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博芙·德米特里耶夫娜·波茲涅耶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柳博芙·德米特里耶夫娜·波茲涅耶娃[1]Любовь Дмитриевна Позднеева,1908年6月2日—1974年8月25日)女,俄國聖彼得堡人,生於日本蘇聯漢學家、中國文學專家。[2]

生平

波茲涅耶娃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一個漢學世家。父親德·波茲涅耶夫自彼得堡大學東方系漢滿專業畢業,長期在東方語言各專業任教,曾任海參崴東方學院院長(1904年-1906年),獲中國清朝政府頒授雙龍勳章。伯父阿·波茲涅耶夫是蒙古學家,是海參崴東方學院創院院長(1899年-1903年)。波茲涅耶娃生於日本,當時父親正攜家屬在日本講學及研究,1910年全家回到彼得堡。波茲涅耶娃先後從中學、中等音樂學校畢業後,考入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1932年畢業。在列寧格勒大學期間,師從「蘇聯首屈一指的漢學家」(郭沫若語)阿列克謝耶夫院士,以及曹靖華教授。波茲涅耶娃在大學五年期間,一直是由曹靖華講授漢語語言文學。後來,曹靖華曾誇她是「難得的多面手,很有才氣」。[2]

大學畢業後,波茲涅耶娃1932年到1943年在海參崴任教於中國師範專科學校、中國列寧學校和遠東大學。後來兩校的校名譯成「遠東邊疆國際師範大學、中國部」。在此,她結識了師範大學副校長兼中國部主任張錫儔,後兩人結婚。[2]

遠東大學撤消後,波茲涅耶娃到莫斯科,在共產國際辦的學校教中國學生學俄語,同時為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教中文,兼外國文學出版社編輯。自1935年起,常發表作品,並翻譯了魯迅丁玲老舍等中國現代作家小說。她還為《世界文學》雜誌撰稿。1943年,考入蘇聯科學院東方所研究生班。1946年以《元稹的〈鶯鶯傳〉》論文獲副博士學位。1956年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時,曹靖華恰好在莫斯科出差,應邀出席了她的答辯儀式。1956年,她以《魯迅的創作道路》論文獲博士學位。[2]

1944年起,波茲涅耶娃在莫斯科國立大學歷史系任教,1949年任歷史系東方語教研室主任。後轉到語文系(亞非學院),繼續擔任語文系中文教研室主任,仍然教授中國語言文學。1957年晉升高級研究員。1958年晉升教授。1959年,卸任語文系中文教研室主任職務,當時她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學科帶頭人。[2]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漢語系成立於1956年,波茲涅耶娃是該系第一任系主任。[3]她先後獲得羅蒙諾索夫獎金(1952年)、羅蒙諾索夫獎狀(1959年)和獎章(1973年)。[2]

波茲涅耶娃畢生研究和講授中國文學。1950年代,住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時,波茲涅耶娃曾多次在校內舉辦講座,也曾在中國講學,講魯迅、《紅樓夢》。[2]她在中國時,和李莎李立三夫人)、曹靖華及女兒曹蘇玲、戈寶權及夫人梁培蘭都有來往,和新華社記者孫維熙關係最親密。[4]1960年代,因為中蘇交惡而不得不同中國斷了來往。當時丈夫張錫儔仍在中國工作。[2]

1974年8月25日,波茲涅耶娃逝世。[2]

學術貢獻

波茲涅耶娃在學術研究上兼顧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1949年翻譯出版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為該書獲蘇聯國家文藝獎金(也是中國作家第一次獲蘇聯政府獎)提供了文本支持。1954年編選《魯迅選集》四卷本,並譯其中三分之一作品,還寫下《跋》(費德林作《序》),見解引起國外注意,並被譯成日文日本發表。1956年以魯迅為題的博士論文通過後,1959年出版為《魯迅評傳》。40多年後,《魯迅評傳》譯成中文出版時,獲得中國魯迅研究家林非教授、顏雄教授盛讚。波茲涅耶娃還為蘇聯「偉人叢書」撰寫了一冊《魯迅》(1957年),1971年為紀念魯迅誕辰90周年還被譯成日文在日本東京出版。[2]

波茲涅耶娃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著譯很多。1954年為北京大學王力教授《漢語語法綱要》俄譯本作序,因該書例句多采自《紅樓夢》,為方便俄文讀者理解,波茲涅耶娃在序文中全面評論了《紅樓夢》。該序文因馬克思主義色彩強烈,1955年被譯為中文《論〈紅樓夢〉》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發表。波茲涅耶娃譯的《列子》和《莊子》(1967年)是第一次俄文全譯本,匯編為《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中國古代的無神論者 唯物主義者和辯證法家——楊朱、列子、莊子》一書出版。[2]

蘇聯,東方文學中也有歐洲文學「文藝復興」觀點,這最初是康拉德院士在1959年《中國文學史概論》中提出。蘇聯漢學界許多人反對。漢學家費德林說:「就現有的資料來看 歐洲發生過的那種復興或文藝復興,對中國並不是必然的,我們有權把中國的文學藝術發展過程視作人類進化的世界性規律的實現,但絕不是歐洲模式或標準的某種變異。」(見《魯迅評傳》中譯本《序》)但在此後的長期論爭中,波茲涅耶娃一直支持康拉德。波茲涅耶娃贊成中國文學史上有「文藝復興時期」,認為該時期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在8到10世紀,即唐朝宋朝,流行愛情自由抒情詩、短篇傳奇小說,第二階段在10到12世紀,宋朝末、元朝前,流行哲理小說、政論散文。波茲涅耶娃還主張中國文學史上有「啟蒙主義時期」(即類似18世紀歐洲的啟蒙主義文學)。[2]

家庭

  • 丈夫:張錫儔
  • 女兒:隨她在蘇聯長大,不會說漢語。1990年代初,曾和丈夫到張錫儔的家鄉四川江津省親,鄉親們非常熱情。[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