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爾貝特親王級大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
概況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海因里希親王號
次級 羅恩級
規劃數 2
完成數 2
技術數據
艦型 裝甲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9087噸
  • 滿載:9875噸
全長 126.5公尺
全寬 19.6公尺
吃水 7.8公尺
動力輸出 162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三軸,三台三脹式蒸汽機
速度 20節
武器裝備
裝甲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大巡洋艦(德語:Prinz-Adalbert-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建造的兩艘裝甲巡洋艦大巡洋艦)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末艦腓特烈·卡爾號所共同組成。其中腓特烈·卡爾號於1903年12月12日率先入役,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則於1904年1月12日投入使用。其設計是對先前的獨級艦德語Einzelschiff海因里希親王號進行了改良,兩者的裝甲厚度相同,但比前級的覆蓋範圍更廣。兩艘同級艦還配備了安裝在雙聯裝炮塔內的四門主炮,而非海因里希親王號的兩門單座炮塔。

兩艘同級艦都在德國海軍內有着廣泛的服役;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於整個和平時期的職業生涯中都被用作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而腓特烈·卡爾號則一直跟隨公海艦隊服役,直至1909年才被撤回擔任魚雷教練船。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時,兩艘艦都被動員波羅的海的巡洋分艦隊。腓特烈·卡爾號於1914年11月在梅梅爾附近被俄羅斯帝國海軍佈設的水雷擊沉,但大多數船員都能安全撤離。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則在波羅的海被英國潛艇的魚雷擊中兩次;第一次是在1915年7月1日,對艦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最終得以修復。第二次發生於1915年10月23日,魚雷引燃了艦上的彈藥艙並發生災難性爆炸,從而摧毀了艦隻。事件共造成672人喪生,成為一戰期間德國海軍在波羅的海地區遭受的最大的一次人員傷亡。

設計

在1900年通過的第二部德國《艦隊法》中,設想建立一支由十四艘裝甲巡洋艦組成的部隊,用於在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服役。然而,帝國海軍也需要能夠跟隨主艦隊作戰的巡洋艦,並試圖設計出能夠同時滿足這兩種任務的艦隻[1],這主要是由於預算的限制。[2]作為1900年《艦隊法》的首個產品,海因里希親王號的設計是在早期艦隻俾斯麥侯爵號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並配備了更少的武器和更薄的裝甲,以換取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3]。而隨後的設計——即1899-1900年籌建的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4],則是海因里希親王號的改良版本[1]。它們以四門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1 cm SK L/40代替了安裝在前級艦上較慢的一對24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4 cm SK L/40;裝甲強度則與海因里希親王號保持相似,但覆蓋更為全面[5]

整體特徵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線條畫;陰影區域表示受裝甲保護的部分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24.9(409英尺9英寸)和126.5米(415英尺0英寸),有19.6米(64英尺4英寸)的舷寬,以及7.43米(24英尺5英寸)的前吃水和7.9米(25英尺11英寸)的後吃水。它的設計排水量為9,087公噸(8,943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9,875公噸(9,719長噸)。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再覆以鋼製船體板鉚接而成。它們被分為十四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0%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4]德國海軍將這兩艘艦視為良好的遠洋船具,當艦隻下部的燃料艙裝滿時,它們的運動平穩,對掌舵的反應也十分靈敏。它們在滿舵時會有高達六成的速度損失,但在巨浪時的速度損失則極小。由於艦隻的廓裝炮英語Casemate安裝過低,即便是輕微涌浪也會致其相當潮濕。艦隻的橫向穩心高度為0.734公尺(2英尺4.9英寸)。[6]阿達爾貝特親王級的標準船員編制為35名軍官和551名水兵,但在擔任分艦隊旗艦時,則可額外增加9名軍官和44名士兵。艦隻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2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1艘機動艇英語Launch (boat)、1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2艘小汽艇、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英語Dinghy[7]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三台立式三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所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三葉螺旋槳;其中中心槳的直徑為4.5米(14英尺9英寸),兩個外槳則略大,直徑為4.8米(15英尺9英寸)。由杜塞爾多夫-拉廷格圓筒鍋爐廠(Düsseldorf-Ratinger Röhrenkesselfabrik)生產的十四台杜爾鍋爐英語Dürr AG負責為發動機提供蒸汽。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16,200匹指示馬力(12,100千瓦特),腓特烈·卡爾號為17,000匹指示馬力(13,000千瓦特);最高速度則分別為20(37公里每小時)和20.5節(38.0公里每小時)。兩艘艦在海上試航期間都曾達到更高的功率值,但它們的速度卻並無明顯改善。艦隻的設計可攜帶750公噸(740長噸)燃煤,但貯存量最高可增至1,630公噸(1,600長噸)。這使得它們能夠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5,080海里(9,410公里)。電力由四台發電機供應,可在11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246千瓦特(330匹馬力)的總電功率。[4]

武器裝備

陳列於德意志博物館的腓特烈·卡爾號微縮模型中部,展現了艦隻側部的副炮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的主艦炮為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炮塔上的四門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1 cm SK L/40[註 1],分設於中央艦艛的兩端。這些炮共備有340發彈藥,或每炮85發。炮塔可降至-5度俯角和提升至30度仰角,最大射程為16,300(17,800)。[4]它們在發射108公斤(238英磅)炮彈的初速為780米每秒(2,600英尺每秒[9]。艦隻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由十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全部佈置在船體的兩側。其中三門設於艦舯每側的炮廓英語Casemate內,其餘四門則成對安裝在炮廓上方的炮塔內。這些炮共提供1400發彈藥,或炮140發。[4]它們在發射40公斤(88英磅)炮彈時的初速為800米每秒(2,600英尺每秒)。炮管可提升至30度仰角,射程為13,700米(15,000碼)。[9]

這些艦隻還攜帶有十二門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用作近身防禦;它們以四門一組安裝在帶炮擋英語gun shield的MPL炮架內[註 2]。其中四門佈置於前司令塔周圍、四門設在艦舯兩座煙囪的後方,最後四門則裝在後艏樓的頂部。[4]它們在發射15.4公斤(34英磅)炮彈時的初速為770米每秒(2,500英尺每秒)。其最大射程為9,090米(9,940碼),可提升至25度仰角。[9] 此外,艦隻還安裝有四具450毫米(17.7英寸)浸沒式水下魚雷發射管;分別佈設在艦艏、艦艉和兩邊舷側,並提供11枚魚雷[4]

裝甲保護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受到克虜伯滲碳鋼英語Krupp armour的保護。主裝甲帶由一層50毫米(2.0英寸)厚的柚木組成,中央部分覆以100毫米(3.9英寸)厚的鋼板,用以保護彈藥艙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等重要區域。裝甲帶在中央部分的兩端減弱至80毫米(3.1英寸),艦艏及艦艉則不受保護。甲板的裝甲厚度為40至80毫米(1.6至3.1英寸),並在舷側以50至80毫米(2.0至3.1英寸)厚的斜面裝甲與主裝甲帶相連。廓裝炮設於主裝甲帶上方,受到100毫米厚的鋼板保護,而150毫米的塔裝炮亦是如此。兩座210毫米炮的炮塔有150毫米(5.9英寸)厚的側部和30毫米(1.2英寸)厚的頂部。前司令塔的側部和頂部也分別有150毫米和30毫米厚。後司令塔受到的保護則要少得多,僅設20毫米(0.79英寸)厚的鋼板覆蓋。[4]

建造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第二艘大巡洋艦而以字母「B」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3],並於1898年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27[4]。其船體在完工後於1901年6月22日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至1904年1月12日,艦隻竣工並正式投入活動艦隊服役。[5]腓特烈·卡爾號則為替代老舊的鐵甲巡防艦威廉國王號而以「威廉國王代艦(Ersatz König Wilhelm)」為代號授予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承建;並於1901年架設龍骨[4]。它於1902年6月21日下水,較其姊妹艦晚了幾乎整整一年。在舾裝工作完成後,腓特烈·卡爾號於1903年12月12日正式投入艦隊服役,甚至比其姊妹艦尚早一個月。[5]

同級艦

艦隻 造船廠[11] 命名來源 架設日期 下水日期[11] 入役日期[11] 結局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 基爾帝國船廠 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英語Prince Adalbert of Prussia (1811–1873) 1900年 1901年6月22日 1904年1月12日 1915年10月23日遭英國魚雷擊沉
腓特烈·卡爾號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普魯士親王腓特烈·卡爾英語Prince Friedrich Karl of Prussia (1828–1885) 1901年 1902年6月21日 1903年12月12日 1914年11月17日觸俄國水雷沉沒

服役歷史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在入役後即成為活動艦隊的一艘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而腓特烈·卡爾號則跟隨艦隊的巡洋支艦隊一起服役。1909年,腓特烈·卡爾號加入其姊妹艦的行列成為教練船,主要用於魚雷訓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後,兩艘艦又被重新動員至現役。[7]它們均被分配至海軍少將埃勒·貝林德語Ehler Behring波羅的海的巡洋分艦隊,並由腓特烈·卡爾號擔任旗艦。分艦隊的駐地設於但澤諾伊法瓦澤英語Nowy Port。貝林受命對利鮑的俄國港口採取行動,因那裏被視為英國潛艇的集結地。[12]在1914年11月17日向港口發動的第一次襲擊中,腓特烈·卡爾號不慎於梅梅爾附近觸發了兩枚俄國水雷。艦上船員設法使巡洋艦浮在水面足夠長的時間,以便讓附近的艦隻能夠將全體船員全部帶走[12];只有七人在爆炸中喪生[7]。然而,行動依然按計劃進行,並在港灣的出入口沉入了幾艘阻塞船英語Blockship[12]

在腓特烈·卡爾號沉沒後,貝林將他的旗幟轉移至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艦上[12]。該艦多次參與了針對俄軍的行動,其中包括炮擊利鮑。1915年5月,它還對德國陸軍佔領這座城市提供了支援。[13]1915年7月1日,艦隻出擊英語Sortie以馳援當時正遭到俄國巡洋區艦隊攻擊的一項德國布雷行動。在與另一艘大巡洋艦海因里希親王號同行的途中,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遭到英國潛艇E9號英語HMS E9發射的魚雷命中。[14]儘管這艘巡洋艦能夠返回基爾進行維修,但損壞嚴重[15]

維修工作最終於1915年10月完成。10月23日,當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與兩艘驅逐艦一同駛往利鮑的途中,在利鮑以西約20英里(17海里)的海域遭到英國潛艇E8號英語HMS E8攔截。[16]E8號在相隔約1,200米(1,300碼)的範圍內發射了一枚魚雷,擊中並引爆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彈藥艙[17]。巨大的爆炸摧毀了該艦,它立即沉沒,共造成672名船員罹難,僅3人獲救[7]。這次沉沒也成為一戰期間德國海軍在波羅的海遭受的最大一次人員傷亡事件[16]

註釋

腳註
  1.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1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8]
  2. ^ MPL(Mittel-Pivot-Lafette)表示「中心樞軸炮架」。[8]
  3.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10]
引用
  1. ^ 1.0 1.1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2. ^ Herwig,第27頁.
  3. ^ Herwig,第28頁.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Gröner,第50頁.
  5. ^ 5.0 5.1 5.2 Gardiner & Chesneau,第255頁.
  6. ^ Gröner,第50–51頁.
  7. ^ 7.0 7.1 7.2 7.3 Gröner,第51頁.
  8. ^ 8.0 8.1 Grießmer,第177頁.
  9. ^ 9.0 9.1 9.2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10. ^ Gröner,第56頁.
  11. ^ 11.0 11.1 11.2 Gardiner & Gray,第162頁.
  12. ^ 12.0 12.1 12.2 12.3 Corbett & Newbolt,第286頁.
  13. ^ Halpern,第191–193頁.
  14. ^ Halpern,第195頁.
  15. ^ Polmar & Noot,第42頁.
  16. ^ 16.0 16.1 Halpern,第203頁.
  17. ^ Polmar & Noot,第425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