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肅寧縣
肅寧火車站前廣場
肅寧火車站前廣場
坐標:N38°26、E115°5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河北省滄州市
政府駐地肅寧鎮
下級行政區
9
面積
 • 總計516.22 平方公里(199.31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34.19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063250
電話區號0317
車輛號牌冀J
行政區劃代碼130926
網站肅寧縣政府網

肅寧縣(「肅寧」當地讀「xǔníng」)在中國河北省中部偏南,是滄州市下轄的一個縣。肅寧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滄州市最西端,東與河間市交界,北與高陽縣接壤,西與蠡縣為鄰,南與饒陽縣獻縣毗連。縣人民政府駐肅寧鎮

歷史沿革

肅寧地域開發甚早,歷史悠久,原始社會時期已有人類聚居。春秋時期,今肅寧縣地屬晉國

東周顯王十九年(前350年) 燕國武垣縣,縣治在今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武垣歸趙國。

西漢時為幽州刺史部涿郡武垣縣地,王莽改武垣為垣翰亭。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里),轄域仍含今肅寧全境。初屬幽洲涿郡,後改隸冀州河間國

三國時代,今肅寧境域在曹魏管轄之下,屬冀州河間國。

西晉(265年—316年)今肅寧境域改屬冀州高陽郡

東晉分為十六國,肅寧先後歸後燕後趙,屬冀州高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武垣縣治遷至瀛州城。開皇十六年(596年),武垣縣改名河間縣,今肅寧,即為河間縣轄地,初屬瀛州,大業三年(607年)改隸河間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武垣縣,轄今肅寧地。貞觀元年(627年),省武垣入河間,肅寧地復州河間縣。

五代時,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高祖石敬塘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今肅寧境歸屬。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收復,仍屬瀛州。

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間縣西置平虜寨。景德二年(1005年)改為肅寧城(即今肅寧鎮)。金正隆元年至三年(1156年—1158年)在此置肅寧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廢肅寧縣為鎮,入河間縣,隸中書省河間路。後恢復原來建制。

明代自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始,肅寧縣一直屬河間府。

清代,肅寧縣屬直隸省河間府。宣統三年(1911年),肅寧歸天津河間道所轄。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肅寧縣屬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河北省滄縣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成立肅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中區一專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改屬四專區。翌年夏秋,冀中區所轄各專區依邊區(晉察冀邊區)統一順序排列,肅寧縣為冀中區十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肅寧縣改屬冀中區八專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又改屬九專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肅寧劃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11月,改屬定縣地區專員公署。1954年4月定縣地區專員公署撤銷,肅寧縣復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6月15日撤銷滄縣地區專員公署,肅寧縣改屬天津地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20日,河間肅寧並縣,歸天津市管轄。1962年3月27日恢復肅寧建制,隸滄州地區專員公署1978年下半年滄州地區專員公署改為滄州地區行政公署,肅寧隸屬之。1993年7月,滄州地區行政公署與原滄州市人民政府合併為滄州市人民政府,肅寧縣隸屬滄州市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肅寧縣下轄7個、2個[1]

肅寧鎮、​梁家村鎮、​窩北鎮、​尚村鎮、​萬里鎮、​師素鎮、​河北留善寺鎮、​付家佐鎮邵莊鄉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肅寧縣常住人口為341919人。[2]

交通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京九鐵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朔黃鐵路大廣高速滄保高速通過肅寧鎮。

氣候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2.2℃,年降水量528.7毫米。

名人

參考文獻

  • 《肅寧縣誌》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