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農學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工農學校留影

日本工農學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41年5月15日在陝西延安寶塔山創辦的一所改造日軍俘虜的專門學校,教育對象是日軍俘虜和投誠的日軍士兵,校長化名林哲,是日本共產黨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活動家野坂參三

背景

周恩來與野坂參三,1942年7月拍攝於延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朱德彭德懷就曾聯名簽署八路軍關於對日俘虜政策的規定,對俘虜的日軍進行優待,願意回國的提供路費。1937年平型關戰役後,八路軍在戰場上俘虜的日軍官兵逐漸增多。[1]中共的對日戰俘政策由優待釋放向教育感化轉變。1940年6月,中共中央發出對日軍俘虜工作的指示,要求注意選擇少數日軍俘虜中的進步分子,給以較長期的訓練。[2]

1940年3月,時任日本共產國際代表的野坂參三隨周恩來任弼時等人秘密由蘇聯來到延安。野坂參三到延安後與中共相關領導人商談了有關日軍戰俘的教育管理問題。[3]

歷史

正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接受學習的三名日軍戰俘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野坂參三在1940年10月向毛澤東寫信建議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一所教育改造日軍俘虜的專門學校。據野坂參三的提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由八路軍總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了一所以日軍戰俘為主體的特殊學校,用以開展打倒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工作。[3]毛澤東親自定名「日本工農學校」。學校的具體工作由八路軍政治部負責領導。[1]

1941年5月15日,日本工農學校舉行開學典禮,主席台上懸掛有毛澤東和日本共產黨已故領導人片山潛的肖像。林哲(野坂參三當時的公開名)[a]任校長,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政治部敵工科科長趙安博任副校長。1943年4月後改由總政敵工部副部長李初梨兼任副校長。除野坂參三外,各課教員有王學文何思敬李初梨廖體仁江右書等,均為曾留學日本的精通日語的中國人[1]。學校校訓為「和平、友愛、正義、勤勞、實踐」。

學校位於寶塔山下,共有16個窯洞和一棟不大的平房,與陝甘寧邊區政府馬列學院民族學院新華社解放日報社抗日軍政大學為鄰。全體工作人員包括校長和炊事員在內僅二十來人。隨着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日本工農學校及其學員數量也在增多。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最初有學員11人,到1945年8月增至300多人;[1]山西、山東和華中等抗日根據地也先後成立了總分校或分校。[4]

備註

  1. ^ 1943年5月下旬,野坂參三在毛澤東建議下開始公開活動,名字換成其在蘇聯用過的化名「岡野進」。

參考

  1. ^ 1.0 1.1 1.2 1.3 解码抗战时在延安创立的日本工农学校. 新華網-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4). 
  2. ^ 彭珊珊. 中共改造日本战俘的“延安经验”曾震惊美国. 騰訊網-澎湃新聞.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4). 
  3. ^ 3.0 3.1 王仕琪. 日本战俘为啥怀念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政協報.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4. ^ 【历史】延安曾有个日本战俘学校. 大眾網.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