張培梅,參謀處處長楚溪春,副官長馮鵬翥。「並由本區司令長官分達該區各集團軍各司令」[1]

  • 第6集團軍:楊愛源 副總司令孫楚
    • 33A 孫楚兼 S3B 章拯宇 S8B 孟憲吉 73D 劉奉濱
    • 34A 楊澄源 196B 姜玉貞 202B 宋鑫堂 71D 郭宗汾
    • N2D 金憲章( 1936.3 宋哲元派金憲章為臥底,1936年12月反正,改為新編第2師)
    • 憲兵團
  • 第7集團軍:傅作義 參謀長陳秉謙 副總司令劉汝明 前敵總指揮湯恩伯
    • 35A 傅作義兼 211B 孫蘭峰 218B 董其武 202B 田樹梅
    • 61A 李服膺 ( 守天鎮) 101D 李俊功 S200B 劉𩡝馥 400團(李生潤)
    • K1A 趙承綬 K1D 彭毓斌 K2D 孫長勝
  • K6A 門炳岳(中央軍)
  • 72D 陳長捷 轄208B 呂瑞英 217B 梁春溥
  • S7B 馬延守
  • 13A 湯恩伯 4D 王萬齡 89D 王仲廉
  • 68A 劉汝明 143D 劉汝明兼 S40B 高子明
  • 94D 朱懷冰
  • N5B 安華亭
  • N2B 石玉山
  • N6B 王子修
  • 預備軍 閻錫山
  • 209B 段樹華
  • 第18集團軍(朱德
  • 第十四集團軍:1937年9月10日由第三軍和第八十三、第八十五師編成。10月2日從河北馳援參加忻口會戰,衛立煌任前敵總指揮,在中央地帶正面防禦。11月2日娘子關告急,退至晉南,為第二戰區南路軍、衛立煌為南路軍前敵總指揮。
  • 第十四軍團1937年9月以馮欽哉第二十七路軍編成。10月初石家莊淪陷後即退至山西娘子關。

自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該戰區進行了太原會戰,中方參戰部隊有第二、第六、第七、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二等6個集團軍(共15個軍、42個師、11個旅),約30萬人,歷經平型關戰鬥、忻口防禦戰和正太線防禦戰等戰鬥,消滅敵軍2萬餘人。

1938年

1938年,增援日軍迅速於華北取得優勢,並在佔領上海後,切斷中國軍隊之華北運輸線。為此,同年1月發表的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當中,將第二戰區的區域略作更動,變成以山西及陝西北部為主,其戰鬥序列為

  • 司令長官:閻錫山
  • 作戰地區:山西
  • 共轄27個步兵師,3步兵旅,3騎兵師;不含特種部隊。
  • 敵後戰場建制第七游擊縱隊、陝東河防游擊縱隊、河北民軍等[2]:409-410

1938年2月,日軍進犯晉西, 205旅旅長趙錫章、團長劉崇一陣亡,軍法執行監張培梅要追責處死王靖國,閻不同意,張培梅遂服毒自殺。

1938年春,準備反攻太原,因日軍增援而取消,此時部隊序列如下:

  • 衛立煌任南路軍前敵總司令,轄14、93、15、19軍;
  • 傅作義任北路前敵總司令,轄35軍、新2師、騎2軍、18集團軍;
  • 長官部直轄66、71師,33、34軍等。

第三十三軍團:1938年6月以第十四、第九十三軍編成。

  • 軍團長李默庵,參謀長劉嘉樹
  • 第十四軍:軍長衛立煌/1937年9月7日李默庵/1938年6月陳鐵
  • 第九十三軍:1938年3月以第八十三、第九十四師合編而成。劉戡任軍長,朱懷冰任副軍長。5月因第九十四師在豫北不能歸屬該軍,乃取消朱懷冰副軍長職。6月另以第九十四師等部編成第九十七軍。第九十三軍只轄第八十三師和獨立第五旅。

第三十五軍團:1938年7月以第三軍編成,曾萬鍾任軍團長。

1938年12月, 二戰區撤往陝西宜川秋林鎮。轄4個集團軍,7個軍、24個師、13個獨立旅、5個炮兵團,騎兵、工兵和技術兵團各1個團。

1938年,全省劃分為4個「山西省第某游擊戰區行署」。

1938年12月傅作義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脫離晉軍。

1939年

兵力:轄4個集團軍,5個軍和騎兵軍。32步兵師、14步兵旅、5騎兵師、3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或地方部隊在外

1939年5月,劉紹庭任兵站總監。

1940年

1940年整編為4個集團軍、8個軍、24個師、6個游擊縱隊、2個獨立旅、5個炮兵團、2個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狙擊總隊。

1942年

閻錫山提出「晉西大保衛戰」,成立7個國民兵督導員縱隊(挺進縱隊)及甲、乙、丙三種據點。1942年整編為3個集團軍,8個軍、18個師、2個政衛師、1個獨立旅、4個國民兵團督導員縱隊(後為7個縱隊)、13個據點守備隊、5個炮兵團、3個工兵團、1個機槍團。

1944年

1945年(受降區)

第二戰區:陝西 日軍戰俘集結:曲陽

1946年

1946年初,閻錫山對晉軍進行整編,由原來4個集團軍、8個軍、24個師整編為3個集團軍、5個軍、15個師,另有直屬及特種部隊。

  •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 王靖國 副總司令 劉奉濱
    • 第六十一軍 軍長 王靖國
      • 第66師 師長 婁福生
      • 第69師 師長 周建祉
      • 第72師 師長 艾子謙
  •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 趙承綬 副總司令 於鎮河
    • 第十九軍 軍長 楊愛源
      • 第68師 師長 許鴻林
      • 暫編第37師 師長 雷仰溫
      • 暫編第40師 師長 王乾元
    • 第三十三軍 軍長 趙承綬
      • 第71師 師長 沈瑞
      • 暫編第38師 師長 韓步洲
      • 暫編第46師 師長 陳震東
  • 第8集團軍 總司令 孫楚 副總司令 楚溪春
    • 第三十四軍 軍長 孫楚
      • 第73師 師長 高倬之
      • 暫編第44師 師長 衛玉崑
      • 暫編第45師 師長 趙恭
    • 第四十三軍 軍長楚溪春
      • 第70師 師長 劉效曾
      • 暫編第39師 師長 賈宗宣
      • 暫編第49師 師長 趙世玲
  • 第8總隊 總隊長 趙瑞
  • 第9總隊 總隊長 荊宣
  • 炮兵指揮處 指揮 高斌
    • 野炮營
    • 重迫炮團
  • 工程兵 司令 程繼宗
    • 工兵第1團
    • 工兵第2團
  • 特務團
  • 機槍團
  • 機甲隊

撤銷

1947年3月,撤銷第二戰區,由太原綏靖公署負其責。3個集團軍,12個軍、36個師、5個炮兵團,機炮、輜重和示範各1個團、2個工兵團。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大本營頒國軍戰爭指導方案訓令》,1937年8月20日。
  2. ^ 劉鳳翰:〈論抗戰期間國軍游擊隊與敵後戰場〉,《近代中國》第90期,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6月,ISBN 978-957-08-1826-0

來源

書籍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張明金、劉立勤 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