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鵯
攝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鵯科 Pycnonotidae
屬: 鵯屬 Pycnonotus
種:
台灣鵯 P. taivanus
二名法
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英語Frederick William Styan, 1893
物種分佈範圍
異名[2][3]
  • Pycnonotus tiavanus Styan, 1893
  • Pycnonotus hainanus taivanus Styan, 1893
  • Pycnonotus taivanus taivanus Styan, 1893

台灣鵯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中國大陸、香港作台灣鵯,台灣作烏頭翁臺灣話:烏頭殼,英語:Styan's BulbulTaiwan BulbulFormosa Bulbul)是台灣特有的一種雀形目鵯科鵯屬鳥類。[4][5][6]這種雜食性的鳥類僅分佈於台灣東南部,特別是中低海拔的沿海平原地區最多。但受到白頭鵯分佈擴散的因素,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

這個物種與白頭鵯是一對相當類似的物種,除了在基因上為姊妹種之外,兩者習性相近,棲息地及外觀也相似,惟台灣鵯的頭後呈整片黑色,且兩者的分佈地區在台灣大致互補。除了頭後黑的特點之外,其下半鳥喙上的橘(黃)色斑點及沿着鳥喙延伸而出的黑色顎線也是其特色。其繁殖季位於3至8月之間,採一夫一妻制,雌鳥在產下3—4枚的卵後後獨自孵蛋,幼鳥會在10—12天破殼,孵化後9—10天離巢。

受到地理阻礙的減少及宗教放生的影響,原先與台灣鵯分佈範圍互補的白頭鵯在台灣的分佈範圍增大,導致台灣鵯與之雜交的機會大增,並產生為數不少的「雜頭翁」。長期下來可能會使純種的台灣鵯基因藉此受到污染,所以仍需相對應保護措施以阻止兩者繼續雜交。

命名與分類

本物種由長期居於九江市的英國茶商弗雷德里克·威廉·史蒂恩英語Frederick William Styan於1893年於信件中描述,也因此其英文名稱以史蒂恩為名。[7][8]其屬名Pycnonotus來自古希臘語πυκινός羅馬化puknos,意指「厚的、緊湊的」)及νότος(羅馬化:-nōtos,意指「背後的」),鵯科鳥類的背部羽毛通常較厚。[9]:325[3]種加詞taivanus即指台灣。[3]

紅耳鵯 P. jocosus

白眉黃臀鵯 P. goiavier

黃臀鵯 P. xanthorrhous

台灣鵯 P. taivanus

白頭鵯 P. sinensis

2021年研究中以最大似然估計所計算四個細胞核基因及四個線粒體基因所得出的部分鵯屬支序圖[10]

這個物種與白頭鵯的關係相當接近,被認為是兩者的祖先分兩次遷徙至台灣後所導致的結果,兩者也可雜交。[11][12]:178研究認為台灣鵯為台灣與歐亞大陸分離後留下的島嶼種群,而當中台灣鵯先移動到了台灣並特化為台灣鵯,而現今的白頭鵯則是第二波抵達台灣的。[11][13]因此後來有學者藉此認為台灣鵯應作為白頭鵯的亞種。[11]然而兩者並無中間的過渡型因此現在仍認為是不同的物種。[11]而現今這個物種仍為單型種,沒有其他亞種,也非其他物種的亞種。[6][4]

形態描述

台灣鵯的體長18—20厘米,體重約22—31公克,是一種中等鵯科鳥類。[14][15]鳥喙寬平均約4.9毫米、深平均約5.0毫米、嘴峰長平均約16.7毫米,翼長平均約8.8厘米;跗蹠平均長約19.8毫米,尾長平均約8.0厘米。[16]

台灣鵯與其後方的幼鳥

成鳥的虹膜為深棕色、鳥喙黑色、足部黑色。[17]其頭頂至後頸及顎線黑色,下喙基部有顆明顯的橘色或黃色斑點;其餘地方白色。[17][5][18][3]上背暗褐色,翅膀和尾巴呈棕色帶邊緣橄欖黃色,上胸灰褐色,腹部灰白色。[17][5]雌雄沒有差異性;而幼鳥整體羽色較成鳥來得淡,下喙基部的橘色斑點也相對不明顯。[14]

與台灣鵯長相最相似的是白頭鵯的P. sinensis hainanus亞種,但該亞種與台灣鵯未有分佈重疊,且該亞種臉頰為黑色。[15]而與分部有所重疊的台灣亞種(P. s. formosae)相比,其差別在於該亞種的頭部後方為白色羽毛、臉頰為黑褐色,且無橘色斑點及黑色顎線。[14]而整體上台灣鵯的鳥喙比白頭鵯來得更厚且鈍。[6]

分佈範圍與環境

台灣鵯僅分佈於台灣東南部區域的中低海拔(約1600米以下)地區,範圍自屏恆春半島尖端起,自花蓮縣秀林鄉崇德、和仁地區,是一種留鳥[3][6]這個物種是平地常見的鳥類之一,時常出沒於次生林、灌木叢、農田、公園、庭院、果園及山區的闊葉林中。[19][20]其中最常出現在沿海平原,年降水量達2000—2400毫米的地區。[20]其分佈範圍與白頭鵯的台灣亞種大致成互補,是台灣一百三十多種陸棲鳥類中唯一分佈互補的一對物種。[21]

習性

攝於屏東墾丁國家公園

台灣鵯的習性大致與白頭鵯相當類似,其生性活潑,在繁殖季節單獨或成對活動,而在秋冬季時可見成大群於枝頭活動。[22][19][12]:178但其種群密度則較低,不像白頭鵯容易親近,但不怕人。[14][3]

食性

台灣鵯為雜食性,以果實、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5][3]當榕果或田中作物成熟時,常可見上百隻個體聚在一起覓食。[3]

繁殖

台灣鵯採一夫一妻制繁殖,其繁殖季節在3月至8月之間。[11][12]:178[23]原有在非繁殖季中型群會自2月起解散,改成成雙入對的活動為主,並開始具有領地性,還會驅逐其他個體。[3][23][24]配偶關係可以維持數個繁殖季。[3]而當環境合適時,通常會繁殖兩次,有機會在時可能會到第三次。[3][13]其求偶動作包含抖翅及鳴叫等動作。[24]

巢穴通常位於離地0.2—5米高的灌木或低矮樹上,如蘋果屬之樹木。[11]:178[12]巢主要由雌鳥建造,呈杯或碗狀,以草葉、草莖、花穗、蜘蛛網等材料構成。[11][12]:178每窩產3—4枚的卵,大小平均為長21毫米、寬16毫米;顏色不一定,有淺紫色帶棕紅色斑點、灰白色帶橙紅色和紫褐色斑點、或白色帶濃密暗色斑點的情況。[11][12]:178[3]雌鳥負責孵卵,孵化期為10—12天;雄鳥協助餵養幼鳥,雛鳥在孵化後9—10天離巢。[12]:178[3]

叫聲

台灣鵯的雄鳥喜歡站在枝頭高處鳴唱,歌聲嘹亮、多變,具有多音節。[3]而其叫聲與白頭鵯相當相似,為「唧、果、喈兒」(ji gua ji gua)、「巧克力、巧克力」(pri tü rrilit)的聲音,但台灣鵯聲音較低。[6][3][13]在繁殖季的日間時鳴唱的頻率較其它季節來得高。[3]

與白頭鵯雜交

台灣鵯可與白頭鵯的台灣亞種雜交產生名為「雜頭翁」(P. sinensis formosae × P. taivanus)的後代。[25]雜交種外觀上最主要的特徵在於頭頂和頸背處有程度不一的漸變白色及黑色區域,臉頰可能偏暗,下喙基的斑點偏黃色,顎線較寬且模糊,且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6][23]而依雜頭翁的頭部黑白比例,又可分為兩種類型:白色佔比較多而接近白頭鵯的「雜交白型」及黑色佔比較多而接近台灣鵯的「雜交黑型」。[26]而幼鳥則因為兩者幼鳥本就相似而難以辨別。[23]在1950年代的數據中,白頭鵯原分佈於蘭陽平原以西至屏東潮州大武山一帶的地區,兩者僅在南部具有約2公里的重疊帶。[21][27]

但自1960年代起,白頭鵯開始進入了蘭陽平原,並在1970年代起與台灣鵯開始在北部有重疊區域。[27]且自1990年後,調查報告顯示兩者雜交的情況日益嚴重。[18]到了2020年,整個花蓮市區壽豐鳳林白頭鵯已為當地常客,且整個花東縱谷至臺東市區周遭皆有偶發的白頭鵯及雜頭翁紀錄。[27]

導致雜交情形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東西部的交通開發促使原本的地理障礙逐漸消失,二則是來自傳統信仰的不當放生風氣。[21][28][19]例如1989年時,台東海山寺就放生了二百多隻白頭鵯,不久後就發現原本不應出現白頭鵯的台東就開始有雜頭翁出現。[21]

這兩種物種長期雜交會導致台灣鵯基因受到污染,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台灣鵯消失,成為「目前數量最多、卻將最早絕種的台灣特有種」。[29][28][21]

數量與保育情形

根據英國動物學家馬克·布拉齊爾英語Mark Brazil的推測,目前台灣鵯的數量預估在10000—20000隻之間,而美國保育生物學家科瑞·湯瑪斯·卡拉漢(Corey Thomas Callaghan)等人在2021年以模型估測台灣鵯約有66.8萬隻。[29][30][31]

在中華民國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今的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推動的「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顯示2011—2021台灣種群趨勢狀態沒有顯著變化(預估減少2.1%,範圍在-20.3%—+21.4%之間)。[32][33]近期的調查顯示雜交白型及白頭鵯在台灣鵯原生地(例如太魯閣)的比例逐漸減少,而被認為雜交狀況有所趨緩,但仍無法確認是否因為這些雜交種與台灣鵯回交英語Backcrossing所致。[29][26]目前其原先在宜蘭的種群已經完全被白頭鵯所取代,且雜頭翁除了分佈在宜蘭南澳及屏東恆春之外,近年來更是擴散至台東市區、花蓮瑞穗及台東池上,顯示其雜交子代仍在擴張,但目前仍無法確認其基因污染情形,因此懷疑其數量區勢仍在下降。[32][29]

原始棲地減少也是一個影響其數量的因素之一,但台灣鵯對人類干擾的容忍度相對較高,且可適應於公園等城市環境,並非這個物種最主要的威脅。[20][29]

目前有分佈台灣鵯的墾丁國家公園於2005—2007年間進行了連續三年建立台灣鵯保護區的可行性研究。[34]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其棲地減少及與白頭鵯雜交的基因污染風險仍在,國際鳥盟將台灣鵯列為易危物種[1][29]而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林務局(現今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2016年編纂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則同樣將台灣鵯列為易危物種。[35]

與人類的關係

台灣鵯是台東縣縣鳥及台東野鳥學會會鳥。[38][24]布農族的大洪水神話中,台灣鵯被布農族人委託取回火種,但由於台灣鵯害怕狂風暴雨,牠便一頭塞進了石灰岩縫中將自己的頭塗白,稱自己太老不適合取火。[38][39]後來火種由黑短腳鵯取回後,愧疚的台灣鵯就飛向了西部定居,成為白頭鵯。[38]

參考資料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ycnonotus taiva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1: e.T22712646A154730970. [2024-07-09]. doi:10.2305/IUCN.UK.2021-3.RLTS.T22712646A154730970.en可免費查閱. 
  2. ^ Lepage, D. Styan's Bulbul. Avibase: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Bird Studies Canada. 2004 (英語).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繡眼雀鶥.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下).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239—242 [2023-08-18]. ISBN 9789860339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中文(臺灣)). 
  4. ^ 4.0 4.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編. IOC World Bird List (v14.1). 2024 [202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英語). 
  5. ^ 5.0 5.1 5.2 5.3 【鳥類基本資料介紹】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玉山國家公園. [202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6.5 Brazil, Mark.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East Asia.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336. ISBN 978-0-7136-7040-0 (英語). 
  7. ^ Styan, Frederick William. Letters, Extracts, Notices, &c.. Ibis (Published for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 by Academic Press). 1893,. ser.6 v.5 (19): 469–470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9) (英語). 
  8. ^ Beolens, Bo. Whose bird? : men and women commemorated in the common names of birds需要免費註冊.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03: 328 [2024-07-10]. ISBN 978-0-7136-6647-2 (英語). 
  9.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024-06-28]. ISBN 978-1-4081-2501-4 (英語). 
  10. ^ Jha, Ashish; Seneviratne, Sampath; Prayag, H. S.; Vasudevan, Karthikeyan. Phylogeny identifies multiple colonisation events and Miocene aridification as drivers of South Asian bulbul (Passeriformes: Pycnonotidae) diversification需要付費訂閱. 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 2021-12-01, 21 (4): 783–794 [2024-07-10]. ISSN 1618-1077. doi:10.1007/s13127-021-00506-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英語).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趙正階. 申桂蘭 , 編. 中国鸟类志 下卷 雀形目.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 103.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國大陸)).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Fishpool, L. D. C.; Tobias, J. A. Family Pycnonotidae (Bulbuls).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Christie, David A.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需要免費註冊 10.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5 [2024-07-11]. ISBN 978-84-87334-72-6 (英語). 
  13. ^ 13.0 13.1 13.2 方偉宏. 台灣鳥類全圖鑑(全新美耐版) 二版. 臺北市: 貓頭鷹. 2010-04: 271. ISBN 9789862620250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14.2 14.3 蕭木吉.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4-10: 288. ISBN 9789860425550 (中文(臺灣)). 
  15. ^ 15.0 15.1 趙欣如; 朱雷; 關翔宇; 錢程; 張棽; 鐘悅陶; 崔月. 中国鸟类图鉴. 2018-06: 商務印書館. : 470.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國大陸)). 
  16. ^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語). 
  17. ^ 17.0 17.1 17.2 MacKinnon, John Ramsay; Phillipps, Karen; He, Fen-qi. Styan's Bulbul.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需要免費註冊.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65 [2024-07-10]. ISBN 978-0-19-854940-6 (英語). 
  18. ^ 18.0 18.1 烏頭翁.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2009-08-21 [202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中文(臺灣)). 
  19. ^ 19.0 19.1 19.2 楊育昌. 烏頭翁 Formosan Bulbul (Pycnonotus taivanus). 2000-11-07 [202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中文(臺灣)). 
  20. ^ 20.0 20.1 20.2 Ko, Chia-Ying; Lin, Ruey-Shing; Lee, Pei-Fen. Macro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Hotspots of Endemic Bird Species in Taiwan. TAIWANIA. 2010-09-15, 55 (3): 216–227 [2024-07-11]. ISSN 0372-333X. doi:10.6165/tai.2010.55(3).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英語).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張靜茹. 黑白、黑白配?——烏頭翁與白頭翁.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1991-12 [202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中文(臺灣)). 
  22. ^ 烏頭翁保育工作.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中文(臺灣)). 
  23. ^ 23.0 23.1 23.2 23.3 劉小如. 太魯閣國家公園烏頭翁及白頭翁之分佈調查.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全球資訊網. 2020-04-08 [202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中文(臺灣)). 
  24. ^ 24.0 24.1 24.2 話題‧話語─台東縣鳥--烏頭翁. beta.nmp.gov.tw. [202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中文(臺灣)). 
  25. ^ 鍾國芳; 邵廣昭. 雜頭翁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 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2022 [2024-07-09] (中文(臺灣)). 
  26. ^ 26.0 26.1 許育誠. 全球氣候變遷鳥類遷徙路徑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候鳥及留鳥 (報告).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秀林: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 . 2021 [2024-07-12]. ISBN 978-986-5456-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中文(臺灣)). 
  27. ^ 27.0 27.1 27.2 林瑞興. 臺灣原生鳥類的保育挑戰─外來種引起的雜交 (PDF). 自然保育季刊. 2020-09, (111): 14–25 [2024-07-10]. ISSN 1607-2928 (中文(臺灣)). 
  28. ^ 28.0 28.1 台東發現「雜頭翁」 專家:疑不當放生造成基因改變. 公視新聞網 PNN. 2024-05-24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中文(臺灣)).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Ekstrom, J.; Butchart, S. Species factsheet: Styan's Bulbul (Pycnonotus taivanus). BirdLife Data Zone. 2024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1) (英語). 
  30. ^ Brazil, M. Birds of East Asia :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Rus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02. ISBN 978-0-6911-3926-5 (英語). 
  31. ^ Callaghan, Corey T.; Nakagawa, Shinichi; Cornwell, William K. Global abundance estimates for 9,700 bir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5-25, 118 (21) [2027-07-12]. doi:10.1073/pnas.2023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0) (英語). 
  32. ^ 32.0 32.1 林瑞興; 邱承慶. 「2023 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初稿」公開說明.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3-09-30 [202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中文(臺灣)). 
  33. ^ 繁殖鳥類調查 台灣朱雀、烏頭翁族群下降 | 生活. 中央社 CNA. 2021-10-21 [202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中文(臺灣)). 
  34. ^ 保育純種烏頭翁 墾丁國家公園擬設保護區. 2006-12-07 [202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3) (中文(臺灣)). 
  35. ^ 林瑞興; 呂亞融; 楊正雄; 曾子榮; 柯智仁; 陳宛均. 2016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PDF). 南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6 [2027-07-12]. ISBN 978-986-05-1406-3 (中文(臺灣)). 
  36. ^ 鍾國芳; 邵廣昭. 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2022 [2024-07-09] (中文(臺灣)). 
  37. ^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 中國政府網. [202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中文(中國大陸)). 
  38. ^ 38.0 38.1 38.2 烏頭翁. 台東縣延平鄉公所. [202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中文(臺灣)). 
  39. ^ 紅嘴黑鵯與布農族的傳說故事. 新城DOC. [202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