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澄
前任:父親高歡
繼任:二弟高洋
高澄
相國
國家北魏東魏
主君北魏安定王元朗北魏孝武帝元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高姓
子惠
封爵渤海王→齊王
封號渤海王、齊王
乳名阿惠
出生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
521年
逝世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
549年(27—28歲)
廟號世宗
諡號文襄皇帝

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北魏東魏權臣高歡之子,父親死後,任相國,繼承父親渤海王的爵位,後又晉封齊王北齊追尊為文襄帝。

生平

高澄是高歡婁昭君所生的長子,生來就非常聰明,對政事有獨到見解,自幼深得父親喜愛和重用。[1][2]北魏中興元年(531年),立為渤海王世子。10歲時曾獨自出馬為高歡招降高敖曹[3]11歲時以高歡特使的身份兩次去洛陽朝覲孝武帝元修。中興二年(532年),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尚孝靜帝妹馮翊公主,史書中讚嘆他神情俊爽,恍若成人。[4]天平元年(534年),加使持節、尚書令大行台、并州刺史。天平三年(536年),入輔朝政,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們雖聽說高澄年輕老成,有風度、有見識,但總覺得他是個少年,心裏並不服氣。當看到他駕馭全局,有膽略、有氣魄,在朝堂上做宰相時聽斷如流,處理問題及時妥切,不由得個個心悅誠服。元象元年(538年),高澄兼任吏部尚書。[5] 興和二年(540年),高澄加大將軍,領中書監,仍代理吏部尚書。[6]北魏從崔亮開始挑選官員就論資排輩,不按才能選取。高澄廢除了這一個制度,開始根據才能名望挑選官員,親自寫書徵召各地有才學有名望的士子為朝廷效力。當時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一時安排不了相應的位置,高澄就將他們召為賓客,在自己府中供養起來,有時間便與他們一起遊園娛樂賦詩,使這些人各得其所,各盡所長。[7]

懲治貪污

自從河陰之變後,爾朱榮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濫封官爵。贈蔭一事,漸漸變得雜濫無章,平庸無能的官員動輒高官厚祿,被有識之士所非議。武定年間,高澄開始糾正其過失,使得追贈褒揚漸有章法。高澄推薦鐵面無私的崔暹為御史中尉,嚴厲打擊那些無法無天的貪官污吏,尤其是竊據高位的權貴,有許多人被繩之以法。官場風氣大有改觀,人心為之一振。興和三年(541年),高澄在麟趾閣和群臣編纂議定了律法《麟趾格》,並頒佈天下。[8]《麟趾格》是《北齊律》的藍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淵源,影響一直波及後世。

愛重賢才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將治國的政策書於榜上,公開張貼在街頭,供天下百姓自由評論,發表意見。對那些提出建議或批評時事的人,都給予優厚的待遇,即使言過其實或言辭激烈,也予以寬容,不加罪責。由於百姓的稱讚,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在這段時期內,東魏與南方的梁朝關係比較和睦,雙方的使節往來頻繁。然而,為了顯示各自的「國威」,東魏與南朝梁的使節都竭力在言辭、才學方面爭鋒,常常出現熱烈辯論的場面。無論是梁使至鄴城(今河北臨漳),還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為慣例。高澄則樂於此道,每當設宴招待梁使,高澄或者親自到場,或者派遣屬下與會。凡是東魏方面有所妙論、他都興奮異常,為之鼓掌助威。他也因此召攬了一大批文人學士.或羅致門下,以為賓客;或推薦給朝廷,出任各級官吏。

懸稱五銖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有雀銜永安五銖置於高歡座前,高澄令百爐別鑄此錢,又稱「令公百爐」錢。北魏末年戰亂,導致經濟紊亂、貨幣貶值,民間私鑄大量假錢。高澄在武定初年開始改革這項弊政,令人前往全國各地,將鑄錢用的銅和原有的錢幣收集起來,重新鑄造。然而民間偷鑄假錢的情況仍然屢禁不絕。因此高澄在武定六年(548年)進行新的貨幣改革,改用懸秤五銖。 東魏武定六年(548年)所鑄永安五銖,號稱「重如其文」,是一種足重貨幣。它的鑄造是魏晉南北朝貨幣史上由亂到治的轉折點,是後世足重貨幣「開皇五銖」的先驅。為促進足重貨幣的流通,高澄還採取了強硬的手段,《魏書·食貨志》:「計百錢重一斤四兩二十銖,自余皆準此為數。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於市門,私民所用之稱,皆準市稱以定輕重。」 由於武定六年永安五銖,曾被作為標尺,懸在市場的門上,以稱量入市貨幣的輕重。因此在錢幣學上,一般也將武定六年的永安五銖稱之為「懸稱五銖」。

大權在握

高歡在547年死後,高澄繼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坐鎮晉陽。其美姿容,善言笑,氣度高華,聰明過人,愛士好賢,爽直義氣;但又傲慢氣盛,性格暴烈,情慾豪侈,任性恣睢。與高歡之妾、原魏廣平王妃鄭大車通姦;高歡死後,高澄按照柔然習俗,接收了高歡的次妻蠕蠕公主,並生下了一個女兒。親信崔季舒指稱薛置書的夫人元氏甚美,高澄把元氏騙到府中予以姦淫,元氏痛斥高澄是人面獸心。崔季舒將她移送廷尉府治罪,廷尉陸操以無罪釋之。

孝靜帝曾在打獵時騎馬疾馳,就被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勸止,理由是高澄會不悅;孝靜帝不滿高澄掌權,在被高澄舉大酒杯敬酒時說「自古無不亡之國,朕活着有什麼意思」,高澄就怒罵道:「朕,朕,狗腳朕!」並令中書黃門郎崔季舒打了他三拳[9]。孝靜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之詩:「韓亡子房奮,秦帝仲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侍講大臣荀濟和尚書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及濟北王元徽等商量,要想辦法除掉高澄,即在皇宮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事機不密,被高澄得知,高澄馬上帶兵直闖進宮,直斥孝靜帝圖謀造反,雖然當時被孝靜帝駁斥得痛哭謝罪並一起痛飲到深夜,但僅三天後,高澄就把孝靜帝幽禁在含章堂,將荀濟等人在市場上烹殺。549年,高澄計劃奪取東魏政權,卻在鄴城(今河北臨漳鄴城鎮一帶)被家中廚子蘭京暗殺刺死,享年僅29歲。

550年,其弟高洋正式稱帝,為北齊文宣帝。高洋追尊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

評價

北史·齊本紀上第六》:「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內除奸逆,外拓淮夷,擯斥貪殘,存情人物。而志在峻法,急於御下,於前王之德,有所未同。蓋天意人心,好生惡殺,雖吉凶報應,未皆影響。總而論之,積善多慶。」

廟庭

皇建元年,齊孝昭帝建立三廟,其中世宗廟以故太師清河王高岳、故太宰安德王韓軌、故太宰扶風王可朱渾道元、故太師高昂、故大司馬劉豐、故太師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紹宗七人配饗。但於天統四年,太上皇帝高湛下詔將世宗、顯祖二廟連同配臣併入齊神武廟。

家族

父母

妻妾

其他後宮

子女

兄弟

  • 二弟:高洋,北齊文宣帝,母為武明皇后
  • 三弟:高浚,永安簡平王,母王氏
  • 四弟:高淹,平陽靖翼王,母穆娘
  • 五弟:高浟,彭城景思王,母大爾朱氏
  • 六弟:高演,北齊孝昭帝,母為武明皇后
  • 七弟:高渙,上黨剛肅王,母韓智輝
  • 八弟:高淯,襄城景烈王,母為武明皇后
  • 九弟:高湛,北齊武成帝,母為武明皇后
  • 十弟:高湝,任城王,母小爾朱氏
  • 十一弟:高湜,陽康穆王,母游氏
  • 十二弟:高濟,博陵文簡王,母為武明皇后
  • 十三弟:高凝,華山王,母大爾朱氏
  • 十四弟:高潤,馮翊王,母鄭大車
  • 十五弟:高洽,漢陽敬懷王,母馬氏

其中高洋高演高淯高湛高濟為同母兄弟,高浚高淹高浟高渙高湝高湜高凝高潤高洽為異母兄弟。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齊書·卷3》,出自李百藥北齊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06》,出自李延壽北史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文獻

文內引用
  1.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生而岐嶷,神武異之。
  2.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神武試問以時事得失,辨析無不中理。自是軍國籌策皆預之。
  3. ^ 《北史·高敖曹傳》:神武至信都,開門奉迎。昂時在外略地,聞之,以乾為婦人,遺以布裙。神武使世子澄以子孫禮見之,昂乃與俱來。
  4.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二年,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尚孝靜帝妹馮翊長公主。時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
  5.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天平元年,加使持節、尚書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三年,入輔朝政,加領軍左右、京畿大都督。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略嚴明,事無疑滯,於是朝野振肅。
  6. ^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興和二年,加大將軍,領中書監,仍攝吏部尚書。
  7. ^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魏自崔亮以後。選人常以年勞為制,文襄乃釐改前式,銓擢唯在得人。又沙汰尚書郎,妙選人地以充之。至於才名之士,咸被薦擢,假有未居顯位者,皆致之門下,以為賓客,每山園游燕,必見招攜,執射賦詩,各盡其所長,以為娛適。
  8. ^ 《魏書·帝紀·卷十二》:冬十月癸卯,齊文襄王自晉陽來朝。先是,詔文襄王與群臣於麟趾閣議定新制, 甲寅,班於天下。
  9. ^ 資治通鑑·卷第160》記載:「帝嘗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其他書目
  • 北齊書·帝紀第三》
  • 《北史·齊本紀上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