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綽 (北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綽(475年—522年),字僧裕勃海郡蓨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人,北魏官員。

生平

高綽年少喪父,恭謹機敏能自立,身高八尺,腰帶十圍,沉靜文雅有度量,博覽經書和史書。太和十五年(491年),高綽以奉朝請太尉法曹參軍起家官,很快兼任尚書祠部郎,因為給母親守喪而離職。很久之後,高綽出任治書侍御史正始初年,魏宣武帝元恪下詔尚書省門下省金墉城中書外省討論制定國家律令,尚書殿中郎袁翻、門下錄事常景、門下錄事孫紹、廷尉監張虎、律博士侯堅固、治書侍御史高綽、前軍將軍邢苗、奉車都尉程靈虯、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尚書郎宋世景、員外郎李琰之、太樂令公孫崇等人參與,又命令太師彭城王元勰、司州牧高陽王元雍、中書監京兆王元愉、前青州刺史劉芳、左衛將軍元麗、兼將作大匠李韶,國子祭酒鄭道昭,廷尉少卿王顯也參與這件事[1][2][3]。高綽又轉任洛陽縣縣令。高綽行政剛強正直,不迴避豪貴,洛陽人都忌憚他。高綽又接受詔令參與評議律令,升任長兼國子博士,代理潁川郡太守,又出任假節、代理涇州刺史。延昌初年,高綽出任尚書右丞,參議《壬子歷》。魏孝明帝元詡初年,高綽出任司徒清河王元懌司徒司馬,加冠軍將軍,又隨元懌升任太尉司馬。延昌四年(515年)秋天,大乘教在冀州起兵反叛,都督元遙率領軍隊討伐,魏孝明帝詔令高綽兼任散騎常侍持節,以白虎幡在軍前慰問。高綽在冀州威信顯著,投降的人很多。軍隊返回後,高綽獲任命為汲郡太守,他堅決推辭不接受。御史中尉元匡上奏高聰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等人攀附結黨於高肇靈太后特旨赦免[4][5]。高綽很快代理滎陽郡太守,以冠軍將軍外任豫州刺史。高綽行政廉潔公正,鋤強扶弱,百姓愛戴他,流民前來歸附的有兩千多戶。高綽後升任後將軍并州刺史。正光三年(522年)冬,高綽暴病去世,虛歲四十八。正光四年(523年)九月,魏孝明帝詔令贈予安東將軍、冀州刺史,諡號文簡[6][7]

其他

當初,高綽得到僕射郭祚的賞識,郭祚常對兒子郭景尚說:「封軌、高綽二人,都是治理國家的人才,日後必然大成。我平生不妄加推薦,卻屢次推薦這兩人,不僅為國家舉薦賢才,也是你等將來的橋樑。」封軌以端方正直自持,高綽也因風度氣概立名。永平五年正月丙辰(512年2月27日),尚書令高肇出任司徒時,高綽送往迎來,封軌竟然沒到。高綽看不到封軌,就急忙回去,說:「我一生自以為沒有違背規矩,今天的舉措,差封生遠了。」[8][9][10]

當年崔玄伯因為前秦大亂,想要逃到江南避難,在泰山被張願所留下,原本的意圖沒能實現,於是寫詩自我感傷,這首詩沒能在當時流傳,大概是因為崔玄伯害怕被定罪。等到崔玄伯的兒子崔浩被誅殺,中書侍郎高允受敕令抄崔浩的家,才看到這首詩。高允知道詩的意思,高允的孫子高綽將這首詩收錄到高允的文集中[11][12]

家庭

祖父

  • 高允,北魏鎮東大將軍、中書監、咸陽文公

父親

  • 高懷,北魏太尉東陽王元丕諮議參軍

子女

  • 高炳,北魏徵虜將軍、開府掾

參考資料

  1.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正始初,詔尚書門下於金墉中書外省考論律令,翻與門下錄事常景、孫紹,廷尉監張虎,律博士侯堅固,治書侍御史高綽,前軍將軍邢苗,奉車都尉程靈虯,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宋世景,員外郎李琰之,太樂令公孫崇等並在議限。又詔太師、彭城王勰,司州牧、高陽王雍,中書監、京兆王愉,前青州刺史劉芳,左衛將軍元麗,兼將作大匠李韶,國子祭酒鄭道昭,廷尉少卿王顯等入預其事。
  2. ^ 《北史·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翻少入東觀,為徐紇所薦,李彪引兼著作佐郎,參史事。後拜尚書殿中郎。正始初,詔尚書門下於金墉中書外省考論律令,翻與門下錄事常景、孫紹、廷尉監張彪、律博士侯堅固、書侍御史高綽、前將軍邢苗、奉車都尉程靈虯、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宋世景、員外郎李琰之、太樂令公孫崇等並在議限。又詔太師彭城王勰、司州牧高陽王雍、中書監京兆王愉、青州刺史劉芳、左衛將軍元麗、兼將作大匠李韶、國子祭酒鄭道昭、廷尉少卿王顯等入豫其事。
  3. ^ 《洛陽伽藍記·卷一·城內》:正始初,詔刊律令,永作通式、敕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又詔太師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劉芳入預其議。
  4. ^ 《魏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尋以高肇之黨,與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為中尉元匡所彈,靈太后並特原之。
  5. ^ 《北史·卷四十·列傳第二十八/》:尋以高肇之黨,與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為中尉元匡所彈,靈太后並特原之。
  6. ^ 《魏書·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子綽,字僧裕。少孤,恭敏自立。身長八尺,腰帶十圍,沉雅有度量,博涉經史。太和十五年拜奉朝請、太尉法曹行參軍,尋兼尚書祠部郎。以母憂去職。久之,除治書侍御史,轉洛陽令。綽為政強直,不避豪貴,邑人憚之。又詔參議律令。遷長兼國子博士,行潁川郡事。詔假節,行涇州刺史。延昌初,遷尚書右丞,參議壬子歷。肅宗初,司徒清河王懌司馬、冠軍,又隨懌遷太尉司馬。其年秋,大乘賊起於冀州,都督元遙率眾討之,詔綽兼散騎常侍,持節,以白虎幡軍前招慰。綽信着州里,降者相尋。軍還,除汲郡太守,固辭不拜。御史中尉元匡奏高聰及綽等朋附高肇,詔並原罪。俄行滎陽郡事,以本將軍出除豫州刺史。為政清平,抑強扶弱,百姓愛之,流民歸附者二千餘戶。遷後將軍、并州刺史。正光三年冬,暴疾卒,年四十八。四年九月,詔贈安東將軍、冀州刺史,諡曰簡。
  7. ^ 《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子綽,字僧裕。少孤,恭敏自立。身長八尺,腰帶十圍。沈雅有度量,博涉經史。稍遷洛陽令,為政強直,不避豪右,京邑憚之。延昌初,尚書右丞。後為御史中尉元匡奏高聰及綽朋附高肇,詔並原罪。歷豫、並二州刺史,卒,諡文簡。
  8. ^ 《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常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並干國之才,必應遠至。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將來之津梁也.」其見重如此。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尚書令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不詣。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
  9. ^ 《北史·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堂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並干國之才,必應遠至。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人,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之津梁。」其見重如此。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不詣。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
  10.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七》:丙辰,魏以車騎大將軍、尚書令高肇為司徒,清河王懌為司空,廣平王懷進號驃騎大將軍,加儀同三司。肇雖登三司,猶自以去要任,怏怏形於言色,見者嗤之。尚書右丞高綽、國子博士封軌,素以方直自業,及肇為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不詣肇。綽顧不見軌,乃遽歸,嘆曰:「吾平生自謂不失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綽,允之孫;軌,懿之族孫也。
  11. ^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始玄伯因苻堅亂,欲避地江南,於泰山為張願所獲。本圖不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於時,蓋懼罪也。及浩誅,中書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始見此詩。允知其意,允孫綽錄於允集。
  12. ^ 《北史·卷二十一·列傳第九》:始宏因苻氏亂,欲避地江南,為張願所獲,本圖不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於時,蓋懼罪也。浩誅,中書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書,始見此詩,允知其意。允孫綽錄於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