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雷諾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莉·雷諾特
原文名稱Mary Renault
出生艾琳·瑪麗·查蘭斯
Eileen Mary Challans[1]

(1905-09-04)1905年9月4日
 英國埃塞克斯森林門
逝世1983年12月13日(1983歲—12—13)(78歲)
 南非開普省開普敦
職業作家
語言英語
國籍 英國
 南非
教育程度大學本科
母校牛津大學聖休學院
創作時期1939年-1981年
體裁歷史虛構小說英語Historical fiction / 當代小說英語Contemporary literature
配偶茱莉·穆拉德(Julie Mullard

瑪莉·雷諾特(英語:Mary Renault/ˈrɛnlt/[2];1905年9月4日—1983年12月13日),出生名為「艾琳·瑪麗·查蘭斯」(Eileen Mary Challans[1],是一名旅居在南非的英語女作家

瑪麗1905年出生於森林門,1924年-1928年間就讀於牛津大學聖休學院。畢業 雪月花殺人遊戲後,她一邊從事護士的工作,一邊寫作當代愛情題材的小說。1948年,她與終身伴侶茱莉·穆拉德一起旅居南非。在那裏她可以擺脫英國的恐同情緒和審查,自由創作同性戀角色的故事。她在五十年代尤為高產,創作了多部傑出的歷史小說。她最為著名的作品是幾部以古希臘時期為主題的歷史虛構小說英語Historical fiction。雷諾特不僅為忒修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歷山大大帝撰寫了生動的虛構小說,也為亞歷山大大帝創作了紀實性傳記。她的作品主題大多是愛、性向、性別表達和關係。她的書籍出版之後吸引了大量的讀者,尤其是性少數群體,因為當時鮮有主流作品正面描繪同性戀人群。批評家也對她的作品青睞有加。她生前身後都獲獎頗豐。

個人生平

幼年與教育

1905年9月4日,艾琳·瑪麗·查蘭斯出生在埃塞克斯郡森林門。她的父親法蘭克·查蘭斯是一位外科醫生,母親克萊門蒂·紐桑·巴克希特·查蘭斯則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家庭主婦,最喜歡的詞就是『漂亮』。」[3]她有一個妹妹,名叫弗蘭西斯·喬伊斯·查蘭斯。[4]瑪麗的童年時家境殷實,但她倍感拘束。父母時常爭論,父親更是不把孩子放在心上。[5]瑪麗小時候和朋友們自己創作過幾次戲劇。她15歲時,受過高等教育的姨媽貝塔支持她去布里斯托的寄宿學校,繼續學習,不要浪費自己的才氣。[6]由於瑪麗上學較同齡人稍晚,她在數學和拉丁語上很是吃力。她藉助洛布古典叢書閱讀了希臘和拉丁名著的古典著作。[7]畢業 雪月花殺人遊戲後,在貝塔的堅持下,瑪麗於1924年繼續前往牛津聖休學院學習歷史、神話學、哲學和古代文學,[8]並於1928年畢業 雪月花殺人遊戲。[5]有兩位導師對雷諾特的影響最大,其一是中洲的締造者,著名的語言學家托爾金,在他的鼓勵下,瑪麗曾經創作過一部中世紀背景的小說,但瑪麗覺得考據不足,沒有發表;[9]另一位則是希臘古典學吉爾伯特·穆雷英語Gilbert Murray,他喚醒了瑪麗青年時對柏拉圖的尊崇,對她之後的創作影響頗深。[10]

護理工作與早期寫作

從學校畢業 雪月花殺人遊戲後,瑪麗的母親希望她尋一門好親事,[11]但她卻想以寫作為生。瑪麗邊打工邊寫作過了幾年,卻落得營養不良,患上了風濕熱,不得不回家休養。[12]在家的日子十分苦悶,既無朋友,也無法閱讀寫作。1933年,瑪麗徒步旅行再訪母校,途中路過牛津拉德克里夫療養院英語Radcliffe Infirmary,深感自己欠缺作家所需的生活經驗,當即拜訪院長,要當一名護士。[3]

在療養院從事護理工作的日子十分艱苦,紀律也十分嚴苛,但瑪麗在這裏遇到了自己的終生伴侶茱莉·穆拉德(Julie Mullard)。她們常常共度夜間的自由時光,還會在難得的閒暇溜出去一起看戲。[13]與此同時,瑪麗也在創作自己第一部正式的小說《愛的目的》(Purposes of Love)。[14]為了規避可能的惡評,[15]她從尚·弗魯瓦薩爾的《大事記英語Froissart's Chronicles》裏選擇了雷諾特這個筆名。[15] [16]這本書1939年在英國由朗文出版,美版則由威廉·莫羅出版公司英語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發行,名為《愛的承諾》(Promise of Love)。[17]這本書賣得不錯,瑪麗用稿費買了一輛車與茱莉出行,卻橫遭車禍,身受重傷。兩人在康沃爾買了一座小屋休養。瑪麗藉此寫作自己的第二本書,在二戰爆發時,她已接近完成。[18]

1940年5月,瑪麗和茱莉被徵召到布里斯托的戰地醫院,救治從敦刻爾克撤退的傷員。[19]她稍後回到拉德克里夫服務,一直到戰爭結束。[20]這段日子頗為艱苦,不僅是因為繁重的工作、戰時的配給制度、缺少寫作的時間,瑪麗的家庭也發生了變故:父親得了癌症,她只能回去照顧。但父女倆直到最後也沒有和解。葬禮之後,瑪麗馬上回到了牛津。[21]不過,瑪麗在戰時還是完成了《友善的少婦》(The Friendly Young Ladies),這部作品描繪了作家和護士之間微妙的同性情愫,向來被評家認為是她和茱莉生活的寫照。[22]

移居南非和寫作生涯

戰後的日子並不輕鬆,護士的工作依然繁重,戰後的經濟局勢也不樂觀。儘管如此,瑪麗還是完成了自己的第四本書《歸於夜幕》(Return to Night)。[23]正當她寫作自己的第五本現代小說《北面》(The North Face)的時候,《歸於夜幕》卻突然獲得了米高梅公司設立的大獎——她原本以為獎金大概在一千鎊左右,結果卻是三萬七千鎊的巨款,這在當時相當於學校教員終生的收入。[24]有了這樣一筆巨款,瑪麗和茱莉決定移居南非。那裏不僅氣候宜人,對同性戀群體也更加寬容,在當時是英美許多性少數群體的避難之地。[25]

移居南非之後,瑪麗與當地的同性戀社群建立了聯繫,進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房地產投資。[26]1953年,瑪麗完成了《御者英語The Charioteer》,這是她最傑出的現代題材作品,甫一出版就非常暢銷,尤其受到同性戀讀者的歡迎。[27][28]書中提及柏拉圖的《斐多篇》和《會飲篇》,更預示着她之後創作題材的轉型。

在長時間的研究和考據之後,瑪麗於1956年完成了自己第一部以古希臘為背景的小說:《殘酒英語The Last of the Wine》。[29]故事講述了蘇格拉底的兩位學生陷入少年之愛,攜手同行,從雅典的黃金時代開始,共歷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失敗。本作詳細描寫了古希臘的風土人情與哲學思想,對當時成為風俗的少年之愛的描繪誠懇切實,躍然紙上。[30]

在創作《殘酒》的日子裏,瑪麗和茱莉曾親自前往希臘遊覽,實地採風。這趟旅程並不順利,一路上意外頻發,加上希臘當地的混亂,頗為艱苦。不過,瑪麗在克里特島的見聞給了她很大的啟發,促使她創作以忒修斯的傳說為背景的《國王必須死去英語The King Must Die》。[31]不過,朗文在出版《殘酒》的時候,卻對瑪麗的轉型表示震驚,並且刪改了大量的內容,讓瑪麗非常不快。[32]《殘酒》在英國出版後,被許多讀者認為是《御者》同性之愛題材的續篇,廣受好評,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戈爾丁都對其中描繪的愛情讚譽有加。[33]

《國王必須死去》中的忒修斯是瑪麗筆下少見的異性戀主角,並且書中體現了母權制的消亡。[34]與前作不同,本書先在美國出版,兩個月後才發行英版。美國讀者和評論界對《國王必須死去》非常喜愛,電影版權也很快賣出,大大改善了瑪麗的經濟狀況。[35]1959年,瑪麗和茱莉搬進了露營灣英語Camps Bay的新宅,名為「提洛」。[36]這裏在隨後的日子裏成為南非同性戀文藝界的一個聚會沙龍中心。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南非政治局勢風起雲湧,種族隔離愈演愈烈,瑪麗也開始深入政治,無法靜心寫作,提洛甚至成了政治家會面的場所。[37]1964年,瑪麗成為國際筆會南非分部的主席,並一直擔任到1981年。[38]正當瑪麗身陷政治漩渦的時候,英國傳來了母親去世的消息——並且沒有留給她任何遺產。瑪麗速來與母親不睦,本來也沒有指望什麼,不過,她還是歡迎妹妹喬伊斯來南非做客,這成了她這段時間難得的輕鬆時光。[39]

在《國王必須死去》四年後,《海里來的公牛英語The Bull from the Sea》得以出版,完成了忒修斯的故事。不過,瑪麗對這本書並不滿意,認為它不及前作。[40]書籍出版後,瑪麗和茱莉打算出國旅行,適逢英國銷量不佳,朗文打算讓瑪麗返回倫敦幫助宣傳。但英國沉鬱的天氣和不堪回首的過往讓瑪麗抗拒,她最終決定再訪希臘。[41]這一趟希臘之行也不輕鬆,部分是因為瑪麗已經聲名卓著,一路上少不了往來應酬。但和基姆·法瑞亞英語Kimon Friar等學者的會面讓她的研究獲益良多。德爾斐之行也令人難忘。[42]

在回到南非之後,瑪麗並沒有直接開始繼續寫作自己的下一本小說。美國出版商哈珀邀請她寫一本關於希臘歷史的童書。瑪麗本來打算當作消遣,用三個月的時間寫完,不料竟花了三倍長的時間,堪稱一件苦差。[43]此外,政治上的紛爭也令人不快。她希望自己先前加入的反種族隔離組織也對反同性戀的法案表示抗議,卻徒勞無功,這讓她對政治和南非的前景又一次失望了。[44]籠罩在強人政治獨裁陰雲下的南非,恰與柏拉圖時代的敘拉古有幾分相似,刺激了瑪麗下一部作品的創作。

創作主題

深遠影響

作家評論家丹尼爾·門德爾索恩英語Daniel Mendelsohn在其個人回憶錄里暗示道,瑪莉·雷諾特的作品可能對許多讀者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那些新興的年輕男同性戀者[45]

主要作品

當代小說

出版年份 中文標題 英版標題 美版標題 內容簡介
1939年 愛的目的 Purposes of Love Promise of Love
1940年 溫柔是她的回答 Kind Are Her Answers 不適用
1944年 友善的年輕婦人 The Friendly Young Ladies The Middle Mist
1947年 重返深夜 Return to Night 不適用
1948年 北面英語The North Face (novel) The North Face 不適用
1953年 御者英語The Charioteer The Charioteer 不適用

歷史虛構小說

非虛構作品

衍生改編

瑪莉·雷諾特的小說《必死的國王英語The King Must Die》及其續集《海上公牛英語The Bull from the Sea》由米高·貝克威爾英語Michael Bakewell改編成11集廣播劇《國王必死》於1983年6月5日至8月14日在BBC廣播四台播出。該廣播劇由大衛·史賓沙英語David Spenser執導,並由加里·邦德(Gary Bond)飾演忒修斯、約翰·威斯布魯克(John Westbrook)飾演庇透斯英語Pittheus、弗蘭西斯·傑特(Frances Jeater)飾演埃萊夫西納女王(Queen of Eleusis)、卡羅爾·博伊德(Carole Boyd)飾演埃斯拉(Aithra)、艾力士·詹寧斯(Alex Jennings)飾演阿明托耳(Amyntor),此外參與演出的演員還有薩拉·貝德爾(Sarah Badel)、大衛·馬奇(David March)和基斯杜化·加德(Christopher Guard)。2003年6月17日,BBC廣播七台英語BBC Radio 4 Extra重播了該廣播劇。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腳註

  1. ^ 1.0 1.1 The College Archive. 聖休學院 (牛津大學). [202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 ^ David Sweetman. Mary Renault : a biography. 聖地亞哥: 哈考特出版社英語Harcourt (publisher). 1994: 310–313 [2020-03-17]. ISBN 9780156000604. She always pronounced it 'Ren-olt', though almost everyone would come to speak of her as if she were a French car. 
  3. ^ 3.0 3.1 The Charioteer by Mary Renault – review. The Guardian. 3 November 2013 [15 February 2022] (英語). 
  4. ^ Sweetman, David. Mary Renault : a Biography.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94: 8. ISBN 978-0-15-600060-4. 
  5. ^ 5.0 5.1 Renault, Mary (1905–1983) - Encyclopedia.com. www.encyclopedia.com. [2022-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6. ^ Sweetman, 1994, 10
  7. ^ Sweetman, 1994, 54
  8. ^ Endres, Nikolai, Parker, Grant , 編, Athens and Apartheid: Mary Renault and Classics in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 Greece, Rome: Classical Confront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376–394 [23 February 2021], ISBN 978-1-107-10081-7, doi:10.1017/9781316181416.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9. ^ Who Is Mary Renault? - The Mary Renault Society. www.maryrenaultsociety.org. [15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10. ^ Sweetman, 1994, 28
  11. ^ Cooke, Bill. Dictionary Of Atheism Skepticism & Humanism. Prometheus Books. 30 December 2009: 444. ISBN 978-1-61592-365-6 (英語). 
  12. ^ Sweetman, 1994, 33
  13. ^ Sweetman, 1994, 34-51
  14. ^ Dick, Bernard F. The Hellenism of Mary Renault.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2: 2. ISBN 978-0-8093-0576-6 (英語). 
  15. ^ 15.0 15.1 Room, Adrian. Dictionary of Pseudonyms: 13,000 Assumed Names and Their Origins, 5th ed.. McFarland. 10 January 2014. ISBN 978-0-7864-5763-2 (英語). 
  16. ^ Mary Renault. Legacy Project Chicago. [15 February 2022] (英語). 
  17. ^ Sweetman, 1994, 59
  18. ^ Sweetman, 1994, 60-67
  19. ^ Zilboorg, pp. 79–84
  20. ^ Zilboorg, p. 127
  21. ^ Sweetman, 1994, 76-77
  22. ^ Haggerty, George. Encyclopedia of Gay Histories and Cultures. Routledge. 5 November 2013: 742. ISBN 978-1-135-58506-8 (英語). 
  23. ^ Sweetman, 1994, 78-84
  24. ^ Sweetman, 1994, 91-92
  25. ^ Proud, Linda. The Glimpse of a Strong Greek Light. Historical Novel Society. 1999 [23 Octo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September 2007). 
  26. ^ Sweetman, 1994, 125-133
  27. ^ Slide, Anthony. Lost Gay Novels: A Reference Guide to Fifty Works from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outledge. 2003: 152.  As it was published in 1953, The Charioteer, though briefly mentioned (p. 152) is not actually discussed in this book.
  28. ^ Publishing Triangle. www.publishingtriangle.org. [Jul 12,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4). 
  29. ^ Sweetman, 1994, 156-157
  30. ^ Cole, Myke. Five Books About the Ancient World. Tor.com. March 28, 2016 [March 31,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31. ^ Sweetman, 1994, 164-173
  32. ^ Sweetman, 1994, 174-175
  33. ^ Sweetman, 1994, 182
  34. ^ Zilboorg, Caroline. The Masks of Mary Renault: A Literary Biograph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155. 
  35. ^ Sweetman, 1994, 190
  36. ^ Sweetman, 1994, 193
  37. ^ Sweetman, 1994, 200
  38. ^ Zilboorg, 1991, 168
  39. ^ Sweetman, 1994, 210
  40. ^ Sweetman, 1994, 212
  41. ^ Sweetman, 1994, 218-219
  42. ^ Sweetman, 1994, 222-223
  43. ^ Sweetman, 1994, 224
  44. ^ Zilboorg, pp. 167–168
  45. ^ Mendelsohn, Daniel. The American Boy - A famous author, a young reader, and a life-changing correspondence.. 紐約客 (紐約市: 先進出版公司). 2013-01-07: 48 [202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8).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