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
《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法語:La Nouvelle Justine ou Les Malheurs de la vertu,其全文意為:小說,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是法國作家薩德的一部早期作品,與《茱麗葉,或喻邪惡的喜樂》是姊妹篇。
寫作背景
不同版本
關於各版本的詳細情況,請分別參看主題條目:
- 瑞斯丁娜
- 美德的不幸
- 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
最早的版本《瑞斯丁娜》僅僅是故事集愛之罪中的一個故事。
基本情節
小說基本上是一種倒敘(或插敘)結構。開頭講述兩姐妹瑞斯丁娜和於麗埃特在父母雙亡(在前兩個版本裏,父親是逃亡英國)後獨立謀生的情況。14年後,於麗埃特,作為一個成功的妓女,一天與其情夫一起遇到了一位被判死刑的少女。由於同情,引出了這位少女(即瑞斯丁娜,在自述中使用泰雷絲 Thérèse的名字)對其遭遇的敘述。
「泰雷絲的自述」構成了整部小說的核心部分。其情節極有規律:在最早的幾個版本裏,自述由10個獨立的情節組成,每一個情節都源於泰雷絲的一種美德。在薩德的手稿中,他對每一種美德都作了腳註,並說明這種美德將給她帶來相應的厄運(或懲罰)。但是,在最終的版本裏多出了兩個全新的情節,而且原來的一些故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主要是內容增加)。然而各個情節仍然維持着相似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多數情節中都包含「泰雷絲與淫棍之辯論」這一奇妙內容。
對該作品的評論
女權主義者的評論
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薩德和他的作品,尤其是《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是極其可怕地反對婦女權利的。另一些女權主義者則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英國女權主義女作家安格拉·卡特在她的《薩德式女性》中詳細分析了瑞斯丁娜的性格,她遭到不幸的原因,以及其象徵意義。卡特暗示,瑞斯丁娜的受難具有某種殉道色彩,並將她的形象與瑪麗蓮·夢露的形象聯繫起來(「金髮小丑」的理論)。
但是,卡特實際上是在利用小說來論證她自己的理論。更早的評論已經指出,《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的主角實非瑞斯丁娜;真正的主角是形形色色的淫棍。瑞斯丁娜的形象是虛幻不真實的,而且顯得蒼白(完全沒有性格的發展)。薩德創作瑞斯丁娜的目的可能僅僅是讓她成為層出不窮的暴行的承受者。正如英國學者大衛·考瓦德所說,「瑞斯丁娜和她的姐妹們僅僅是薩德疼痛的大廈中擺設的物件」。
影響
中文版本的出版情況
外部連結
- (法文)Jus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