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故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梅蘭芳塑像

梅蘭芳一生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抗日戰爭期間在上海香港居住過。

北京的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一生在北京先後住過七處地方:

李鐵拐斜街45號

今北京前門外鐵樹斜街101號。梅蘭芳出生在此,住到7歲,親身經歷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那場浩劫。

百順胡同

1900年搬入,在那裏的鄰居是楊小樓和徐寶芬(是梅蘭芳的姨父即琴師徐蘭沅的父親),他的啟蒙老師吳菱仙也住在附近。在那裏梅蘭芳開始上私塾讀書。

鞭子巷頭條和三條

1908年梅蘭芳先生的母親病逝,全家搬到這裏一所小四合房裏。17歲那年他在此與王明華結婚。在這裏梅蘭芳還有了一個新愛好——養鴿子。19歲那年,梅家搬到鞭子巷三條一所四合院。從他逐漸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也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

蘆草園

1916年,隨着收入漸豐,梅家在此典了一所較寬敞的房子,是兩所打通了的四合院。在這裏,梅蘭芳的藝術更趨純熟,他還養成了一個新習慣——養花。據說齊白石榮寶齋畫過的一套信箋就是以在梅家見到的牽牛花為題材的。

無量大人胡同5號

1920年梅蘭芳為感激祖母的養育之恩,在這裏置了一處大宅子。這裏有七個院落打通,修有荷花池、長廊、假山花園等,還蓋有一座西式的二層樓。在這裏梅蘭芳娶了福芝芳續弦,後來四個孩子都在此出生,祖母和王夫人也在此逝世。

至抗戰前這裏一直是梅蘭芳居住的宅第,也是一個京城人文薈萃的地方,被稱為「綴玉軒」。在這裏,梅蘭芳編排了《霸王別姬》《洛神》《西施》《春燈謎》等新劇。梅蘭芳經常在這裏招待國際友人,如瑞典王儲(後來成為古斯塔夫六世)夫婦、美國總統威爾遜夫人、日本著名歌舞伎藝術家守田勘彌和著名畫家渡邊、美國荷里活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利-古契、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等,都曾是他的作上賓。那時來京訪問的外賓提出必看的內容,一為故宮,二是梅劇,並會拜訪梅蘭芳。

抗戰開始後,1932年梅家被迫遷居上海,後居香港。1941年,香港淪陷後,梅蘭芳回到內地,由於沒有演出,長期沒有收入,1943年梅蘭芳把無量大人寓所賣掉,以維持生計,隨後遷居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承諾將該住處歸還給梅蘭芳,但梅蘭芳以為此處是早年賣出的,不願借政府的力量要回,表示選一處小院落即可。無量大人胡同5號,即後來的紅星胡同11號(北京胡同1965年換了門牌)。該院落一直保存完好,於2000年在商人陳麗華和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合作的金寶街開發項目中被全部拆毀。[1]

護國寺街9號

梅蘭芳在1950年回北京定居後居住的地方,在這裏,梅蘭芳走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年。梅蘭芳最後一部新戲《穆桂英掛帥》就是在這裏創作的。

西舊帘子胡同29號

梅蘭芳沒有在這裏居住過。1954年梅家買下它用來存放多年收集的大量文物。1965年春,中國戲曲研究院在未經梅家允許的情況下拉走兩卡車,後放於倉庫中。文革期間,拿着倉庫鑰匙的王子豐對來破四舊的紅衛兵謊稱「都是破爛」,使這些珍貴文物躲過劫難。直到1983年梅蘭芳紀念館籌建,老人才交出鑰匙。

上海的梅蘭芳故居

位於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後就住在這裏,一直住到1938年,1942年從香港回來後繼續在此居住,直到抗戰勝利後回到北京。這裏是一棟四層西班牙式花園洋房,被稱為「梅華詩屋」。

在思南路居住期間,梅蘭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戲,來激勵國人的抗日熱情。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罷歌罷舞,息影舞台。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從此杜門謝客,深居簡出,多次想盡辦法拒絕日本當局及其在中國所成立政權的邀請。

香港的梅蘭芳故居

位於干德道8號,梅蘭芳為躲避日本人的邀請,1938年移居香港,並在這裏梅蘭芳蓄鬚明志。香港淪陷後,於1942年回到內地。

參見

參考文獻

  • 屠珍:《梅蘭芳:無量大人胡同24號與護國寺9號》,《名人與故居》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7-5613-2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