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洛伊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Robert Floyd
羅伯特·弗洛伊德
出生(1936-06-08)1936年6月8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
逝世2001年9月25日(2001歲—09—25)(65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
國籍 美國
知名於弗洛伊德算法
獎項圖靈獎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計算機科學
機構卡內基梅隆大學
史丹福大學

羅伯特·W·弗洛伊德(英語:Robert W. Floyd,1936年6月8日—2001年9月25日),美國計算機科學家,1978年圖靈獎得主。

生平

弗洛伊德出生在美國紐約,14歲即完成高中學業,當他1953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時,年僅17歲,並於1958年在物理學獲得了第二個學士學位。

他在1960年代早期成為計算機操作員,並發表了許多出名的論文,並當他27歲時,被任命為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副教授,並於6年後成為史丹福大學的正教授。此時他並沒有博士學位。

貢獻

弗洛伊德的主要貢獻包括弗洛伊德算法,能有效地發現的所有最短路徑;他的工作有詞法解析;他在一篇獨立發表的文章里引入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圖像渲染的誤差擴散法,也被稱為弗洛伊德-斯坦伯格抖動(但他區分了抖動和擴散)。

他一個顯著的成就是開創性地在程序驗證中使用了邏輯斷言。在他1967年的論文《如何確定程序的意義》Assigning Meanings to Programs中首先提出,之後演化為霍爾邏輯

弗洛伊德與高德納工作很密切,他是高德納的著作《電腦程式設計藝術》的主要評審,並且在書中被多次提及。他與理查德·貝爾格(Richard Beigel)合著有《機器的語言:可計算和形式語言的介紹》The Language of Machine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bility and Formal Languages[1]

弗洛伊德於1978年獲得圖靈獎,並做「程序設計的風範」(The Paradigms of Programming)的演講,圖靈獎引文是: 在構造高效、可靠性軟件方法學領域的顯著影響;在下列計算機科學重要分支的奠基性的貢獻:分析理論,程式語言語義,自動程序驗證,自動程序綜合生成和算法分析。[2]

參考資料

  1. ^ 1994, W.H. Freeman and Company, ISBN 978-0716782667
  2. ^ "for having a clear influence on methodologies for the creation of efficient and reliable software, and for helping to found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subfields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theory of parsing, the [semantic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automatic program verification, automatic program synthesis,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