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龍級驅逐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被俘後的「海華」號
概況
名稱 海龍級驅逐艦
建造者  德意志帝國希肖船廠
使用者
前級
次級
建造期 1897年-1899年
服役期 1899年-1916年
建造中 4
完成數 4
損失數 4
技術數據
艦型 驅逐艦
排水量

標準:280噸

滿載:305噸
全長 59.98米(196呎9吋)(o/a
全寬 6.1米(20呎0吋)
吃水 1.98米(6呎6吋)
動力輸出 6,000馬力
動力來源 立式三脹往復蒸汽機
速度 32節
乘員 50名

海龍級驅逐艦是清朝新式海軍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碩效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a]建造的魚雷驅逐艦。部分資料也稱其為海華級驅逐艦。本級共建造了四艘,分別是「海龍」號、「海華」號、「海青」號以及「海犀」號。四艦均開建於1897年,1898年下水並於1899年駛回中國編入海軍。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本級四艦因西方列強介入而在天津被俘虜,並分別收編入英國皇家海軍俄羅斯海軍法國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為紀念四國海軍在事件中佔領大沽口,四艦分別被以各自國家語言中的「大沽」命名。20世紀初,這四艘驅逐艦先後沉沒或者被報廢處理。

設計

刊登在碩效船廠宣傳資料中的本級艦圖片。

海龍級四艦均是從德國的碩效船廠訂購,用於重建在中日甲午戰爭被摧毀的海軍[2]。在此之前,清朝海軍已經部署了「飛鷹」號魚雷炮艇魚雷艇作為艦艇,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但本級艦隻也有被稱為中國國內第一批驅逐艦。本級四艦是建造方碩效船廠在德國第一艘國產魚雷艇驅逐艦S90之前所建造的艦級[3]。該級艦隻也是德國首次自行建造的驅逐艦型[4]

本級的船形是對當時迅速普及的常規魚雷艇進行放大設計而來[5]。船體由鍍鋅鋼製鉚接成型,船首採用龜背式,具有像龜殼一樣的凸甲板以改進抗波性能[3][6]。艦首後面緊連接着採用穹頂的小型裝甲指揮塔[7]。艦體總長度為59.98米(196呎9吋)[b]舷寬6.1米(20呎0吋)[c]吃水深1.98米(6呎6吋)[8]。在正常負載時排水量為280公噸(276長噸),滿載排水量為305公噸(300長噸)[8]。四艘艦隻的造價總計3,689,356馬克[9]

船艙內部分為九個水密隔間[6]。艦載4座桑尼克羅夫特燃煤水管鍋爐為2座立式三缸三脹複合蒸汽機提供蒸汽[6][10]。蒸汽機的額定壓力為12標準氣壓,最大壓力可達16標準氣壓[6]。這些動力驅動2具直徑1.85米的青銅螺旋槳[6][10]。艦體內的煤倉儲量達67噸,並通過艦體上部配備的兩根微向後傾斜的煙囪排出廢氣[3][7][8]。總計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的動力輸出使得本級艦隻的航速高達32節(59公里每小時;37哩每小時)[8]。為了打破當時由法國驅逐艦創下的31.03節航速記錄,德國工程師在設計本級驅逐艦時增大了船體的長寬比並將鍋爐進行了集中佈置[6]。在下水後的測試中,所有四艘軍艦均以超高的航速打破了之前的紀錄[6]。後來被編入俄國海軍並更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的「海華」號更是測得33.6節的高速[3][11]。艦上的電力則由4kW的蒸汽驅動發電機提供[6]

完成建造時,海龍級在甲板上配備了6門3磅單臂速射炮[d],其中4門分別配置在前桅杆和後煙囪的兩側,另外兩門並列安裝在艦尾[3][7]。2具450毫米口徑迴轉式魚雷發射管[e]中的一具安裝在兩根煙囪之間,另一具則安裝在後部煙囪與後桅之間[3][7]

艦隻

艦名

(英文名)

建造者 服役
開建 下水 服役 結局
「海龍」號

(Hai Lung)

 德國碩效船廠[8] 1897年[6] 1898年[6] 1899年6月9日[14] 1900年6月17日被英國俘獲,改名為「TaKu」,1916年10月26日在香港報廢出售[15]
「海青」號德語SMS Taku

(Hai Ching)

1900年6月17日被英國俘獲後分給德國,改名為「TaKu」,1914年6月13日在德軍中被除役[15],同年9月28日在青島自沉[16]
「海華」號俄語Лейтенант Бураков (миноносец)

(Hai Hua)

1900年6月17日被英國俘獲後分給俄國,最初更名為「TaKu」,後更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1904年7月23日的日俄海戰中被擊中,同年7月26日斷裂後沉沒[16]
「海犀」號

(Hai Hse)

1900年6月17日被英國俘獲後分給法國,易名為「Tak-ou」,1911年2月22日在中國近海觸礁,同年9月30日報廢解體[16][17]

艦歷

1896年秋,清朝政府向德國碩效公司訂購了四艘同級艦隻,之後分別命名為「海龍」號、「海華」號、「海青」號和「海犀」號[6]。這四艘軍艦於1897年開始建造,其中「海華」號的建造編號為「611」[6]

海龍級四艦均在1898年下水,並於次年完工並自行駛回中國,列裝清朝新式海軍[6]。在1900年6月17日義和團運動開始後,八國聯軍於6月17日以大沽口炮台可能被義和團佔領為由,而進攻大沽口炮台[18][19]。交戰中,英國海軍「聲望」號英語HMS Fame (1896)[f]「牙鱈魚」號英語HMS Whiting (1896)[g]沿着白河進入,在天津機器局附近發現了停泊中的本級四艘艦[18][22]。此時的四艦被兩兩相對系留在一起,沒有防備[22]。僅稍作抵抗後,四艦的乘員就退避到岸上,留部分底艙艦員被登艦的英軍俘獲[15]。戰鬥中僅「海華」號管帶饒鳴衢陣亡,隨後該四艦悉數被俘[18][15]。四艦被俘獲後,作為戰利品分發給了四國海軍[3]。為紀念佔領大沽的功績,所有四艘軍艦都以各自語言中的大沽命名[15]。之後,俄羅斯海軍旗下的「大沽」號被改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俄語Лейтенант Бураков (миноносец)[3][11]

「海華」號:編入俄羅斯海軍並更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本艦也是當時俄國海軍中最快的軍艦[11]。1904年7月24日日俄戰爭期間,本艦在旅順港遭「三笠」號和「富士」號上的魚雷艇攻擊而沉沒[11]

「海龍」號:編入皇家海軍中國艦隊並改名為「大沽」號(HMS Taku)。1916年在香港報廢出售[23][7]

「海犀」號:編入法國海軍,改名為「Takou」。1911年2月22日在海難中觸礁沉沒[24]

「海青」號:編入德意志帝國海軍並更名為「SMS Taku」。1914年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青島戰役中被擊沉[25]

腳註

註釋

  1. ^ 另有來源譯為「朔效船廠」[1]
  2. ^ 另有來源記載為「64.6米」。[7]
  3. ^ 另有來源記載為「7米」。[7]
  4. ^ 另有來源記載為「47毫米(2吋)哈乞開司機關炮」[12]
  5.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吋(457毫米)」[13]
  6. ^ 譯名參考自《英國驅逐艦全史 1919~2014》。[20]
  7. ^ 譯名參考自《英國驅逐艦全史 1919~2014》。[21]

引文

  1. ^ 薩蘇 2018,第264頁
  2. ^ 陳悅 2015,第209-210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Gardiner 1979,第400頁
  4. ^ 陳悅 2012,第307頁
  5. ^ 薩蘇 2018,第265頁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Афонин, Балакин 2000,第32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劉楊 2014,第73頁.
  8. ^ 8.0 8.1 8.2 8.3 8.4 陳悅 2012,第74頁
  9. ^ 陳悅 2009,第60頁
  10. ^ 10.0 10.1 桑希臣 2016,第217頁
  11. ^ 11.0 11.1 11.2 11.3 Gardiner 1979,第207頁
  12. ^ 陳悅 2012,第495頁
  13. ^ 陳悅 2015,第209頁
  14. ^ 陳悅 2012,第76頁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陳悅 2012,第78頁
  16. ^ 16.0 16.1 16.2 陳悅 2012,第81頁
  17. ^ 桑希臣 2016,第218頁
  18. ^ 18.0 18.1 18.2 陳悅 2015,第210頁
  19. ^ 中國航海博物館 2017,第30頁
  20. ^ 劉楊 2014,第70頁.
  21. ^ 劉楊 2014,第63頁.
  22. ^ 22.0 22.1 陳悅 2012,第77頁
  23. ^ Gardiner 1979,第99頁
  24. ^ Gardiner 1979,第330頁
  25. ^ Gardiner 1979,第265頁

參考

期刊來源

  • Афонин Н. Н., Балакин С. А. «Внимательный» и другие (порт-артурские миноносцы зарубежной постройки). Морская Коллекция (приложение к журналу) (М.: Моделист-Конструктор). 2000, 5 (俄語).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