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
美國 | |
面值 | 1美元 |
---|---|
重量 | 1.672克 |
直徑 | 15mm |
邊緣 | 鋸齒紋花邊 |
成分 | |
金 | 0.04837金衡盎司 |
鑄造年份 | 1903年(部分1902年鑄造的硬幣上所刻年份也是1903) |
鑄造量 | 每種鑄造有12萬5000枚,共計只售出3萬5000枚,餘下的全部熔毀。 |
鑄幣標記 | 無。所有硬幣均是在費城鑄幣局生產,沒有鑄造標記。 |
正面 | |
圖案 | 湯馬士·傑佛遜 |
設計師 | 查爾斯·愛德華·巴伯根據約翰·賴克(John Reich)設計的獎章設計 |
設計時間 | 1903 |
圖案 | 威廉·麥金萊 |
設計師 | 查爾斯·愛德華·巴伯根據自己設計的獎章設計 |
設計時間 | 1903 |
背面 | |
圖案 | 兩種正面設計共享這一背面設計 |
設計師 | 查爾斯·愛德華·巴伯 |
設計時間 | 1903 |
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英語: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 dollar)是美國鑄幣局首席雕刻師查爾斯·愛德華·巴伯設計的一種金質紀念幣,其上所刻年份為1903。硬幣正面有兩種不同的設計,其中一種所刻的是前總統湯馬士·傑佛遜,另一種是前不久遭刺殺的總統威廉·麥金萊。金幣發行旨在紀念1904年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舉辦的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雖然這不是美國歷史上第一種紀念幣,但卻是第一種金質紀念幣。
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原計劃在1903年開幕,組織者希望用紀念幣來為展會籌資。聯邦國會於1902年授權發行金幣,博覽會組委會及錢幣學家法蘭·澤布提議讓硬幣同時發行兩種設計,希望藉此提升銷量。
博覽會推遲到1904年4月底開幕,金幣銷售情況欠佳,大部分之後只能熔毀。澤布曾信誓旦旦地保證會按硬幣發行價銷售,但卻沒能信守承諾,展會閉幕後,紀念幣的價格就開始下跌。然而,此事並沒有影響澤布的前程,他之後又成為其它紀念幣的銷售商,還擔任過美國錢幣協會主席。金幣的價格逐漸回升,於1915年恢復到發行價,如今,這種硬幣視成色不同,價格範圍在數百到數千美元之間。
背景
17至18世紀,法國探險家探索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廣大區域。1682年,拉薩爾爵士勒內·羅貝爾·卡弗利耶(René-Robert Cavelier, Sieur de La Salle)宣佈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均成為法國屬地,並以國王路易十四將之命名為路易斯安那。1756至1763年間的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結束後,法國失去了位於西半球的大部分殖民地,但在戰爭中取勝的英國並沒有獲得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主權,法國於1762年與西班牙秘密締結楓丹白露條約,將路易斯安那轉手西班牙。[1]
1799年,拿破崙一世上台。他一心要重振法蘭西帝國,於1800年通過第三次聖伊爾德豐索條約及其他協定從西班牙手中取迴路易斯安那領地。這些協定起初秘而不宣,但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湯馬士·傑佛遜在1801年得知了相應情況。傑佛遜擔心紐奧良港口會停止向美國船隻開放,於是派前維珍尼亞州聯邦參議員占士·門羅前往法國協助美國公使羅伯特·李維頓購買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聯邦國會為此批款200萬美元。[2]
美國人見到拿破崙時,發現對方想要出售的是整個路易斯安那領地,其中許多地區都還沒有經過白人的探索,也沒有地圖。拿破崙這時正面臨軍隊在海地的戰敗,擔心英國會強奪紐奧良,導致法國失去整個路易斯安那而且得不到任何補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同意以6000萬法郎成交,外加2000萬法朗用來支付美國公民向法國提出的索賠要求。這樣,美國就以約150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了214萬6000平方公里土地。雙方於1803年4月30日簽署協議,雖然當時對這一購地行為是否合憲尚存疑問,但聯邦參議院還是在同年10月20日批准了協議,美國於兩個月後正式接手這一地區。[2]
路易斯安那購地令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有餘,包含有如今美國中部的大部分地區[2]。國會希望能在路易斯安那購地100周年之際舉行紀念活動,因此通過法案授權舉辦世界博覽會,總統威廉·麥金萊於1901年3月3日簽署法案,他在這年9月遇刺身亡[3]。
1902年6月28日,總統狄奧多·羅斯福簽署撥款法案,資助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500萬美元,並授權製作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3]。法案授權製作25萬枚面值為1美元的金幣,這些金幣會作為國會撥款的組成部分交付給博覽會主辦方,後者需要繳納保證金,確保他們會達成法案中的其他要求。法案中沒有具體規定硬幣上的文字和設計,交由財政部長酌情決定。[4]
準備
安東尼·斯沃泰克(Anthony Swiatek)和禾特·布林(Walter Breen)曾撰寫過有關美國早期紀念幣的百科全書,書中認為,硬幣上採用多種設計是「通過某些未經記錄的協議」達成的決定[3]。法案中對具體設計語焉不詳,給鑄幣局的寬泛解讀留下空間,錢幣學家法蘭·澤布呼籲鑄幣局打造多種金幣,聲稱這樣對硬幣的銷量有好處[5]。澤布曾於1908至1910年間擔任美國錢幣協會(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主席,是經驗豐富的錢幣收藏家和交易商,還通過「世界貨幣」(Money of the World)巡迴展覽鼓勵人們收藏錢幣。他從1892年就開始投身紀念幣營銷,銷售哥倫布半美元,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組委會授權他獨家經營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6][7]
1902年8月12日,財政部長萊斯利·M·肖(Leslie M. Shaw)致信博覽會倡導者、前密蘇里州州長大衛·R·法蘭西斯(David R. Francis),詢問博覽會組織方對硬幣背面的設計有什麼建議。法蘭西斯的回應已無從考證,鑄幣局起初打算在背面刻上橄欖枝環繞的數字「1」。但局長喬治·E·羅伯茨(George E. Roberts)顯然對這種設計很不滿意,為此費城鑄幣局局長約翰·蘭迪斯於1902年10月2日致信羅伯茨,信中包含有印在紙板上的原版及修改過的背面設計。新設計中將硬幣面值以英語單詞標出,信中表明這是應羅伯茨的要求所做的調整。10月13日,鑄幣局首席雕刻師查爾斯·愛德華·巴伯前往首都哥倫比亞特區,與羅伯茨探討硬幣設計。羅伯茨覺得橄欖枝的尺寸相對於硬幣及其上字母的尺寸來說「過於顯眼」,要求把樹枝縮小。[8]從最終製作出的硬幣來看,巴伯顯然做到了羅伯茨的這一要求[8]。到了1902年9月,巴伯製作出硬幣正面的兩種金屬模具,分別顯示麥金萊和傑佛遜的頭像[8]。
1902年12月,費城鑄幣局生產了7萬5080枚金幣,其上所刻的年份是1903,這與鑄幣局通常會刻上硬幣鑄造年份的做法不符。不過這種情況雖然罕見,但並非沒有先例,1899年12月鑄造的拉法耶特銀元上所刻的年份就是1900。鑄幣局首先生產的是哪種頭像金幣已無從得知。1903年1月,鑄幣局又生產了17萬5178枚金幣,超出授權數量的258票由鑄幣局保存,等待化驗委員會的年度檢測。[9]1902和1903年打造的金幣沒有任何區別[3]。12月22日,有5萬枚金幣被送往聖路易斯國庫,等待博覽會組委會達成法案中的其它規定,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繳納保證金[3][4]。
兩種設計都先製作了100枚精製幣。這些精製幣沒有向公眾銷售,只是以紙卡包裝,並附上證書,向業內人士及鑄幣局官員提供。證書上有費城鑄幣局局長蘭迪斯和首席鑄幣員萊茵·弗里德(Rhine R. Freed)的簽名,硬幣放在帶有蠟紙窗口的信封里,再以細繩和鑄幣局的印章封口。[10]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是美國歷史上第一種紀念金幣[11]。
設計
鑄幣局前雕刻師約翰·賴克曾根據讓-安東尼·烏敦雕刻的湯馬士·傑佛遜半身像設計過一種印第安和平勳章,巴伯根據這一勳章設計了金幣的傑佛遜版正面[9]。巴伯之前還曾設計過刻有麥金萊形象的獎章,再據此設計金幣的麥金萊版正面[12]。巴伯設計的獎章是以真人為模型,麥金萊總統當時親自給首席雕刻師做模特兒[3]。兩種正面設計對應的背面完全相同,刻有面值「ONE DOLLAR」(「一美元」),下方是橄欖枝和年份「1803-1903」,周圍有「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和舉辦地「ST. LOUIS」(「聖路易斯」)字樣。[9]
在錢幣交易商麥克斯·梅爾看來,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堪稱「所有紀念美元金幣中最誘人的一種」[13]。但斯沃泰克和布林顯然不這麼看,他們批評「查爾斯·愛德華·巴伯錯誤地描繪了(傑佛遜的)面部特徵,導致他看起來倒像是路易斯安那購地交易的另一方,即拿破崙·波拿巴」[3]。兩人表示,金幣上的麥金萊倒可以根據蝶形領結認出來,至於硬幣的「橄欖枝——如果那真是橄欖枝的話——可能是指這82萬8000平方英里國土是通過和平手段收購的」[3]。錢幣歷史學家唐·塔克西(Don Taxay)批評賴克設計的獎章「欠缺優雅,傑佛遜駝着個背很不高興地站在那裏,仿佛現代版普洛克路斯忒斯」[12]。塔克西還指出,巴伯重現的麥金萊形象招來了雕塑家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的強烈批評,兩人在很長時間裏都是對方的眼中釘[12]。
藝術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弗繆爾(Cornelius Vermeule)對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的設計不以為然,1904至1905年發行的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金幣同樣不能入他之法眼。在他看來,「這些硬幣中缺乏(智慧的)火花,巴伯或(助理雕刻師,之後成為首席雕刻師)摩根的許多設計都是這樣,上面的面孔、頭髮和衣飾都很平,所刻字母既小又擠,都連在一塊」。[14]他還指出,這些問題並不只是因為金幣尺寸很小,稱查爾斯·凱克(Charles Keck)設計的巴拿馬-太平洋金幣就要美觀得多[14]。弗繆爾還稱,以金幣發行時的情況來看,19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有所創新,1904年《美國錢幣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Numismatics)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認為,這種硬幣「表明,在原本有些單調的自由女神基礎上,我們的錢幣(設計)終於有了新的起點……如果這種趨勢能立足於常規鑄幣,那麼這將給予收藏家新的熱忱」[14]。鑄幣局從1909年的林肯1美分開始在流通幣上刻畫真實人物,並且這一做法也伴隨着1932年華盛頓25美分硬幣的面世而漸漸普及[14]。
發行、影響和收藏
1904年4月30日,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在聖路易斯開幕,比原計劃延遲了一年多。展館設在聖路易斯森林公園,佔地面積515公頃,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博會之一。現場有15座大型建築和許多小展館,估計大部分參觀人士都只看過很小一部分景點,因為單看完農業大廈的景點就需要步行14公里。前來參觀的人士高達2000萬,[15]流行歌曲《Meet Me in St. Louis》(意為《到聖路易斯見》)就是由此而來[16]。
金幣的零售價為3美元。可以直接購買盒裝,也可以與多種湯勺和珠寶搭配購買。有些錢幣用焊錫嵌在其它商品上,這會對硬幣如今的價值構成不利影響;也有些是以不會傷及金幣的方式搭售。[3][10]澤佈設想以多種方式銷售紀念幣,他在博覽會上售出的許多金幣都是採用以上方法[17]。買家不需要為硬幣的裝飾品支付額外費用[18]。
澤布還在錢幣學界推廣這種金幣。雖然按之後的標準來說3美元並不算高,但當時的許多錢幣收藏家還是覺得,按面值的3倍價格銷售有些太誇張,所以硬幣的銷量很不理想。澤布還想出其他多種方法來宣傳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他曾建議政府製作一枚價值10億美元的金幣到博覽會上展出,還與一些供應商達成協議,將紀念幣同加利福尼亞州私人生產的微型複製品搭配銷售,這些複製品幾乎不名一文,但要價卻達到原版金幣的一半。當時的知名錢幣銷售商湯馬士·L·艾爾得(Thomas L. Elder)公開批評澤布的所做所為,指責他的宣傳充滿誤導,只會抹黑其他的錢幣交易商。[3][17]
包括澤布在內的博覽會組織者曾信誓旦旦地承諾,會堅持以3美元的發行價銷售,避免硬幣價格跌入二級市場[18]。之前的哥倫布半美元和拉法耶特銀元都已降價,並且這時還沒能恢復到發行價[19]。到1903年11月,售出的紀念幣數量僅有約1萬枚,其中還包括展會組織者及其他有意人士所買的部分[20]。據錢幣學家昆汀·戴維·鮑爾斯(Q. David Bowers)推算,前來博覽會參觀的遊客可能買下有數千枚硬幣,購買的大頭都是錢幣商和收藏家[17]。展會結束後的多年裏,澤布都在銷售這種金幣,錢幣交易商麥克斯·梅爾從澤布手中買下數千枚,價格只比面值高一點,梅爾後在20世紀20年代通過郵購出售。[21]鮑爾斯認為,澤布銷售硬幣的精神可嘉,堪稱「充滿熱枕,甚至很英勇」,但是真正售出的仍然只有約3萬5000枚,剩下的21萬5000枚只能退回鑄幣局,於1914年左右熔毀[17]。
錢幣學家大衛·布羅瓦(David M. Bullowa)於1938年指出,鑄幣局沒有保存硬幣兩種設計的生產數量記錄,但他估計售出的麥金萊版要多10%。鮑爾斯則在半個世紀後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從事硬幣成色分級工作所做的報告得出結論,當年售出的傑佛遜版硬幣要略多一些[17]。斯沃泰克在2012年出版的著作中附有自己從事硬幣分級服務期間檢驗過的紀念幣數量,其中也表明傑佛遜版金幣多於麥金萊版[22]。
澤布曾保證堅守三美元的單價,但他並沒有信守承諾,金幣價格1905年下半年已跌至兩美元左右[17]。一直到1915年,紀念幣的市場價才回升到3美元,此後繼續保持上升勢頭[21]。根據李察·約曼(Richard S. Yeoman)2014年版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傑佛遜版和麥金萊版金幣如果成色在謝爾頓硬幣分級標準中達到幾乎未流通過的「AU-50」,那麼價格都在500美元左右,如果提升到幾乎原始狀態的「MS-66」,則可以提高到2150美元,不過有些成色處於中間級別的傑佛遜版紀念幣價格比麥金萊版要高[23]。
澤布1905年自稱「是唯一以三美元價格售出五萬枚金幣的人」[24]。1923年他又撰文自稱從未以低於三美元的價格出售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因為「負責任的銷售人員有義務向每位買家提供價格保護」[21]。但是,他自認不是需要「負責任的銷售人員」[21]。
參考資料
腳註
- ^ Slabaugh,第22–23頁.
- ^ 2.0 2.1 2.2 Slabaugh,第23頁.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Swiatek & Breen,第120頁.
- ^ 4.0 4.1 Bureau of the Mint,第104–105頁.
- ^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4.
- ^ The Numismatist & March 2004,第41–42頁.
- ^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 ^ 8.0 8.1 8.2 Taxay,第21頁.
- ^ 9.0 9.1 9.2 Swiatek,第71頁.
- ^ 10.0 10.1 Swiatek,第72頁.
- ^ Slabaugh,第20頁.
- ^ 12.0 12.1 12.2 Taxay,第19頁.
- ^ Mehl,第49頁.
- ^ 14.0 14.1 14.2 14.3 Vermeule,第105頁.
- ^ Slabaugh,第21頁.
- ^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5.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6.
- ^ 18.0 18.1 Spink's Circular & May 1904,第7576頁.
- ^ The Numismatist & January 1903,第24頁.
- ^ The Numismatist & November 1903,第219頁.
- ^ 21.0 21.1 21.2 21.3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7.
- ^ Swiatek,第73–74頁.
- ^ Yeoman,第286頁.
- ^ Philatelic West & August 31, 1905.
文獻
- 書籍
- Bureau of the Mint.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lating to the Coinage.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4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0).
- Mehl, B. Max. The Commemorative Coin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t Worth, TX: B. Max Mehl. 1937.
- Slabaugh, Arlie R. United States Commemorative Coinage second. Racine, WI: Whitman Publishing (then a division of 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5. ISBN 978-0-307-09377-6.
- Swiatek, Anthony. Encyclopedia of the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cago: KWS Publishers. 2012. ISBN 978-0-9817736-7-4.
- Swiatek, Anthony; Breen, Walter. The Encyclopedia of United States Silver & Gold Commemorative Coins, 1892 to 1954.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1981. ISBN 978-0-668-04765-4.
- Taxay, D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U.S. Commemorative Coinage.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1967. ISBN 978-0-668-01536-3.
- Vermeule, Cornelius. Numismatic Art in America.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0-674-62840-3.
- Yeoman, R.S. 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 2014 67th.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LLC. 2013. ISBN 978-0-7948-4180-5.
- 其他來源
- ANA Presidents.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2014-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8).
- Arnold, George C. A gold dollar proposition.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03-01: 24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 Miscellaneous.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03-11: 218–219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9: Gold commemoratives, Part 4.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9: Gold commemoratives, Part 5.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9: Gold commemoratives, Part 6.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9: Gold commemoratives, Part 7.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Hunt, Jim; Wells, Jim. Numismatics of the Lewis and Clark Exposition.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2004-03: 40–44.
- When one dollar is worth two. The Philatelic West (Superior, NE: L.T. Brodstone). 1905-08-31: unnumbered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Louisiana gold dollars. Spink & Son's Monthly Numismatic Circular (London: Spink & Son's). 1904-05: 7576–7577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