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嘉莎·姬絲蒂
阿嘉莎·姬絲蒂女爵士 Dame Agatha Christie | |
---|---|
出生 | 1890年9月15日 英格蘭德雲郡托奇 |
逝世 | 1976年1月12日 英格蘭牛津郡沃靈福德 | (85歲)
墓地 | Church of St Mary, Cholsey, Oxfordshire, England |
職業 | 小說家、劇作家、詩人 |
體裁 | 謀殺懸疑小說、驚悚小說、偵探小說、愛情小說 |
文學運動 | 偵探小說黃金時代 |
配偶 | 阿奇博爾德·姬絲蒂 (結婚:1914,離婚:1928) 馬克斯·馬洛溫爵士 (結婚:1930–76,本人去世) |
子女 | Rosalind Hicks (1919–2004) |
受影響於 | 愛倫·坡、安妮·凱瑟琳·格林、阿瑟·柯南·道爾爵士、切斯特頓 |
簽名 | |
官方網站 | |
www |
阿嘉莎·瑪麗·克萊麗莎·姬絲蒂女爵士,DBE(Dame 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又譯阿嘉莎·姬絲蒂、艾嘉泰·姬絲蒂,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另外又稱馬洛溫爵士夫人(Lady Mallowan),原姓氏為米勒(Miller),是英國偵探小說作家。瑪麗·維斯馬科特(Mary Westmacott)則是她寫浪漫愛情小說所用的筆名。
據健力士世界紀錄統計,阿嘉莎·姬絲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聖經、威廉·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至今其著作曾經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量突破20億本。[1][2] 在法國,至2003年,她共賣出4,000萬本法文版的著作,為法國書籍銷量紀錄保持者,遠勝於第2位法國大文豪左拉的2,200萬本。她是公認的「偵探小說女王」(Queen of Crime),對英國偵探小說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和富爭議的啟發。她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讓她對文學創作充滿了興趣。而她的姐姐經常對她講述福爾摩斯探案的故事,使得她撰寫偵探小說的興趣大增。她曾經對她姐姐說,她也想寫偵探故事,可是姐姐卻認為偵探小說不好寫,並不支持她。正是因為這種相反的刺激,使得姬絲蒂創作偵探小說的欲望更加強烈,並最終促使她寫出了第1本偵探小說《史岱爾莊謀殺案》,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走上了偵探小說創作之路,一生共創作80本偵探小說,並改編、創作了許多偵探劇本。其偵探名劇《捕鼠器》(又名:投鼠忌器),自1952年11月25日在大使劇院開演,至今已上演超過20,000餘次,是倫敦戲劇公演的最長紀錄。阿嘉莎·姬絲蒂發行了超過80本小說和劇本。她所寫的偵探小說,主要使用密室推理法,而且通常要到結尾才知道誰是真兇。至於角色方面,大多數的作品都圍繞着兩大人物,分別是赫爾克里·波洛、珍·馬普爾小姐。她善於用嶄新的寫作手法來寫偵探小說,其中《羅傑疑案》一書更為讀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局。她對寫作一絲不苟和嚴格認真的態度,令讀者有能力從書中搜索和掌握到充分的資料,解開疑團。阿嘉莎·姬絲蒂的大部分小說都曾被搬上銀幕,部分佳作如《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等更是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英國BBC電視台曾經拍攝不少關於赫爾克里·波洛、珍·馬普爾的故事,曼徹斯特格拉納達電視台(Granada Television)後來亦以大衛·蘇歇飾演波洛,拍攝電視劇集。在2004年,日本NHK電視台甚至把波洛和馬普爾的故事改編為動畫劇,稱為《阿嘉莎·姬絲蒂的名偵探波洛與馬普爾》。
生平
家庭出身與童年(1890-1907)
阿嘉莎·姬絲蒂出生於1890年9月15日英格蘭德雲郡的托奇(Torquay)一個富有的中產階級家庭[3],受洗後取名為阿嘉莎·瑪麗·克萊麗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阿嘉莎·姬絲蒂的母親克拉拉·伯默則是出生於英國貝爾法斯特,是家中唯一的女兒,其有四個兄弟,其中一個在幼年的時候去世。外公Captain Boehmer在1863年4月一場馬術意外喪生,外婆瑪麗·安·韋斯特只好用微薄的收入扶養他們。由於經濟壓力,外婆將阿嘉莎·姬絲蒂母親克拉拉·伯默交由她的阿姨瑪格麗特·米勒 (本姓韋斯特) 扶養,阿姨在1863年嫁給富有的美國商人Nathaniel Frary Miller。[4]這對夫妻住在英國西修適士郡普林斯特。阿嘉莎·姬絲蒂母親克拉拉·伯默一直跟着阿姨生活,也因此遇見阿嘉莎·姬絲蒂父親弗雷德里克·阿爾瓦·米勒,他是美國銀行交易員也是姨丈納撒尼爾的兒子。[3]:2–4
阿嘉莎·姬絲蒂父親弗雷德里克是美國上流社會成員,從小就被送到瑞士讀書。在認識的人的眼中,他是一個風度翩翩,為人友好的人。很快的他就跟克拉拉·伯默墜入愛河,兩人並於1878年4月結婚。[3]:4–5 他們第一個小孩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 (1879–1950) 出生於英國德雲郡托基,當時還在租屋;接着第二個小孩路易斯·"蒙坦"·米勒 (1880–1929),在他爸爸正在出差的美國紐約出生。母親克拉拉·伯默在英國德雲郡托基購買別墅,命名為「Ashfield」。第二個女兒阿嘉莎·姬絲蒂也在此出生。[3]:6–7
她形容自己的童年「非常快樂」。[5]米勒一家主要住在德雲郡,但經常去伊林看望她的繼祖母/曾祖母瑪格麗特·米勒,去貝斯沃特看望外祖母瑪麗·伯默。[5]:26-31她和家人在法國比利牛斯山脈、巴黎、迪納爾和根西島度過了一年的海外生活。[3]:15,24-25因為她的兄弟姐妹年紀大得多,而且他們附近的孩子很少,姬絲蒂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她的寵物和想像中的同伴獨自玩耍。[5]:9-10,86-88她最終在托奇與其他女孩交上了朋友,並指出「我生命中的亮點之一」是她在吉爾伯特與薩利文的青年作品《衛隊的約曼》中與她們一起出場,她在劇中扮演了英雄費爾法克斯上校。[3] :23–27
據姬絲蒂說,克拉拉認為她八歲之前不應該學習閱讀;由於她的好奇心,她四歲就開始讀書了。[5]她的姐姐被送到了一所寄宿學校,但他們的母親堅持讓姬絲蒂在家接受教育。因此,她的父母和姐姐監督她學習閱讀、寫作和基礎算術,這是她特別喜歡的科目。他們還教她音樂,她學會了彈鋼琴和曼陀林。[3]:8, 20–21 之後又到法國唸過一段時間的社交禮儀學校。
姬絲蒂從小就是個貪婪的讀者。她最早的記憶是讀過莫爾斯沃斯夫人和E·內斯比特的兒童讀物。長大一點後,她開始讀愛德華·利爾和劉易斯·卡羅爾的超現實主義詩歌。[3]:18-19在青少年時期,她喜歡安東尼·霍普、沃爾特·斯科特、查爾斯·狄更斯和大仲馬的作品。[5]:111,136–37 1901年4月,10歲的她寫了她的第一首詩《牛滑倒》。[6]
到1901年,她父親的健康狀況已經惡化,因為他認為患上心臟病。[7]:331901年11月,弗雷德死於肺炎和慢性腎病。姬絲蒂後來說,她11歲時父親的去世標誌着她童年的結束。[3]:32–33
到那時,這個家庭的財務狀況已經惡化。瑪奇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年結婚,搬到了柴郡的錢德爾;蒙蒂在海外,在一個英國軍團服役。[7] :43,49姬絲蒂現在和母親獨自住在阿什菲爾德。1902年,她開始在托奇的蓋爾小姐女子學校就讀,但發現很難適應這種有紀律的氛圍。[5]:139 1905年,她的母親把她送到巴黎,在那裏她接受了一系列寄宿學校的教育,重點是聲樂訓練和鋼琴演奏。由於缺乏氣質和天賦,她放棄了作為鋼琴家或歌劇演唱家進行專業表演的目標。[7]:59–61
早期寫作和婚姻(1907-1926年)
完成學業後,姬絲蒂回到英國,發現母親生病了。他們決定在1907年至1908年的冬天在埃及的溫暖氣候中度過,當時埃及是英國富人的常規旅遊目的地。[5]:155-157他們在開羅的蓋濟拉宮酒店住了三個月。姬絲蒂參加了許多舞會和其他社交活動;她特別喜歡看業餘馬球比賽。雖然他們參觀了一些古埃及紀念碑,如吉薩大金字塔,但她並沒有表現出晚年對考古學和埃及學的濃厚興趣。[3]:40-41回到英國後,她繼續她的社交活動,寫作和表演業餘戲劇。她還與女性朋友共同上演了一部名為《不快樂的藍鬍子》的戲劇。[3]: 45–47
18歲時,姬絲蒂在床上康復時寫下了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美麗之家》。它由大約6000個單詞組成,內容是關於「瘋狂和夢想」,這是她着迷的主題。她的傳記作者珍妮特·摩根評論說,儘管「風格不恰當」,但這個故事「令人信服」。[3]:48-49(這個故事成為了她的故事《夢之屋》的早期版本。)其他故事接踵而至,其中大部分都說明了她對唯心主義和超自然現象的興趣。其中包括《翅膀的呼喚》和《孤獨的小上帝》。雜誌拒絕了她早期以化名(包括邁克·米勒、納撒尼爾·米勒和西德尼·韋斯特)提交的所有作品;一些投稿後來被修改並以她的真實姓名發表,通常還有新的標題。[3]:49–50
大約在同一時間,姬絲蒂開始創作她的第一部小說《沙漠上的雪》。她以筆名Monosylaba寫作,將這本書設在開羅,並借鑑了她最近在那裏的經歷。當她聯繫的六家出版商拒絕了這部作品時,她很失望。[3]:50-51克拉拉建議她的女兒向成功的小說家伊登·菲爾波茨尋求建議,伊登·菲爾波茨是她的家人朋友和鄰居,他回應了她的詢問,鼓勵她的寫作,並向她介紹了自己的文學經紀人休斯·馬西,休斯·馬西也拒絕了《沙漠上的雪》,但建議重新寫一部小說。[3]:51–52
與此同時,姬絲蒂的社交活動也擴大了,有鄉間別墅派對、騎馬、狩獵、跳舞和滑旱冰。[5]:165-66她與四個男人有過短暫的關係,並與另一個男人訂婚。[7]:64-67 1912年10月,在距離托基約12英里(19公里)的烏格布魯克,克利福德勳爵和夫人舉辦的一場舞會上,她被介紹給阿奇博爾德·「阿奇」·姬絲蒂。阿奇是印度文職機構(ICS)出庭律師的兒子,是一名皇家炮兵軍官,1913年4月被借調到皇家飛行隊。這對男女很快墜入愛河。第一次見面三個月後,阿奇向阿嘉莎求婚,阿嘉莎接受了。[3]:54–63。
隨着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阿奇被派往法國作戰。他們於1914年聖誕節前夕在布里斯托克利夫頓的伊曼紐爾教堂結婚,當時阿奇正在休回籍假,離他母親和繼父的家很近。[8]隨着軍銜的提高,他於1918年9月被調回英國,擔任空軍部上校。姬絲蒂作為英國紅十字會志願援助分隊的一員參與了戰爭。從1914年10月到1915年5月,然後從1916年6月到1918年9月,她在托基市政廳紅十字醫院工作了3,400個小時,首先是一名護士(無薪),然後是一名配藥員,從1917年開始,她有資格成為藥劑師助理,每年的收入為16英鎊(大約相當於2023年的1,130英鎊)。[3]:69她的戰事服務於1918年9月結束,阿奇被重新分配到倫敦,他們在聖約翰伍德租了一套公寓。[3]:73–74
這段經歷對她日後的寫作起了很大的影響:她所寫的謀殺案,受害人很大一部分是被毒殺的。
姬絲蒂長期以來一直是偵探小說的粉絲,喜歡威爾基·柯林斯的《白衣女人》和《月亮寶石》,以及阿瑟·柯南·道爾早期的福爾摩斯故事。1916年,她寫了她的第一部偵探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它以赫爾克里·波洛為主角,他是一名前比利時警察,留着「華麗的鬍子」,頭「完全像雞蛋一樣」,[9]:13在德國入侵比利時後,他在英國避難。姬絲蒂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生活在托基的比利時難民,以及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志願者護士幫助治療的比利時士兵。[3]:75-79[10]:17-18她的原稿被霍德&斯托頓和梅圖恩出版社拒絕。在保存了提交的文件幾個月後,博德利-黑德出版社的約翰·萊恩提出接受它,前提是姬絲蒂改變案件解決的披露方式。她這樣做了,並簽署了一份合同,將她的下五本書委託給博德利出版社,她後來覺得這是一種剝削。[3]:79,81-82該書於1920年出版[6]
姬絲蒂步入了婚姻生活,1919年8月在阿什菲爾德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羅莎琳德·瑪格麗特·克拉麗莎(後來的希克斯)。[3]:79[7] :340,349,422阿奇在戰爭結束時離開了空軍,開始在金融城工作,薪水相對較低。他們仍然雇了一個女傭。[3]:80-81她的第二部小說《暗藏殺機》(1922),以新偵探夫婦湯米和塔彭斯為主角,也由博德利出版社出版。它為她賺了50英鎊(大約相當於2023年的3,400英鎊)。第三部小說《高爾夫球場的疑雲》再次以波洛為主角,1923年《素描》雜誌編輯布魯斯·英格拉姆委託創作的短篇小說也是如此。[3]:83她現在毫不費力地賣出自己的作品。[9]:33
1922年,姬絲蒂夫婦參加了由歐內斯特·貝爾徹少校率領的大英帝國博覽會的全球推廣之旅。將女兒留給阿嘉莎的母親和妹妹照看,在10個月內,他們前往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和加拿大。[3]:86–103他們在南非學會了衝浪;然後,在懷基基,他們是最早站着衝浪的英國人之一,並將他們在那裏的時間延長了三個月進行練習。[11]英國衝浪博物館記得她曾說過衝浪:「哦,那是天堂!沒有什麼比以每小時200英里的速度在水中奔跑更棒的了。這是我所知道的最完美的身體樂趣之一。」
當他們回到英國時,阿奇在城裏恢復了工作,姬絲蒂繼續努力寫作。在倫敦住了一系列公寓後,他們在伯克郡的桑寧代爾買了一棟房子,並以姬絲蒂第一部偵探小說中的豪宅命名為斯泰爾斯。[3]:124–25 [7]:154–55
姬絲蒂的母親克拉麗莎·米勒於1926年4月去世。她們非常親近,喪母讓姬絲蒂陷入了深深的沮喪。[7]:168-72 1926年8月,媒體報道稱姬絲蒂前往比亞里茨附近的一個村莊,以恢復因「過度勞累」導致的「精神崩潰」。[12]
1926年:失蹤事件
1926年8月,阿奇向姬絲蒂提出離婚。他愛上了貝爾徹少校的朋友南希·尼爾。[7]:173-74 1926年12月3日,阿奇宣佈計劃在沒有妻子陪伴的情況下與朋友共度周末後,兩人發生了爭吵。當晚晚些時候,姬絲蒂從他們位於桑寧代爾的家中消失了。第二天早上,她的莫里斯-科雷愛車在薩里郡的紐蘭茲科納被發現,停在一個白堊採石場上方,裏面有過期的駕駛執照和衣服。[13]人們擔心她可能會淹死在附近的一個景點——寂靜池裏。
失蹤事件很快成為新聞。媒體試圖滿足讀者「對轟動、災難和醜聞的渴望」。[7]:224內政大臣威廉·喬恩森-希克斯爵士向警方施壓,一家報紙懸賞100英鎊(相當於2023年的7,500英鎊)尋人。1000多名警察、15000名志願者和幾架飛機搜查了農村地區。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給了靈媒一隻姬絲蒂的手套來找她。姬絲蒂的失蹤成為國際頭條新聞,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儘管進行了廣泛的搜尋,她還是在接下來的10天內沒有被找到。[14]12月4日,也就是她失蹤後的第二天,人們知道她曾經在倫敦喝茶,並參觀了哈羅德百貨公司,在那裏她驚嘆於該公司聖誕節展示的壯觀景象。1926年12月14日,她住在約克郡哈羅蓋特的天鵝水療酒店,位於桑寧代爾家以北184英里(296公里)處,註冊為「Capetown[原文如此]S.A(南非)」的「特蕾薩·尼爾夫人」(她丈夫情人的姓氏)。第二天,姬絲蒂前往她姐姐在錢德爾阿伯內霍爾的住所,在那裏她被「關在有警衛的大廳里,大門被鎖上,電話被切斷,來訪者被拒之門外」。[15]
姬絲蒂解釋,她的失蹤,是受丈夫向她承認有婚外情和母親死訊的打擊下,精神崩潰而引發健忘症所致的。她本人的自傳沒有提到失蹤事件。[5]兩位醫生診斷她為「無可置疑的真正失憶」,但對於她失蹤的原因,人們的意見仍然存在分歧。包括她的傳記作者摩根在內的一些人認為,她是在神遊狀態下失蹤的。[3]:154–59[14]作者賈里德·凱德(Jared Cade)得出結論,姬絲蒂策劃這場活動是為了讓丈夫難堪,但沒有預料到由此產生的公共鬧劇。[16]:121姬絲蒂的傳記作者勞拉·湯普森提供了另一種觀點,認為姬絲蒂是在精神崩潰期間失蹤的,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7]:220-21當時公眾的反應基本上是負面的,都認為是一場宣傳噱頭甚至是她試圖陷害她丈夫謀殺。[17]一齣在1979年上演,由雲尼莎·韋姬芙(Vanessa Redgrave)飾演姬絲蒂,名為《阿嘉莎》的電影,則把失蹤事件重新改編成虛構故事。
第二次婚姻和後期生活(1927-1976年)
1927年1月,姬絲蒂臉色「非常蒼白」,帶着女兒和秘書乘船前往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完成康復」,三個月後回國。姬絲蒂請求離婚,並於1928年4月獲得針對丈夫的暫准判令,該判令於1928年10月成為絕對判令。一周後,阿奇與南希·尼爾結婚。姬絲蒂保留了他們女兒羅莎琳德的監護權,並保留了姬絲蒂的姓氏用於寫作。[10]:21姬絲蒂在自傳中反思這段時期時寫道:「所以,生病後,悲傷、絕望和心碎隨之而來。沒有必要糾纏於此。」[5]:340
1928年,姬絲蒂離開英國,乘坐(辛普倫)東方快車前往伊斯坦布爾,然後前往巴格達。[3]:169-70在伊拉克,她與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和他的妻子成為了朋友,後者邀請她於1930年2月返回他們的挖掘現場。[5]:376-77在第二次旅行中,她遇到了比她小13歲的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溫。[7]:284在1977年的一次採訪中,馬洛溫講述了他與姬絲蒂的第一次會面,當時他帶姬絲蒂和一群遊客參觀了他在伊拉克的探險現場。[18]姬絲蒂和馬洛溫於1930年9月在愛丁堡結婚。[7]:295–96他們的婚姻一直持續到1976年姬絲蒂去世。[7]:413–14她陪同馬洛溫進行考古探險,她與馬洛溫的旅行為她的幾部以中東為背景的小說提供了背景。[18]其他小說(如《懸崖山莊奇案》)的背景設定在托基及其周邊地區,她就是在那裏長大的。[9]:95姬絲蒂在寫1934年的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時借鑑了她國際火車旅行的經驗。[3]:201伊斯坦布爾的佩拉宮酒店位於鐵路的東端,聲稱該書是在那裏寫的,並保留了姬絲蒂的房間作為對作者的紀念。[19]
姬絲蒂和馬洛溫最初住在切爾西的克雷斯韋爾住所,後來住在肯辛頓霍蘭德公園的謝菲爾德露台。這兩處房產現在都由藍色牌匾標記。1934年,他們在沃靈福德附近的一個小村莊溫特布魯克買下了溫特布魯克之家。這是他們餘生的主要住所,也是姬絲蒂大部分寫作的地方。[7]:365 這所房子還掛着一塊藍色牌匾。姬絲蒂儘管在沃靈福德出名,但過着平靜的生活;1951年至1976年,她擔任當地業餘戲劇協會主席。[20]
1938年,這對夫婦買下了德雲郡的綠徑屋作為避暑別墅;[7]:310 2000年,它被捐贈給了國家信託基金會。姬絲蒂經常住在柴郡的阿布尼大廳,該大廳由她的姐夫詹姆斯·瓦茨所有,並在那裏創作了至少兩個故事:同名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說《聖誕布丁的冒險》和小說《葬禮變奏曲》。[5]:126[7]:43姬絲蒂的一本簡編指出,「阿布尼成為阿嘉莎鄉村別墅生活的最大靈感來源,所有的僕人和宏偉都融入了她的情節中。她故事中對虛構的煙囪、石門和其他房屋的描述大多是各種形式的阿布尼大廳。」[2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姬絲蒂搬到了倫敦,住在漢普斯特德伊索孔的一套公寓裏,同時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CH)的藥房工作,在那裏她更新了對毒藥的了解。她後來的小說《白馬酒館》是根據UCH首席藥劑師哈羅德·戴維斯的建議寫成的。1977年,英國醫務人員解決了一起鉈中毒案件,他們閱讀了姬絲蒂的書,並認出了她描述的症狀。[22]
英國情報機構軍情五處對姬絲蒂進行了調查,因為一個名叫布萊切利少校的角色出現在她1941年的驚悚片《密碼》中,這是關於在戰時的英國追捕兩名致命的第五縱隊作家的故事。[23]軍情五處擔心姬絲蒂在英國絕密密碼破譯中心布萊切利園有一名間諜。當姬絲蒂告訴她的朋友、密碼破譯員迪莉·諾克斯時,該機構的擔憂得到了緩解,「我在從牛津坐火車去倫敦的路上被困在那裏,並通過給我最不可愛的角色之一起名來報復。」[23]
姬絲蒂於195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10]:23為了紀念她的許多文學作品,姬絲蒂在1956年的新年榮譽中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勛位獲得者(CBE)。1958年至1976年去世,她擔任偵探作家俱樂部的聯合主席。[9]:93 1961年,她被埃克塞特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0]:23在1971年的新年榮譽中,姬絲蒂被提升為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DBE),[24]三年前,她的丈夫因考古工作被封為爵士。在丈夫被封為騎士後,姬絲蒂也可以被尊稱為馬洛溫夫人。[9]:343
從1971年到1974年,姬絲蒂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但她繼續寫作。她的最後一部小說是1973年的《命運的海報》[3]:368-72[7]:477。文本分析表明,姬絲蒂可能在大約這個時候開始患上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痴呆症。[25]
個人品質
1946年,姬絲蒂這樣評價自己:「我最不喜歡的是人群、嘈雜的噪音、留聲機和電影院。我不喜歡酒精的味道,也不喜歡吸煙。我確實喜歡陽光、大海、鮮花、旅行、奇怪的食物、運動、音樂會、劇院、鋼琴和刺繡。」[26]
姬絲蒂是一位終身「默默虔誠」的英格蘭教會成員[3]:183,定期參加教堂活動,並將母親的《師主篇》放在床邊。[7]:30,290離婚後,她停止了聖餐儀式。[7]:263
阿嘉莎·姬絲蒂兒童信託基金會成立於1969年,姬絲蒂去世後不久,一個慈善紀念基金成立,以「幫助她支持的兩個事業:老年人和幼兒」。[27]
姬絲蒂在《泰晤士報》上的訃告指出,「她從來都不太喜歡電影,也不太喜歡無線電和電視。」此外,
阿嘉莎夫人的私人興趣是園藝——她獲得了當地園藝獎——以及為她的各種房子購買家具。她是個害羞的人:她不喜歡公開露面,但她很友好,很聰明。由於出身和教養,她屬於英國中上層階級。她為像她這樣的人寫文章。這是她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8]
死亡和遺產
死亡和葬禮
1976年1月12日,阿嘉莎·姬絲蒂在牛津郡沃靈福德(Wallingford)附近的冬溪屋(Winterbrook House)安詳去世,享年85歲。[29]她去世後,西區的兩家劇院——《捕鼠器》在聖馬丁劇院上演,《寓所謎案》在薩沃伊劇院重新上演——為了紀念她而調暗了外面的燈光。[9]:373她被安葬在附近的喬爾西聖瑪麗教堂墓地,這是她10年前與丈夫共同選定的墓地。大約20名報紙和電視記者參加了這場簡單的葬禮,其中一些人甚至從南美遠道而來。姬絲蒂的墳墓上裝飾着三十個花圈,其中一個來自她長期演出的戲劇《捕鼠器》的演員,另一個是由Ulverscroft大型印刷書籍出版商「代表眾多感激的讀者」送來的。[30]
馬洛溫於1977年再婚,1978年去世,葬在姬絲蒂旁邊。[31]
阿嘉莎·姬絲蒂唯一的孩子羅莎琳德·希克斯,已在2004年10月28日安詳去世,同樣享年85歲。而姬絲蒂的外孫,馬修·普里查德(Matthew Prichard)至今仍活着(1943年生)。
遺產和作品後續所有權
姬絲蒂對成為「僱傭的工資奴隸」感到不滿,[7]:428,並出於稅收原因於1955年成立了一家私人公司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Agatha Christie Limited),以持有她的作品權利。大約在1959年,她將278英畝的家綠徑屋轉讓給了女兒羅莎琳德·希克斯。1968年,當姬絲蒂快80歲時,她將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51%的股份(及其擁有的作品)出售給了布克圖書公司(更為人所知的是布克作家部),到1977年,布克圖書公司的股份已增加到64%。[3]:355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仍然擁有姬絲蒂80多部小說和短篇小說、19部戲劇和近40部電視電影的全球版權。[32]
在20世紀50年代末,據說姬絲蒂每年的收入約為10萬英鎊(大約相當於2023年的300萬英鎊)。姬絲蒂一生中賣出了大約3億本書。1976年她去世時,「她是歷史上最暢銷的小說家。」[33]據估計,她半個多世紀的寫作總收入為2000萬美元(2023年約為1.071億美元)。由於她的稅務規劃,她的遺囑只剩下106,683英鎊(大約相當於2023年的97萬英鎊),其中大部分留給了她的丈夫和女兒,還有一些較小的遺贈。她在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剩餘的36%股份由希克斯繼承,希克斯熱情地保存了她母親的作品、形象和遺產,直到28年後她去世。[34]家族在公司的股份使他們能夠任命50%的董事會成員和董事長,並保留對她的作品的重新加工、更新版本和再版的否決權。[34]
2004年,《每日電訊報》上希克斯的訃告指出,她「決心忠於母親的願景,保護自己創作的完整性」,並反對「商品化」活動。[34]2004年10月28日她去世後,綠徑屋傳給了她的兒子馬修·普里查德。2005年繼父去世後,普里查德將綠徑屋及其內容捐贈給了國家信託基金。[34][35]
姬絲蒂家族和家族信託,包括曾孫詹姆斯·普里查德,繼續擁有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36%的股份,[36]並與該公司保持聯繫。2020年,詹姆斯·普里查德擔任該公司董事長。馬修·普里查德還擁有他祖母后來的一些文學作品的版權,包括《捕鼠器》。[7]:427姬絲蒂的作品繼續在一系列改編中發展。
1998年,布克以1000萬英鎊(約相當於2023年的2220萬英鎊)的價格將其在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的股份(當時的收入為210萬英鎊,約等於2023年的470萬英鎊)出售給了Chorion,Chorion的作家作品集包括伊妮德·布萊頓和丹尼斯·惠特利的文學遺產。2012年2月,在管理層收購後,Chorion開始出售其文學資產。[36]這包括將Chorion持有的阿嘉莎·姬絲蒂有限公司64%的股份出售給英國橡果傳媒。2014年,RLJ Entertainment股份有限公司(RLJE)收購了英國橡果傳媒,將其更名為橡果媒體企業,並將其註冊為RLJE英國開發部門。[37]
2014年2月下旬,媒體報道稱,英國廣播公司已獲得姬絲蒂作品在英國的獨家電視轉播權(之前與英國獨立電視台有關聯),並與橡果合作,計劃在2015年姬絲蒂誕辰125周年之際播出新作品。作為該交易的一部分,BBC廣播在2015年播出了連續劇《犯罪團伙》和《無人生還》。[38]隨後的作品包括《控方證人》,但由於圍繞其中一名演員的爭議,2017年聖誕節電視轉播《無妄之災》的計劃被推遲。三部改編於2018年4月播出。由約翰·馬克維奇和魯伯特·葛林主演的《A.B.C.謀殺案》的三部改編自2018年6月開始拍攝,並於2018年12月首次播出。[39]《白馬酒館》的兩部改編於2020年2月在BBC1播出。《死亡終局》將是BBC的下一部改編作品。[40]
自2020年以來,哈珀柯林斯重新發行的姬絲蒂的《馬普爾小姐》和《赫爾克里·波洛》系列小說中刪除了「包含描述、侮辱或提及種族的段落」。[41]
風格和評價
當阿嘉莎·姬絲蒂的事業正值高峰期,卻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姬絲蒂有感自己可能會活不長,特意寫了兩本小說,並存到銀行的保險箱,結果按照她的遺囑,在1976年她逝世後才出版這兩本小說。而這兩本小說分別就是波洛與馬普爾小姐的最後一案。在《幕》中,阿嘉莎結束大偵探波洛的一生,並且在日記中解釋道,自己總是無法忍受他。《幕》出版後,美國《紐約時報》還在1975年8月6日破天荒在頭版刊登波洛的訃告,這是該報第一次刊登虛構人物的逝世消息。而阿嘉莎對馬普爾小姐則寵愛有加,因為這個角色幾乎是參照她祖母寫成的。所以在《沉睡謀殺案》中,她讓馬普爾小姐結束最後一案後,便回到故鄉安享晚年。
姬絲蒂經常被稱為「犯罪女王」(現已被姬絲蒂財產註冊為商標)或「神秘女王」,被認為是懸疑、陰謀和人物塑造的大師。[42]1955年,她成為美國神秘作家大師獎的第一位獲得者。她被評為「本世紀最佳作家」,赫爾克里·波洛系列書籍在2000年布徹世界神秘大會上被評為」本世紀最佳系列「。2013年,她在一項針對犯罪作家協會600名專業小說家的調查中被評為「最佳犯罪作家」。然而,作家雷蒙德·錢德勒和作家朱利安·西蒙斯都批評了她作品的人為性。文學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將她的散文描述為平庸,將她的性格描述為膚淺。[43]
與姬絲蒂合作……與其說我們是在與文學人物打交道,不如說是在與芭比娃娃或披頭四樂隊等廣泛的文化現象打交道。 ——瓊·艾克希拉在《紐約客》上的評論
2011年,姬絲蒂被數字犯罪電視頻道Alibi評為英國有史以來經濟上第二成功的犯罪作家,僅次於詹姆斯·邦德的作家伊恩·弗萊明,總收入約為1億英鎊。2012年,藝術家彼得·布萊克(Peter Blake)選擇姬絲蒂(Christie)出現在他最著名作品的新版《比伯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專輯封面中,「以慶祝他最欽佩的英國文化人物」。2012年,姬絲蒂的劇作《捕鼠器》迎來60周年紀念,斯蒂芬·莫斯在《衛報》上寫道:「這部劇和它的作者都是明星」。[44]
2015年,在她誕辰125周年之際,25位當代懸疑作家和一位出版商對姬絲蒂的作品發表了看法。許多作者在其他懸疑作家之前,先閱讀了姬絲蒂的英文或母語小說,影響了他們自己的寫作,幾乎所有人仍然認為她是「犯罪女王」,是懸疑作家使用的大逆轉的創造者。幾乎所有人在姬絲蒂的懸疑作品中都有一個或多個最受歡迎的作品,並發現她的書在她的第一部小說出版近100年後仍然很好讀。25位作者中只有一位同意威爾遜的觀點。[45]
書籍銷售
在她全盛時期,姬絲蒂很少跌出暢銷書排行榜。她是第一位在1948年同一天由企鵝出版社出版10本書的犯罪作家。截至2018年,健力士世界紀錄將姬絲蒂列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家。[46]截至2020年,她的小說以44種語言售出了20多億冊。[46]一半的銷售額是英文版,一半是其他語言的翻譯版。根據翻譯索引的數據,截至2020年,她是被翻譯最多的個人作者。[47]
姬絲蒂是英國圖書館借閱量最大的作家之一。[48]她也是英國最暢銷的口語書作家。2002年,共售出117,696本姬絲蒂系列有聲讀物,相比之下,J·K·羅琳的有聲讀物銷量為97,755本,羅爾德·達爾的有聲書籍銷量為78,770本,J·R·R·托爾金的有聲圖書銷量為75,841本。2015年,姬絲蒂財產聲稱《無人生還》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犯罪小說」,銷量約為1億冊,也使其成為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書籍之一。[49]2020年,她的英文書籍銷量超過200萬冊。
作品列表
小說
下列年份是小說首次出版的時間。阿嘉莎的短篇小説在英國和美國經常會被重新收錄結集,故有時會出現重覆。
1920年代
- 1920 《史岱爾莊謀殺案》/《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波洛/波洛登場)
- 1922 《暗藏殺機》/《年輕冒險家》/ 《隱身魔鬼》(The Secret Adversary)(湯米與杜本絲/塔彭絲登場)
- 1923 《高爾夫球場命案》/《高爾夫球場疑雲》(Murder on the Links)
- 1924 《褐衣男子》(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 1924 《首相綁架案》/《波洛探案》/ 《波洛出擊》(Poirot Investigates)(短篇集)
- 1925 《名苑獵兇》/《煙囪大廈之謎》/ 《煙囪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mneys)
- 1926 《羅傑謀殺案》/《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羅傑疑案》/ 《羅傑·艾克洛命案》
- 1927 《四大魔頭》/《四巨頭》/ 《四大天王》(The Big Four)
- 1928 《藍色列車之謎》/《藍色特快上的秘密》
- 1929 《七面鐘之謎》/《七面鐘》《七鐘面》(The Seven Dials Mystery)
- 1929 《鴛鴦神探》/《犯罪團伙》(Partners in Crime)(短篇集)
1930年代
- 1930 《神秘的奎恩先生》/ 《謎樣的鬼豔先生》(The Mysterious Mr. Quin)(哈利·奎恩先生登場,短篇集)
- 1930 《牧師公館謀殺案》/《寓所謎案》(瑪普爾/馬普爾小姐登場)
- 1931 《斯塔佛疑案》/《斯塔福特疑案》/《神秘的西塔福特》/ 《西塔佛秘案》
- 1932 《古屋疑雲》/《懸崖山莊奇案》/《海濱古宅疑雲》/ 《危機四伏》(Peril at End House)
- 1932 《星期二俱樂部謀殺案》/《死亡草》/ 《13個難題》(短篇集)
- 1933 《埃奇威爾勳爵之死》/《人性記錄》/《十三人的晚宴》/《不祥的宴會》
- 1933 《死亡之犬》(The Hound of Death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未在美國出版)
- 1934 《東方快車謀殺案》
- 1934 《李斯特岱疑案》/《金色的機遇》/《李斯特岱奇案》(The Listerdale Mystery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未在美國出版)
- 1934 《為甚麽不問埃文斯?》/《懸崖上的謀殺》/《為什麽不找伊文斯?》(Why Didn't They Ask Evans?/The Boomerang Clue )
- 1934 《派恩探案》/《驚險的浪漫》/《帕克潘調查簿》(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Mr. Parker Pyne Detective)(短篇集)
- 1934 《三幕悲劇》
- 1935 《雲中奇案》/《謀殺在雲端》(Death in the Air/Death in the Clouds)
- 1936 《ABC謀殺案》
- 1936 《美索布達米亞謀殺案》/《古墓之謎》/《美索不達米亞驚魂》
- 1936 《底牌》/《牌中牌》(Cards on the Table)
- 1937 《啞證人》/《沉默的證人》/《死無對證》(Dumb Witness/ Poirot Loses a Client)
- 1937 《尼羅河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
- 1937 《幽巷謀殺案》/《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短篇集)
- 1938 《死亡約會》(Appointment with Death)
- 1938 《波洛聖誕探案記》/《波洛的聖誕假期》/《聖誕奇案》
- 1939 《殺人不難》
- 1939 《無人生還》/《十個小黑人》/《童謠謀殺案》/《孤島奇案》/《十個印第安小孩》/《一個都不留》
- 1939 《The Regatta Mystery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與其他重復;未在英國出版)
1940年代
- 1940 《絲柏的哀歌》/《H莊園的一次午餐》
- 1940 《牙醫謀殺案》/《一,二,縫好鞋釦》(One, Two, Buckle My Shoe/The Patriotic Murders)
- 1941 《艷陽下的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Evil Under the Sun)
- 1941 《諜海》/《桑蘇西來客》/《密碼》
- 1942 《書房女屍》/《藏書室女屍之謎》/《藏書室的陌生人》(The Body in the Library)
- 1942 《魔手》/《平靜小鎮上的罪惡》/《幕後黑手》(The Moving Finger)
- 1942 《五隻小豬》/《啤酒謀殺案》/《五隻小豬之歌》(Five Little Pigs/Murder in Retrospect)
- 1944 《零時》/《走向決定性的時刻》/《本末倒置》
- 1944 《死亡終局》/《死亡終有時》(Death Comes As the End)
- 1945 《萬靈節之死》/《死的懷念》/《閃光的氰化物》/《魂縈舊恨》
- 1946 《空幻之屋》/《池邊的幻影》/《空谷幽魂》(The Hollow)
- 1947 《大偵探十二奇案》/《大力神的豐功偉績》/《赫爾克里的豐功偉績》/《赫爾克里的十二道任務》(The Labours of Hercules)(短篇集)
- 1948 《漲潮時節》/《遺產風波》/《順水推舟》/《致命遺產》(Taken at the Flood/There Is a Tide)
- 1948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與其他重復)
- 1949 《畸形屋》/《怪屋》/《畸屋》
1950年代
- 1950 《謀殺啓事》
- 1950 《三隻瞎老鼠》/《捕鼠器》(短篇集;未在英國出版)
- 1951 《他們來到巴格達》/《巴格達風雲》(They Came to Baghdad)
- 1951 《The Under Dog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與其他重復)
- 1952 《清潔婦命案》/《清潔女工之死》/《麥金堤太太之死》
- 1952 《鏡子魔術》/《莊園迷案》/《殺手魔術》/《借鏡殺人》(They Do It with Mirrors/Murder with Mirrors)
- 1953 《葬禮之後》/《葬禮變奏曲》
- 1953 《黑麥奇案》/《黑麥滿口袋》
- 1954 《目的地不明》/《未知的旅途》/《地獄之旅》(Destination Unknown/So Many Steps to Death)
- 1955 《國際學舍謀殺案》/《外國學生宿舍謀殺案》(Hickory Dickory Dock/Hickory Dickory Death)
- 1956 《假戲成真》/《古宅迷蹤》/《弄假成真》/《死人的殿堂》
- 1957 《命案目睹記》/《殺人一瞬間》(4.50 from Paddington/What Mrs. McGillycuddy Saw)
- 1958 《無妄之災》/《奉命謀殺》/《無辜者的試煉》
- 1959 《鴿群中的貓》/《校園疑雲》/《鴿群裹的貓》(Cat Among the Pigeons)
1960年代
- 1960 《雪地女屍命案》/《雪地上的女屍》/《哪個聖誕布丁》(The Adventure of the Christmas Pudding)(短篇集;未在美國出版)
- 1961 《白馬酒店》/《白馬酒館》
- 1961 《Double Sin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與其他重復;未在英國出版)
- 1962 《破鏡謀殺案》/《遲來的報復》
- 1963 《怪鐘疑案》/《鐘》/《怪鐘》
- 1964 《加勒比海疑案》/《加勒比海之謎》/《加勒比海疑雲》(A Caribbean Mystery)
- 1965 《柏翠門旅館》/《伯特倫旅館之謎》(At Bertram's Hotel)
- 1966 《第三位女郎》/《公寓女郎》/《第三個女郎》/《第三個單身女郎》
- 1967 《此夜綿綿》/《長夜》/《無盡的夜》(Endless Night)
- 1968 《顫刺的預兆》/《拇指一豎》/《煦陽嶺的疑雲》/《魔指》
- 1969 《萬聖節前夜謀殺案》/《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萬聖節派對》(Hallowe'en Party)
1970年代
- 1970 《天涯過客》/《法蘭克福機場怪客》(Passenger to Frankfurt)
- 1971 《復仇女神》/《復仇的女神》(Nemesis)
- 1971 《The Golden Ball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與其他重復;未在英國出版)
- 1972 《舊罪陰影》/《舊罪的陰影》/《懸崖迷案》/《問大象去吧》/《大象的證詞》(Elephants Can Remember)
- 1973 《命運之門》/《死亡暗道》(Postern of Fate)(湯米與杜本絲/塔彭絲最後一案)
- 1974 《波洛早年案件》/《蒙面女人》/《波洛的初期探案》(Poirot's Early Cases)(短篇集)
- 1975 《幕》/《落幕》/《帷幕》/《謝幕》(大偵探波洛最後一案,40年前寫成)
- 1976 《沉睡謀殺案》/《沉睡的謀殺案》/《死灰復燃》/《神秘的別墅》/《死亡不長眠》(Sleeping Murder)(馬普爾小姐最後一案,40年前寫成)
- 1979 《馬普爾小姐晚年案件》/《馬普爾小姐探案》/《馬普爾小姐的完結篇》(Miss Marple's Final Cases and Two Other Stories)(短篇集;未在美國出版)
1990年代
- 1991 《情牽波倫沙》《Problem at Pollensa Bay》(短篇集;未在美國出版)
- 1997 《丑角的茶具》《The Harlequin Tea Set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未在英國出版)
- 1997 《殘光夜影》《While the Lights Last and Other Stories》(短篇集;未在美國出版)
其他作品
- 以筆名瑪麗·維斯馬科特所著浪漫愛情小説:
- 1930 《巨人的麵包》/《撒旦的情歌》(Giant's Bread)
- 1934 《半成畫像》/《未完成的肖像》(Unfinished Portrait)
- 1944 《消失於春天》/《幸福假面》(Absent in the Spring)
- 1948 《玫瑰與紫杉》(The Rose and the Yew Tree)
- 1952 《女兒情深》/《母親的女兒》(A Daughter's a Daughter)
- 1956 《負擔》/《愛的重量》(The Burden)
- 以筆名阿嘉莎·克莉絲蒂寫的其他作品:
- 1924 《夢之路》(The Road of Dreams)(詩歌)
- 1973 《詩》(Poems)
- 1977 《自傳》(An Autobiography)
- 以筆名阿嘉莎·克莉絲蒂·馬洛溫所著作品
- 1946 《情牽敍利亞》(Come, Tell Me How You Live)(遊記)
- 1965 《星光閃耀伯利恆》(Star Over Bethlehem)(詩歌和兒童故事)
- 合作作品:
- 1931 《The Floating Admiral》,與G. K. Chesterton、Dorothy L. Sayers和其他偵探俱樂部成員合著。
- 戲劇:
- 1928 Alibi
- 1930 Black Coffee
- 1936 Love from a Stranger
- 1937或1939 A Daughter's a Daughter (從未上演)
- 1940 Peril at End House
- 1943 Ten Little Indians
- 1945 Appointment With Death
- 1946 Murder on the Nile/Hiddon Horizon
- 1949 Murder at the Vicarage
- 1951 The Hollow
- 1952 The Mousetrap
- 1953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 1954 The Spider's Web
- 1956 Towards Zero
- 1958 Verdict
- 1958 The Unexpected Guest
- 1960 Go Back for Murder
- 1962 Rule of Three
- 1972 Fiddler's Three (原本計劃出小說,取名《Fiddler's Five》。但最後寫成了戲劇,這也是她最後一部劇作。)
- 1973 Aknaton (早寫於1937年)
- 1977 Murder is Announced
- 1981 Cards on the Table
- 1993 Murder is Easy
- 2005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廣播劇:
- 1937 The Yellow Iris
- 1947 Three Blind Mice (改寫自The Mousetrap)
- 1948 Butter In a Lordly Dish
- 1960 Personal Call
改編電影
阿嘉莎·姬絲蒂的名字可說和電影分不開,因為她筆下的角色,好像波洛、馬普爾小姐、湯米與陶品絲、哈利·奎恩等等,統統都被搬上大銀幕。
- 1928 Die Abenteuer G.m.b.H. (The Secret Adversary)
- 1928 The Passing of Mr. Quinn
- 1931 Alibi
- 1931 Black Coffee
- 1934 Lord Edgware Dies
- 1937 Love From A Stranger
- 1945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1947 Love From A Stranger
- 1957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 1960 The Spider's Web
- 1962 Murder, She Said (藍本自 4.50 From Paddington)
- 1963 Murder at the Gallop (藍本自 After The Funeral)
- 1964 Murder Most Foul (藍本自 Mrs. McGinty's Dead)
- 1964 Murder Ahoy! (改編自電影劇本)
- 1966 Ten Little Indians
- 1966 The Alphabet Murders (藍本自 The ABC Murders)
- 1972 Endless Night
- 1974 東方快車謀殺案 1974
- 1975 Ten Little Indians(《無人生還》/《十個小黑人》/《童謠謀殺案》/《孤島奇案》/《十個印第安小孩》/《一個都不留》)
- 1978 Death on the Nile
- 1980 The Mirror Crack'd
- 1982 Evil Under the Sun
- 1984 Ordeal by Innocence
- 1988 Appointment with Death
- 1989 Ten Little Indians(《無人生還》/《十個小黑人》/《童謠謀殺案》/《孤島奇案》/《十個印第安小孩》/《一個都不留》)
- 2017 東方快車謀殺案
- 2022 尼羅河謀殺案
- 2023 威尼斯謀殺案
改編電視劇
- 1938 Love from a Stranger
- 1947 Love from a Stranger
- 1949 Ten Little Indians
- 1959 ATen Little Indians
- 1970 Murder at the Vicarage
- 1980 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 1982 The Spider's Web
- 1982 The Seven Dials Mystery
- 1982 The Agatha Christie Hour
- 1982 Murder is Easy
- 1982 The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 1983 Partners in Crime
- 1983 A Caribbean Mystery
- 1983 Sparkling Cyanide
- 1984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 1985 Murder With Mirrors
- 1985 The Moving Finger
- 1985 A Murder Is Announced
- 1985 A Pocket Full of Rye
- 1985 Thirten At Dinner
- 1986 Dead Man's Folly
- 1986 Murder in Three Acts
- 1986 Murder at the Vicarage
- 1987 Sleeping Murder
- 1987 At Bertram's Hotel
- 1987 Nemesis
- 1987 4.50 From Paddington
- 1989 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 1989 Agatha Christie's Poirot
- 1989 A Caribbean Mystery
- 1990 Peril at End House
- 1990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 1991 They Do It With Mirrors
- 1992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 1994 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 1995 Murder on the Links
- 1995 Hickory Dickory Dock
- 1996 Dumb Witness
- 1997 The Pale Horse
- 2000 The Murder of Rodger Ackroyd
- 2000 Lord Edgware Dies
- 2001 Evil Under The Sun
- 2001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2001 Murder in Mesopotamia
- 2003 Sparkling Cyanide
- 2004 Five Little Pigs
- 2004 Death On The Nile
- 2004 Sad Cypress
- 2004 The Hollow
- 2004 Marple
- 2004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 2004 Murder at the Vicarage
- 2004 Appointment with Death
- 2005 A Murder is Announced
- 2005 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 2005 Cards on the Table
- 2005 Sleeping Murder
- 2005 Taken at the Flood
- 2006 After the Funeral
- 2006 The Moving Finger
- 2006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 2006 The Sittaford Mystery
- 2007 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法語)
- 2015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2019 A Murder Is Announced
- 2022 民國大偵探(英文:Checkmate,漢語普通話)
改編動畫
- 2004~2005 Agatha Christie's Great Detectives Poirot and Marple(日文名:アガサ・クリスティーの名探偵ポワロとマープル,日語)
改編電腦遊戲
- 2005 《無人生還》/《童謠謀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2006 《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2007 《尼羅河謀殺案》/《尼羅河慘案》Death on the Nile
- 2016 《ABC謀殺案》 Agatha Christie - The ABC Murders
影響
藥理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姬絲蒂從護理工作中休息了一段時間,為藥劑師大廳考試進行訓練。[50]:xi後來發現醫院藥房的配藥很單調,因此不像護理那麼令人愉快,但她的新知識為她提供了潛在毒性藥物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她在托基醫院更新了自己的技能。[5]:235, 470
正如米高·C·傑拉爾德所說,她「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醫院配藥員的活動不僅支持了戰爭的努力,還使她對藥物作為治療劑和毒藥有了認識……這些醫院經歷也可能是醫生、護士和藥劑師在她的故事中發揮突出作用的原因。」[50]:viii姬絲蒂的角色陣容中有許多天真或可疑的醫生、藥劑師和科學家;《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底牌》、《白馬酒館》和《清潔女工之死》等。[50]
吉莉安·吉爾指出,姬絲蒂的第一部偵探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中的謀殺方法「直接來自阿嘉莎·姬絲蒂在醫院藥房的工作」。[51]:34在接受記者馬塞爾·伯恩斯坦採訪時,姬絲蒂表示:「我不喜歡混亂的死亡……我更感興趣的是那些在自己的床上平靜死去的人,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憑藉她的專業知識,姬絲蒂不需要科學未知的毒藥,羅納德·諾克斯的《偵探小說十條規則》禁止使用這些毒藥。[52]:58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砷、烏頭鹼、士的寧、洋地黃、尼古丁、鉈和其他物質被用來葬送受害者。[50]
考古學
過去的誘惑來抓我。看到一把匕首慢慢地從沙子裏冒出來,閃閃發光,真是浪漫。從泥土中小心翼翼地提起罐子和物品,讓我自己也渴望成為一名考古學家。 ——阿嘉莎·姬絲蒂自傳第364頁
年輕時,姬絲蒂對古董沒什麼興趣。[7]:68 1930年與馬洛溫結婚後,她每年都陪同他進行探險,每次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烏爾、尼尼微、泰爾阿帕契亞、查加爾·巴扎爾、泰爾布拉克和尼姆魯德的挖掘地點呆上三到四個月。[7]:301,304,313,414馬洛溫一家在往返探險地點時也進行了短途旅行,訪問了意大利、希臘、埃及、伊朗和蘇聯等地。[3]:188–91,199,212[5]:429–37他們在國外旅行和生活的經歷反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和《死亡約會》等小說中。[7]:514
1931年尼尼微的挖掘季,姬絲蒂買了一張寫字枱繼續自己的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她出資在尼姆魯德的團隊住宅內增設了一間小型寫作室。[7]:301[9]:244她每個季度都投入時間和精力「通過拍攝、清潔和記錄發現物來讓自己變得有用;並修復她特別喜歡的陶瓷」。[10]:20-21她還為探險隊提供了資金。[7]:414
姬絲蒂作品的許多背景都受到了她在中東的考古實地考察的啟發;這反映在她描述它們的細節中——例如,《尼羅河上的慘案》中描繪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而《巴格達風雲》的背景是她和馬洛溫最近住過的地方。[3]:212,283-84同樣,她在《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中挖掘日常生活知識。考古學家和中東文化文物專家在她的作品中包括《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中的埃里克·萊德納博士和《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里切蒂先生。[53]:187,226-227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姬絲蒂在《來吧,告訴我你是如何生活的》一書中記錄了她在敘利亞的時光,她將其描述為「小啤酒——一本非常小的書,充滿了日常的行為和事件」。2001年11月8日至2002年3月,大英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阿嘉莎·姬絲蒂與考古:美索不達米亞之謎」的「豐富多彩的情景展覽」,展示了她作為作家和考古學家妻子的活動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54]
虛構作品中的形象
- 在Gaylord Larsen的《桃樂絲與阿嘉莎》(Dorothy and Agatha)一書中,阿嘉莎.姬絲蒂與桃樂絲·榭爾絲成為該懸疑兇殺小說的主角。
- 至於在安東尼‧柏克萊(Anthony Berkeley)的《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推理小說作家姬絲蒂賽兒絲、約翰·狄克森·卡爾和卻斯特頓均一同在書中現身。
- 1979年上演的電影《阿嘉莎》,則把姬絲蒂在1926年失蹤的事件重新改編成虛構故事。
- 《神秘博士》S04E07中曾以阿嘉莎·姬絲蒂失蹤事件為背景,並通過台詞致敬了其多部經典作品。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英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阿嘉莎·克莉絲蒂中文站(簡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阿嘉莎·姬絲蒂故鄉旅遊指引[永久失效連結]
- Agatha Christie Bibliogra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irst editions - illustrated
- Free Audioboo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f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at LibriVo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iography of an Author"
- Agatha Christie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o Christie's mystery nove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
- ^ [Agatha Christie gets a clue for filmmakers–Entertainment News, Michael Fleming, Media–Variety. [200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0). Agatha Christie gets a clue for filmmakers–Entertainment News, Michael Fleming, Media–Variety]
- ^ 存档副本. [200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Morgan, Janet P. Agatha Christie: A Biography. London, UK: HarperCollins. 1984: 393 [8 March 2015]. ISBN 978-0-00-2163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 ^ Agatha Christe's Family at Fraryhurst, Prinsted. [2016-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Christie, Agatha. Agatha Christie: 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City: Dodd, Mead & Company. 1977. ISBN 0-396-07516-9.
- ^ 6.0 6.1 Claire Lewins(導演). The Mystery of Agatha Christie – A Trip With David Suchet.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Thompson, Laura. Agatha Christie: An English Mystery. London: Headline Review. 2008. ISBN 978-0-7553-1488-1.
- ^ Curtis, Fay. Desert Island Doc: Agatha Christie's wartime wedding. Bristol Museums, Galleries & Archives. 2014-12-24.
- ^ 9.0 9.1 9.2 9.3 9.4 9.5 9.6 Osborne, Charles. The Life and Crimes of Agatha Christie: A Biographical Companion to the Works of Agatha Christie.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2001. ISBN 0-312-28130-7.
- ^ 10.0 10.1 10.2 10.3 10.4 Frizgiboon, Russell H. The Agatha Christie Companion. Bowling Green, Ohio: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Popular Press. 1980.
- ^ Agatha Christie 'one of Britain's first stand-up surfer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1-07-29.
- ^ A Penalty of Realism. Portsmouth, Hampshire: The Evening News. 1926-08-20.
- ^ Christie's Life: 1925–1928 A Difficult Start. The Home of Agatha Christie. 2015-12-7.
- ^ 14.0 14.1 Thorpe, Vanessa. Christie's most famous mystery solved at last. The Guardian. 2006-10-15.
- ^ {{cite name="what">What We Want to Know about Mrs. Christie. The Leeds Mercury. 1926-12-16.
- ^ Cade, Jared. Agatha Christie and the Missing Eleven Days. Peter Owen. 1997. ISBN 0-7206-1112-1.
- ^ Adams, Cecil. Why did mystery writer Agatha Christie mysteriously disappear?. The Chicago Reader. 1982-04-02.
- ^ 18.0 18.1 Interview with Max Mallowan. BBC. 2017-07-27.
- ^ World-famous Author Agatha Christie and The Mysterious Story of Her Lost 11 Days. Pera Palace Hotel. 2018-09-19.
- ^ Sinodun Players. Sinodun Players. 2018-02-09.
- ^ Wagstaff, Vanessa; Poole, Stephen. Agatha Christie: A Reader's Companion. Aurum Press. 2004: 14. ISBN 1-84513-015-4.
- ^ Thallium poisoning in fact and in fiction.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06-11-25, 277: 648.
- ^ 23.0 23.1 Richard Norton-Taylor. Agatha Christie was investigated by MI5 over Bletchley Park mystery. The Guardian. 2013-02-04.
- ^ Reitz, Caroline. Christie, Agatha.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6921-8.
- ^ Flood, Alison. Study claims Agatha Christie had Alzheimer's. The Guardian. 2009-04-03.
- ^ The Real Agatha Christi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46-04-30.
- ^ Agatha Christie memorial fund. The Times. 1976-04-27.
- ^ Obituary. Dame Agatha Christie. The Times. 1976-01-13.
My father,' she [Christie] recalled, 'was a gentleman of substance, and never did a handsturn in his life, and he was a most agreeable man.(「我父親,」她(姬絲蒂)回憶道,「是個有教養的紳士,一生中從未做過任何事,他是個非常討人喜歡的人。)
- ^ 1976: Crime writer Agatha Christie dies. BBC on this Day. 1976-01-12.
- ^ Yurdan, Marilyn. Oxfordshire Graves and Gravestones. The History Press. 2010. ISBN 978-0752452579.
- ^ St. Marys Cholsey – Agatha Christie. St Marys Cholsey. 2020-04-18.
- ^ Acorn Media buys stake in Agatha Christie estate. The Guardian. 2012-12-29.
- ^ Bernthal, J. C. Queering Agatha Christie: Revisiting the Golden Age of Detective Fiction. Springer. 2016: 1-24. ISBN 978-3-319-33533-9.
- ^ 34.0 34.1 34.2 34.3 Obituary: Rosalind Hicks. The Telegraph. 2004-12-13.
- ^ Taylor, Jerome. The Big Question: How big is the Agatha Christie industry, and what explains her enduring appeal?. The Independent. 2015-03-06.
- ^ 36.0 36.1 Acorn Media buys stake in Agatha Christie estate. The Guardian. 2012-12-29.
- ^ RLJ Entertainment. RLJ Entertainment. 2020-04-08.
- ^ BBC One plans lots more Agatha Christie. BBC News. 2016-08-24.
- ^ The ABC Murders Begins on BBC One on Boxing Day at 9pm. BBC Media Centre. 2018-12-15.
- ^ Paul Hirons. Death Comes As The End to be the next BBC Agatha Christie adaptation. The Killing Times. 2018-12-29.
- ^ Simpson, Craig. Agatha Christie classics latest to be rewritten for modern sensitivities. The Telegraph. 2023-03-25.
- ^ Wagoner, Mary S. Agatha Christie.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6. ISBN 0-8057-6936-6.
- ^ Wilson, Edmund. Why Do People Read Detective Stories?. The New Yorker. 1944-10-14.
- ^ Moss, Stephen. The Mousetrap at 60: Why is this the world's longest-running play?. The Guardian. 2012-11-21.
- ^ Doyle, Martin. Agatha Christie: genius or hack? Crime writers pass judgment and pick favourites. 愛爾蘭時報. 2015-09-15.
- ^ 46.0 46.1 Five record-breaking book facts for National Bookshop Day.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20-10-27.
- ^ Who is the world's most translated author?. thewordpoint.com. 2015-05-23.
- ^ crime fiction steals top slot in UK library loans. 衛報. 2016-02-05.
- ^ Flood, Alison.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declared world's favourite Agatha Christie novel. 衛報. 2015-09-02.
- ^ 50.0 50.1 50.2 50.3 Gerald, Michael C. The Poisonous Pen of Agatha Christie. Austi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3. ISBN 0-292-76535-5.
- ^ Gillian, Gill. 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 New York City: The Free Press. 1990. ISBN 0-292-76535-5.
- ^ Curran, John. Agatha Christie: Murder in the Making. 倫敦: HarperCollins. 2011. ISBN 978-0062065445.
- ^ Sova, Dawn B. Agatha Christie A to Z: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Her Life & Writings. 紐約: Facts On File, Inc. 1996. ISBN 0-8160-3018-9.
- ^ Glancey, Jonathan. Forbidden pleasures. 衛報. 20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