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堂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2°56′45″N 111°38′07″E / 32.945734°N 111.635163°E / 32.945734; 111.635163 石堂山古稱靈堂山,是一座位於河南省內鄉縣乍嶇鄉境內的道教名山。山麓內有一山洞形狀如石堂,故名。[1]東晉時期的著名道人麻衣子在此山修練,奠定了石堂山後來的地位,自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歷代皇帝對石堂山多有敕建。

歷史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麻衣子」受得道高人「左元太極」的指點,來到此山修道達十九年之久。[2]

唐代貞觀十三年(639年),為紀念東晉時期在此山隱居修煉達十九年之久的道人麻衣子唐太宗麻衣子為「慈惠普濟真人」,並敕建「普濟宮」於石堂山,賜麻衣子修道的山洞為「顯聖洞」。

初,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來到石堂山的普濟宮隱居修行。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想招丘處機為國師,於是兩次派使者召見他,可是丘處機隱居山林,避而不見。但成吉思汗仍然沒有放棄,於是第三次派劉仲祿攜帶手詔丘處機出山。丘處機最終還是被成吉思汗的誠意打動,決定輔佐成吉思汗。後來成吉思汗還賜予丘處機虎符和璽書,璽書內容就是石堂山普濟宮的碑文——《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3]

四大景觀

石堂山的景觀以怪石、幽洞、古柏、龍泉為主,大片遍佈着奇形怪狀石頭的奇石林奇石坡奇石陣是石堂山的一大特色。幽洞是石堂山的另一景觀,山以洞顯。石堂山的山名便來自山腰的岩洞,石堂山上山洞多達二十一個,較為知名的有十八個,如十二龍潭洞、石堂洞、蝙蝠洞、鵓鴿洞、臥虎洞等,十二龍潭洞內泉水、深潭、鐘乳石交互輝映,堪稱一絕。十二龍潭洞是由山頂的水流沿山而下,匯聚在洞中,然後潭潭相連而成。因洞內潭水太深,常人往往無法入內。洞中鍾乳倒掛,怪石嶙峋,流水潺潺,引人入勝。石堂洞又名麻衣石室,此洞就是麻衣子的道場。洞口狀如天眼,洞內寬敞如堂,夏不落雨,冬不坐雪,四季如春,溫涼如玉。古柏是石堂山的又一景觀,古柏據傳有千年樹齡,樹幹甚粗需3人合抱,高達30多米,樹幹彎曲盤旋而上,枝椏彎曲分叉,活似一條張牙舞爪的飛龍,因此人們又稱之為「龍柏」,古柏雖歷經千年滄桑,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被譽為「石堂山的保護神」。龍泉是石堂山的第四景,龍泉在曾被唐太宗封為「顯聖洞勝泉」。因為此泉水來自於十二龍潭,所以叫龍泉,龍泉是長流之水,不因天旱而減,不因雨澇而增,飲之清洌甘甜。

碑林

石堂山碑林現存石碑17塊,分別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碑1塊,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和天啟年間(1622-1629年)碑共計12塊,其餘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存碑,碑文的書體以楷書為主,也有隸書。這些碑碣對於了解石堂山的人文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於書法藝術也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參看

參考資料

  1. ^ 道教胜地石堂山. 中國民族報社. 201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中文(簡體)). 
  2. ^ 《內鄉通考》記載高人的指點:「吾久候汝,授以秘訣,戒曰:終南非汝宅也,南陽之間,湍水之陽,有山靈堂,岩洞其旁,神開汝鄉。汝往之,當有異人率眾拜附,可以翕神功於蒼茫……。」
  3. ^ 成吉思汗三请丘处机. 中國道教.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30)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