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周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生活
《生活》第一卷第一期(1925年10月11日)
類型周刊
持有者中華職業教育社
出版商生活周刊社
創刊日1925年10月11日
語言中文
總部上海市雁盪路80號(中華職業教育社舊址

《生活》,是上海市一份已經停刊的周報,1925年10月11日創辦,1933年被查禁。該報曾是中華職業教育社機關報,是1932年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刊,創造過每期發行15萬份的中國國內期刊最高發行量記錄。

歷史

1925年10月11日,《生活》周刊創刊,每逢周六發行。1926年10月起改由鄒韜奮主編[1],並由中共黨員胡愈之協助。1929年12月第五捲起擴版,改為16開本,選材着眼社會政治問題。1932年7月2日第七卷第二十六期開始,每期新增4至6頁的影寫版《生活畫報》[2]。1930年7月20日,隨中華職業教育社遷入位於法租界的新社址辦公[3]。該報曾在1932年創下每期發行15萬份的國內期刊最高發行量記錄[4]。但在同時,國民黨當局不斷對鄒韜奮進行恐嚇和誹謗但沒有見效,繼而以「言論反動、毀謗黨國」為由禁止《生活》通過郵遞發行[5][6]

1933年7月8日,《生活》周刊與中華職業教育社簽訂契約脫離關係;同月14日,鄒韜奮被迫流亡海外;同年12月11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巡捕房應國民政府要求搜查報社,沒收刊物100多本[1];12月26日,刊物遭到查封[7],共出417期。對於《生活》周刊遭查禁一事,黃炎培曾在《人民日報》撰文回憶稱:「……它(《生活》)雖使盡技巧,求免於迫害,到底無法獲得反動政府徹底諒解。」[8]

辦報特點

1925年報刊創立時,報刊內容主要是基於中華職教社的宗旨,對青年進行「事業修養」教育[2];在鄒韜奮接手主編後,宣傳抗日思想,反對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綏靖主義。1931年11月,《生活》周刊就曾發起援助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捐款活動[4],總募款達到12萬大洋一·二八事變中,《生活周刊》出版號外,報刊編者參與了對十九路軍的物資援助,發動群眾興辦傷兵醫院[5]

該刊物每期刊出《小言論》,多由鄒韜奮撰寫,受到讀者歡迎;除此之外,鄒韜奮非常重視與讀者的交流,並創設了「讀者信箱」專欄,認真回答讀者問題。鄒韜奮曾說他自己是「以極誠懇、極真摯的情感待他們,簡直隨他們的歌泣而歌泣,隨他們的喜怒而喜怒」;他的這一辦報風格也延續到了該報社書刊代辦部(後改組為生活書店)及日後《大眾生活》等報刊的運營中[9]

後繼者

1934年2月10日,杜重遠出版《新生》周刊,延續了《生活》的抗日理念,因刊載的文章引發日方抗議,遂於1935年6月30日被當局查封,主辦者入獄一年六個月,是為新生事件[10];同年6月,原《新生》的工作人員秘密創辦刊物《斗生》[7],同年9月停刊。

流亡境外的鄒韜奮因新生事件受到刺激,遂返回中國,於1935年11月16日繼續創辦《大眾生活[11],1936年2月被國名黨當局以「鼓吹民眾武裝抗日,攻擊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的名義查禁。同年3月7日,鄒韜奮又創辦了《永生》周刊,金仲華任主編,同年6月再次被禁,鄒韜奮再次被迫流亡至香港[12]。此外,鄒韜奮還創辦了《生活日報》《生活星期刊》等刊物,也遭到查禁。而《生活》周刊社的書報代辦部,即後來的生活書店,出版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文獻。

1985年,青年報社得到鄒韜奮遺孀首肯後,續辦《生活周刊》,但於2018年12月停刊併入《青年報[13]。1995年1月14日,鄒韜奮百年誕辰之際,生活書店的後繼者之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為繼承《生活》周刊傳統,恢復創辦《三聯生活周刊[14]

參考來源

  1. ^ 1.0 1.1 上海市盧灣區志編纂委員會. 大事记. 卢湾区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2018-12-29]. ISBN 7-80618-44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2. ^ 2.0 2.1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10月11日--上海地方志--历史上的今天.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7). 
  3. ^ 《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志》編纂委員會. 社所.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12-29]. ISBN 978-7-5325-467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4. ^ 4.0 4.1 第二节 重大决策、活动. 上海通志·第四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5. ^ 5.0 5.1 《上海新聞志》編纂委員會. 时事政论期刊. 上海新闻志 第1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2018-12-29]. ISBN 7-80618-73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6.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邹韬奋故居与万宜坊. 上海名建筑志 第1版.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2018-12-29]. ISBN 7-80681-73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7. ^ 7.0 7.1 《上海新聞志》編纂委員會. 大事记. 上海新闻志 第1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2018-12-29]. ISBN 7-80618-73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8. ^ 黃炎培. 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12-29]. ISBN 978-7-5325-467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9. ^ 《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 第二节 读者工作. 上海出版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12-29]. ISBN 7-80618-8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10. ^ 黃述斌. 75年前的《新生》周刊事件. 文史雜誌. 2011(2)
  11. ^ 何揚鳴. 《閒談皇帝》風波的前前後後. 百年潮.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2(1)
  12. ^ 《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 大事记(1929年至1946年). 上海出版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12-29]. ISBN 7-80618-8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0). 
  13. ^ 千帆过尽,江河宛若初见——《生活周刊》致读者. 生活周刊. 2018-12-26, (1763). 
  14. ^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01 [2018-12-29]. ISBN 978-7-108-022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