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殘粒園

座標31°19′13″N 120°37′14″E / 31.320249°N 120.62063°E / 31.320249; 120.6206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19′13″N 120°37′14″E / 31.320249°N 120.62063°E / 31.320249; 120.62063

殘粒園
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姑蘇區人民路裝駕橋巷34號
時代清朝
認定時間1998年11月24日

殘粒園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裝駕橋巷34號,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殘粒園是面積最小的蘇州古典園林

歷史

殘粒園原名東園,建於清朝末年,在光緒年間屬揚州姚姓鹽商名下,後來改歸姚大賚所有[1][2]

民國時期,知名畫家吳待秋遊歷蘇州,受當地風土人情、名勝古蹟吸引,想在當地一處庭院定居;1920年代(一說1927年,一說1929年),吳待秋決定以一萬兩銀子買下東園,裝點亭台山水,攜眷入住[1][3][4]。對「殘粒園」一名由來,有說是吳待秋以詩句「紅豆啄殘鸚鵡粒」命名(另有一說為「香稻啄殘塢塢粒」)[1][3][4]

吳待秋一直居於殘粒園,直至逝世;他的兒子吳劷木一度住在園內,並在園裏繼續父親的藝術創作[3]

在2000年代前後,殘粒園進行大維修,耗資四萬人民幣,修繕項目包括修復亭木表面油漆、清洗假山縫隙、粉刷部分牆面;但由於年代久遠,殘粒園仍有一些問題,例如一些牆體後來出現傾斜[5]

至2015年,殘粒園仍屬於吳待秋家族的私人產權,由吳待秋孫吳元和兩個叔叔共同擁有,但吳家子孫不再住在園中,只有吳元之母獨居在內,不對外界開放;吳家希望政府收購殘粒園,以便提供專業保護,但產權持有者之間未有商討,市政府亦未有計劃[5]

殘粒園在1998年11月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在2015年8月由蘇州園林與綠化管理局列入蘇州園林名錄[5][6]。1998年11月24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公佈,其入選第四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7]

景觀和特色

殘粒園是一座典型的小第宅園林,佔地約140平方米,形狀近似方形,東西寬10米、南北長約12米,為面積最小的蘇州古典園林,甚至可能是最小的中國古典園林[2][8][9]。其佈局為周邊式佈局,能夠善用空間[4]。園內建有半亭,是園內唯一建築物,作為全園主要景觀和主體建築[8]。園中央設水池,沿池邊有湖石和石磯;園內還設有花台、假山、石洞、池水、花園,牆上種植了紫藤[10]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邵忠. 江南名园录.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36. ISBN 9787503837050. 
  2. ^ 2.0 2.1 張家驥. 中国造园史.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12. 
  3. ^ 3.0 3.1 3.2 陶文瑜. 苏州:身居闹市有灵泉. 流年白话.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 
  4. ^ 4.0 4.1 4.2 陳從周.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59, 1049. 
  5. ^ 5.0 5.1 5.2 苏州园林50年内消失38座. 鳳凰網. 2015-08-24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6. ^ 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綜合信息網.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蘇州通史編纂委員會,王國平. 苏州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978-2000.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9.03: 649. ISBN 978-7-5672-2511-4. 
  8. ^ 8.0 8.1 張家驥. 中国造园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117. 
  9. ^ 蔡涵剛; 高志罡. 苏州文化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7. 
  10. ^ 残粒园 苏州最小的私家园林. 文化中國網視台. 2016-06-20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