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夏
鄧中夏 | |
---|---|
個人資料 | |
字 | 仲澥 |
出生 | 1894年9月7日 大清湖南宜章 |
逝世 | 1933年9月21日 中華民國南京雨花台 | (39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其他政黨 | 中國國民黨(1924年-1927年) |
配偶 | 李惠馨(後改名李夏明) |
父母 | 鄧典謨 |
母校 | 宜章縣第一中學 衡陽中學 湖南高等師範學校 北京大學中文系 (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
宗教信仰 | 無 |
鄧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原名鄧康,字仲懈(一作仲澥),筆名仲澥、施義、重遠、心美、大壑、壽生、老陽、老葛、增昌、鄧忠、鄧安石、鄧蘭汀等,男,湖南宜章人,中國革命家,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鄧中夏是中共第二屆、第五屆中央委員,第三屆、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是工人運動領袖。[1][2]
生平
鄧早年就讀於郴州官立中學堂[3]:1471,後入衡陽中學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師從楊昌濟,並結識了毛澤東。1917年,鄧隨父入北京,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因受李大釗影響而傾向於共產主義。1919年,鄧參與發起五四運動,是火燒趙家樓事件的主要參與者之一。[4]
1920年3月,鄧中夏、高君宇在李大釗領導下發起並組織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為骨幹,發起組織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書記,鄧中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的黨員之一,從1920年4月起,鄧中夏長期在北京長辛店從事工人運動,主辦工人勞動補習學校,建立工會,為北方工人培養大批骨幹力量。1922年5月1日,鄧中夏作為長辛店工人代表,鄧中夏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罷工運動,是為中共開始發動工人運動之始。1922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中夏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進入中共主要領導行列。同年,鄧又在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書記。1923年鄧隨勞動組合書記部前往上海,同蔡和森等創建上海大學並任校務長,創辦中國青年雜誌,8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局成員。
1924年,國共合作,鄧中夏以個人名義同毛澤東等人一同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農部幹事。[4]192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後,鄧中夏擔任秘書長兼任宣傳部長,同年5月1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鄧中夏當選全總執委,任秘書長兼宣傳部長。大會閉幕不久,上海發生「五卅慘案」。鄧中夏、楊匏安到香港會同蘇兆征、楊殷、黃平等,領導發動省港大罷工。鄧擔任罷工委員會委員、黨團書記。
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分共」之後,鄧轉入秘密活動。7月20日,鄧參加了九江會議,會議決定發動南昌起義,並派遣鄧中夏和李立三赴廬山向中共實際最高領導人瞿秋白匯報。8月7日,鄧在八七會議上被選為赴上海擔任臨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其後,先後兼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和廣東省委書記,參加了廣州起義。1928年3月,鄧中夏赴蘇聯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1930年7月,鄧中夏從莫斯科回到上海,被派往湖北洪湖擔任紅二軍團政治委員。同年10月,鄧中夏執行「立三路線」,嚴命軍隊南渡長江以配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此時紅三軍團早已撤離長沙,使得紅二軍團的行動失去軍事意義,國民政府乘機調集軍隊進攻洪湖蘇區。12月,紅二軍團被迫返回洪湖蘇區。1931年初,鑑於鄧中夏的指揮屢遭失敗,已無法繼續掌握紅二軍團,加之王明新近奪取中央領導權,中共中央遂派出夏曦接替鄧中夏。鄧返回上海,任全國赤色互濟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
因1931年初中國濟難會各級組織遭執政當局破壞,中共中央委派鄧中夏於1932年底對進行重建。1933年5月15日,鄧中夏被捕,國統區的中國濟難會工作處境復趨困難[5]。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場被處決,鄧中夏死前高呼着「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口號,時年39歲。
主要貢獻
中共早期為數不多的理論家
鄧中夏是黨內較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的領導人之一。1923年到1924年間,鄧中夏先後在《中國青年》、《平民》周刊、《中國工人》發表了《革命主力的三個群眾》、《論工人運動》、《中國工人狀況及我們運動之方針》、《論勞動運動》、《我們的力量》等文章,比較集中地闡述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他在分析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特點之後,提出「只有無產階級有偉大集中的群眾,有革命到底的精神,只有它配做國民革命的領袖。」之後發表的文章《廣州暴動與中國共產黨的策略》,至今仍是研究廣州起義的文獻。
在1927年春出版的《一九二六年之廣州工潮》小冊子中,他指出:「我們可以明白指出,中國革命的政權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聯合的民主主義的專政。」他在領導省港大罷工時,成立具有無產階級政權性質的罷工委員會,主張工農商學聯合起來,發動工人下鄉參與農民運動等等,都一定程度上地踐行了這些理論。 [6]
鄧中夏與《工人之路》
1925年6月,隨着省港大罷工爆發,《工人之路》創刊,作為大罷工領導者之一的鄧中夏擔任主編。在鄧中夏的指導下,《工人之路》先後開闢了「短評」「特載」「省港罷工消息」「國內新聞」「世界新聞」「工人常識」等欄目。[7]
著作
文章
- 《少年同學會改組委員會調查表》
- 《省港罷工概觀》
- 《罷工與東征》
- 《一九二六年之廣州工潮》
- 《廖仲愷先生哀思錄》
- 《孤鸞曲》
- 《京華英烈》
- 《紅色詩歌集》
- 《鄧中夏詩選摘》
- 《工會論(上編)》
- 《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8]
文集
- 《鄧中夏文集》1982年人民出版社,收錄1920-1930年的大部分著述。
家庭
祖父母
- 祖父鄧錫錦(1842年-1902年),先祖系漢高密侯鄧禹後裔。官居廣州府經歷,執掌府中出納文書,因戰亂移籍並定居宜章,病逝後按清前例贈文林郎。為人樂善好施,廣交朋友,對鄧中夏的性格養成有一定的影響。
- 祖母鄺氏(1852年-1936年),宜章縣白石渡人,先祖系明代兵部尚書鄺埜。鄺氏通曉典籍,善教子孫,其德行在宜章遐邇聞名,六十壽辰時,湘中名流譚延闓、彭邦棟等皆贈詩詞讚頌。
父母
- 父親鄧典謨(1874年-1946年),曾任溫、台兩府佐治員、溫州府發審委員等職,返鄉後先後出湖南省議會議員、南京政府行政院書記官等。1936年鄧中夏就義後告老隱居。後出任宜章縣誌總纂,主修《宜章縣誌》,並著有《庸庵自述》、《論語彙通》、《俗語考》等作。
- 母親歐庚翠(1875年-1901年),宜章縣瑤崗仙人,1891年嫁鄧典謨,二人育有三子一女。26歲因瘟疫病逝。
配偶
- 原配楊賢懷(1892年-1982年),又名楊晴,湖南宜章人,宜章縣沙坪鄉樟橋村大戶楊紹勛之女。嫁與鄧中夏後,1922年由鄧中夏保送入讀長沙務本女校,後終身廝守鄧家未再嫁,亦未生育。新中國成立後由政府供養。1982年5月16日在鄧家灣逝世。
- 妻子李惠馨,湖南江華人。1926年嫁鄧中夏,二人共育有四個子女,鄧中夏犧牲後,李惠馨繼續革命事業,並在解放後多方尋找當年二人送養的兩個子女,未果。
兄弟姊妹
- 兄鄧隆泮(1892年-1919年),曾任宜章縣勸學所所長、近城高等小學教員等,因患咳血症在隨父進京時病逝于衡陽旅次。
- 妹鄧懷順(1897年-?),14歲適本縣段家為媳,卒年不詳。
- 弟鄧隆潛(1904年-1946年),繼母廖氏所生,過繼給叔叔鄧典訓為嗣。
- 弟鄧隆渭(1913年-1949年),繼母廖氏所生,1936年返湘後歷任宜章章水鄉公所鄉長、國民黨區分部監察委員、宜章縣誌局書記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太平里組織「自衛隊」抗日。1949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湘南支隊,同年十月病逝於宜章。
參考文獻
- ^ 邱沛篁, 吳信訓, 向純武等主編.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 ^ 禹舜主編; 朱益民, 姚洪波, 易延綬等副主編. 湖南大辞典.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5.
- ^ 《郴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 《郴州地区志》 1. 北京市: 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6年6月. ISBN 7800887596.
- ^ 4.0 4.1 邓中夏. 新華網. [201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0).
- ^ 劉歡. 静安区中国济难会全国总会临时委员会遗址的前世今生. 東方網. 2017-09-18 [2020-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邓中夏:用我的生命维护党章尊严. 通榆發佈.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 ^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黨建網. 湖南日報. 2020-11-05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 ^ 邓中夏-搜狗百科.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