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彌陀寺
臺南彌陀寺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臺灣臺南市東區東門里東門路一段133號 |
座標 | 22°59′19″N 120°12′52″E / 22.988500°N 120.214455°E |
宗教 | 漢傳佛教 |
宗派 | 大崗山派 |
本尊 | 釋迦牟尼佛 |
例祭 | 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 |
開山時間 | Template:TWN-MING永曆年間 |
地圖 | |
臺南八協境彌陀寺位於臺南市東區(昔日臺灣府城東安坊永康里龍泉井街)[1],建於明鄭鄭經時期,為臺南四大古剎之一[註 1][2]。今貌是民國六十年(1971年)動工改建後的結果,已經沒有昔日的閩南風貌[1]。
沿革
彌陀寺最初創建時因規模不大,原稱「彌陀室」[1],主祀阿彌陀佛[2],後來在清康熙年間逐漸擴建[註 2],遂改名為「彌陀寺」[1]。到了清乾隆年間,該寺已成為府城七寺八廟之一[1]。而在咸豐八年(1858年)時,府城眾店與信徒集資獻鐘,此鐘一度差點在日治時期因戰爭而要被鎔掉改做武器,後來所幸在被鎔解之前戰爭便結束,並由一名古物商買下重新歸贈給彌陀寺[2]。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因當時新豐郡役所廳舍尚未建成,所以暫時將彌陀寺作為新豐郡的辦公場所,一時失去作為佛寺的功用[3]。直到大正十四年(1925年)10月廳舍落成,彌陀寺才恢復原本用途[3]。而由於寺況不佳,次年(1926年)黃欣等人遂倡議修建,而在昭和三年(1928年)竣工後立有「彌陀寺重修碑記」以資紀念[3]。彌陀寺在時局混亂中,獲得真宗本願寺的庇護之下,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董事王昭德、 黃加冬等捐資重修彌陀寺[4]。咸豐年間釋正麟之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時,彌陀寺的住持是石以能,這從今供奉在該寺祖師堂的牌位也可以獲得證明[4]。彌陀寺自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以來,就成為淨土真宗的末寺[4]。
然而佛寺建築本身卻先是在二次大戰中被盟軍轟炸,雖然在戰爭結束後曾予以整修,但最後還是在民國六十年(1971年)將原本建築全數拆毀,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建成今天的樣貌[1]。
建築特色
現今的彌陀寺為三進建築,第一進的山門有三開間,門內兩側供奉有哼哈二將;第二進的正殿則為三層樓建築,其一樓為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兩側則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而在三樓則收藏有清朝古匾;第三進為後殿,一樓正中央是地藏殿,兩側則供奉該寺歷代開山祖師與寺眾信徒的牌位,而二、三樓則分別是藏經閣和供奉千手觀音的圓通寶殿[1]。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144頁. ISBN 957-30880-4-5.
- ^ 2.0 2.1 2.2 2.3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95-99頁. ISBN 978-986-6782-47-3.
- ^ 3.0 3.1 3.2 許永河. 《遇見182 從府城到龍崎》.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年12月: 頁185-187. ISBN 978-986-04-3030-1.
- ^ 4.0 4.1 4.2 釋慧嚴. 〈台南市古剎彌陀寺四百年的滄桑史〉.《玄奘佛學研究》第21期.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2014年: 頁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