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含作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隱含作者(英語:implied author),又譯作隱指作者[1],是文學理論術語,是指文本呈現而經讀者建構的作者形象,不同於實際存在、有血有肉的真實作者(英語:the real author)。故縱使真實作者否認,文學評論仍可將文本呈現的價值觀、要素與手法歸因於文本的隱含作者。[2][3]

美國文學理論家韋恩·布斯英語Wayne Booth在《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 1961)中首次提出此概念,用來指稱一種人格或意識,這種人格或意識在敘事文本的最終形態中體現出來。換句話說,某一個敘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現出來的形態,正由於隱含作者有意地或無意地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審美趣味等注入其中。[1]

與其相對,讀者反應批評中,將文本創作過程中想像的讀者形象,即為隱含讀者(英語:implied reader)。[4]

參考文獻

註腳

  1. ^ 1.0 1.1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 Follett, Taylor. Fantastic Beasts: Amazing Writing and Terrible Representation. Daily Californian. November 28, 2016. 
  3. ^ 【哲學蟲洞】林斯諺/作品價值觀,等於作者想法嗎?藏身幕後的「隱形作者」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www.twreporter.org.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4) (中文(臺灣)). 
  4. ^ implied reader. Oxford Reference. [2023-08-14]. doi: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0959594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4) (英語). 

文獻

  • 申丹. 再論隱含作者 (PDF). 江西社會科學. 2009-02: 26-34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4).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