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歷史學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新(1918年9月15日—2004年2月5日),原名李忠慎,字德余,男,四川榮昌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家。

生平

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現重慶市)。其父曾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時的保路同志會

1934年,李新考入在重慶的川東師範學校念書,一二九運動中擔任重慶學生救國聯合會主席[1]。1936年遭學校當局開除後,到萬縣民眾教育館三正埠分館任主任館員,此時期經中共黨員李成之(後更名李直)發展而加入組織[2]

1938年初,他與李直及同學王方名羅義淮等通過萬州日報社歐陽克明[3]的關係[4],由萬縣步行到延安[5],入陝北公學,同年(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公學畢業後,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任招生委員。其後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科科長、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青委書記、杞縣工委書記、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整軍小組秘書、中共中央華北局青委負責人[6]永年縣委書記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李新主動請求調入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協助吳玉章籌建中國人民大學,[7]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務長、黨委副書記[8](1950年,李新曾收到鄧小平電報,請他去中共中央西南局任青委書記兼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但他婉拒鄧小平,堅持治學[9])。

1956年秋,約請幾位志同道合的學者[10]北京[11],開始編寫《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任編書組組長,後數經波折,至1961年成書出版[12],是為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大陸上的中國近代(1919-1949年)史研究之唯一專著。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後,原已自誡守口不言,未料中國人民大學的黨組書記竟然捏造消息,發在北京市委內部刊物《黨內參考資料》上,稱人大黨委常委李新擅自召集校務委員會,讓大右派分子吳景超李景漢參加,引起廣大群眾不滿云云。李新見此怒不可遏,立即寫成一信,欲要求更正。校長吳老(玉章)勸他冷靜,並提示一句「他們就是要你跳嘛!」李新方意識到這是「引蛇出洞」圈套,企圖誘使他「反對市委」,進而升級整肅,於是持信未發,避免了像同在人大工作的葛佩琦那樣被打成「極右派」的厄運。[13]

1960年,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秘書長。1962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副所長。

在「文革」中身處逆境,但始終不失歷史學家的視角,保持冷靜,觀局料事,並相機向葉劍英[14]鄧小平提出整頓建議(例如在鄧第一次復出時曾建言設立國務院政治研究室,鄧傳話表示願聞其詳,並如議實施),盡力抵制「文革」對中國造成的破壞。

1972年8月,接受周恩來董必武佈置的編寫民國史的任務,開始主編《中華民國史》[2],至1973年12月,編成《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三套(作為中華民國史研究的工具書,計有《中華民國大事記》、《中華民國人物誌》、和《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由中華書局出版。

「文革」後曾擔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作為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成員赴美國訪問講學[15]。自1980年起擔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6]

200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17]

身後

2008年,李新的回憶文章及遺稿經其學生陳鐵健[18]整理成書的《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幾經周折終於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回憶錄與那一代的其他人寫的回憶文字頗有不同,透露出對中共歷史上種種問題的反思與批判,故而得到許多知名學者和評論家的介紹推許,2019年復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

著作

主要代表作有[19]

  •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簡史》
  • 《中國革命史的幾個問題》
  •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話》

與他人合著並擔任主編:

  •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
  • 《中國革命史》
  • 中華民國史

參考

  1. ^ 蔣國昌主編;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編. 重庆教育志.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2.03: 419. ISBN 7-5366-5671-8. 
  2. ^ 2.0 2.1 參見《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附錄二《李新生平簡介》。
  3. ^ 歐陽克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中共萬縣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下川东革命摇篮.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1.06: 112. ISBN 7-5409-0617-0. 
  5. ^ 何郝炬著. 霜天晓月.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06: 72. ISBN 7-220-07391-7. 
  6. ^ 趙福山編著. 西柏坡人物.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3.07: 175. ISBN 7-5043-3953-9. 
  7. ^ 《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中「與任弼時的三日長談」一節。
  8.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務處. 名师荟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简介 2.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5.09: 548. ISBN 7-5017-6990-7. 
  9. ^ 劉明鋼著.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4.01: 315–316. ISBN 978-7-5117-1973-7. 
  10. ^ 其中包括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真山東大學教授孫思白中國人民大學彭明;後又以借調方式請進復旦大學教授蔡尚思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旭麓
  11. ^ 起先借用中國人民大學的宿舍,後來入駐中國科學院學部近代史研究所,整個編書組則由高教部直接領導(作為高校文科教材建設的重要資源)。
  12. ^ 共四卷,從1959年到1961年先後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13. ^ 事見《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中《反右親歷記(1957·北京)》一章。
  14. ^ 1976年7月憤書《改花蕊夫人詩,並呈葉劍英元帥》:「當年抗日樹紅旗,八路威名天下知。今日雄兵三百萬,豈無一個是男兒。」此詩已被《葉劍英傳》引用(見《秋韻詩詞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42頁)。
  15.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07: 362. ISBN 7-5000-5469-6. 
  16.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2.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10: 564. ISBN 7-5000-5997-3. 
  17. ^ 魏久明. 怀念李新同志. 百年潮. 2004, (3): 41-44. ISSN 1007-4295. 
  18. ^ 研究作品很多,其中著名者包括《尋真無悔:陳鐵健八十文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簡明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瞿秋白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等。
  19. ^ 北京高等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高等教育志 下. 北京:華藝出版社. 2004.07: 1438. ISBN 7-80142-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