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華民國史的分期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這個條目的背景說明

中文維基上處理和中華民國相關的條目常常發生爭執, 比如說, 甚至連中華民國首都在那裏這個簡單的問題都可以爭吵不休. 我個人以為, 其中一個爭執的關鍵, 在於很多朋友都忽略了「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變動的概念」這個事實, 所以才會有種種關於中華民國的奇談怪論. 我再舉一次本條目中所引用之阮銘所講的話語:

台灣今天的國號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一個變動的歷史概念。辛亥革命誕生的中華民國,在大陸不在台灣,那時台灣是被滿清政府割讓掉的日本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放棄台灣,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佔領。因此,自1945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同時統治海峽兩邊的大陸和台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誕生,中華民國政府棄守大陸轉移台灣,從此形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海峽兩岸的歷史事實。(阮銘 2002)

我想, 除了和歷史相關的書寫以外, 百科全書應該處理的是最up-dated的資訊. 這是我整理這個條目的基本動機, 雖然對於我自己的政治信仰而言, 我並不見得贊同"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個概念. --wdshu|阿呆 21:16 2005年5月1日 (UTC)

不知道北洋政府的中華民國算第幾共和,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算第幾共和,行憲後的中華民國又算第幾共和?Zhuilang 06:00 2005年5月3日 (UTC)
  • 這只不過是給台獨分子製造法理台獨的依據罷了!!!只有那些入本人在台灣留下的野種(如岩里政男之流)才會附和這種叫法。台灣同胞中卻有這樣一大幫被這些走狗耍了,可悲呀!!!!!

既然只是一種言論, 需要特別開一個條目給它嗎? 我連"台北國"都聽過, 那要不要也開個台北國好了? 尤其是這是個日本人評個不是他國家的言論, 難道我們也隨便批批美國這樣就可以隨便開一大堆項目嗎? Bobbybuilder 03:42 2005年7月7日 (UTC)

首先還是不要逐漸變成人身攻擊,個人覺得還是要從2個觀念來看:
  • 第一,現實中多少人使用此用詞。
  • 第二,學術界或者政治界有多少人使用。

如果的確存在該詞條廣泛使用,其實我們可以在學術角度上列出,比如我個人支持南京大屠殺0人說寫入,這樣才能把其學說確鑿謬誤處及反對聲寫入條目中,否則也會有違維基的方針。 另:個人生活在大陸,對此類劃分感覺有點怪異-孫學 (留言)

張玉法將國民黨治下的中華民國獨立成一個時期的「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理論應另闢一節,以與李登輝的「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做區別。 ̴ ̴ ̴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Ashlike對話貢獻)於2018年12月20日 (四) 08:42 (UTC)加入。[回覆]

政治立場昭然若揭

個別學者的觀點,不可以妄故整個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在台灣,輪也論不到第二。而簡單粗暴的一分為二,實際還是想把中華民國按照政府遷台的時間來分割的台獨觀點。這樣的條目,政治立場昭然若揭。

玩分割上市,政治市場也和股票市場一樣好操縱嗎--列那狐 (留言) 01:5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贊成"「中華民國」是一個變動的歷史概念"
但"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定義或敘述並沒有受到大部分臺灣或世界各國學者或人民的認同,比較接近是一家之言的性質.當然這項論點受到我國前總統的認同,也因此格外受人注目.至於他是否重要到需要特別開一個條目,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不過也建議以上部分反對的人注意言行,否則受傷的也只是維基而已PTC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德國之聲並沒有寫李登輝說出"第二共和"這話. 現在唯一的證據只有林佳龍說李登輝有講第二共和. 所以這個條目開的原因是因為林佳龍說李登輝有提到第二共和? 那也太悲哀了. Bobbybuilder 03:54 2005年7月7日 (UTC)

維基的條目,其實是不應該區分政治立場的;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樣的說法是否確實存在;如果這樣的見解不是來自於編輯者的憑空捏造,即使只是一家之言或是極少數人認同的看法,這樣的條目就有存在於維基百科的必要。就像是古代亞里士多德所認同的「地心說」,後來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所推翻,我們也不能夠把地心說這樣的概念逐出維基百科之外,不是嗎?換句話說,見解與看法的正確與否,並不應該作為維基條目存在與否的依據,畢竟維基百科是讓人查閱資料的地方,本來就應該海納百川,如果因為政治上的某些理由,就斷定某些條目不應該存在,維基百科憑什麼說自己是「自由」的百科全書呢?—幻象兩千 2007年5月22日 (二) 07:16 (UTC)[回覆]

條目的錯誤

中國對待自己的政權更迭,成為改朝換代,中國也沒有什麼第二共和之說.台灣的中國民國是49年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遷過去的.可以用明朝滅亡後但南方仍有政權的形式來稱呼,叫中華民國的殘餘政權,但中國民國的合法性不容質疑,也不容誤解和非議.你用日本人的觀念看中國的變更.我覺得不妥. User talk:信陵使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1.是中華民國

2.這是一個史學的論點,不論原本的動機是什麼,或是哪國人,或是褒是貶.唯一需要考慮的是,他是否重要到需要寫在一本百科全書,或是單獨設立條目.

3.我認為您的發言很明顯的以中國為中心,和維基的精神似乎有所牴觸.

4.我對於有爭議條目,一貫的看法是列出各方的看法,才能較為接近事實.這篇條目對於反對的或不認同的意見確實有加以忽略的意向,才會造成那麼大的反彈.建議作者或各位可以加以補足. PTC 03:40 2005年5月16日 (UTC)

這個史學觀點是不是不足夠重要到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麼大的條目吧。或者改名叫做【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或者就刪除。--小溪 (talk? click here!) 14:27 2005年5月16日 (UTC)
現在的「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可以清楚地看到極力試圖改變「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定義的心理——對於文章表述觀點的不同理解應當是體現在文章內容而不是標題上。不然的話我們大可以將琉球國南京大屠殺中國抗日戰爭犧牲者列表改名為「一種琉球國的定義」「南京大屠殺的一種觀點」「一種中國抗日戰爭犧牲者列表」…………這麼做除了令閱讀這些條目的人看起來不順眼以外起不到多大的NPOV。--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43 2005年5月16日 (UTC)

或者刪除, 或著改名, 或著合併, 這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吧?PTC 14:48 2005年5月17日 (UTC)

這是一個學者用來分析台灣當前政權之本質的概念

這是一個概念,一個當前日本最重要之台灣研究學者所提出來的概念(若林正丈任教於東京大學, 是日本目前從事台灣研究最重要的一個學者之一, 他本人對於台灣本土派的立場抱持感情上同情的態度, 但是在其學術作品當中並沒什麼清楚的政治立場).

寫任何百科全書上的條目, 不論是歷史上的事實陳述或者是概念的說明,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將這個史實或者是概念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 我相信這個條目已經做到最基本的工作了(說明了這個概念的定義, 首先提出這個概念的人, 相關人士對於這個概念的應用和引申).

要對這個概念作批判, 當然是可以. 但是像現在內文所添加的所謂"批判"內容, 除了意識型態上的批評(而且是維基參與者自己的批評), 實在完全是不知所云.

基本上這個概念算是中性的. 台獨人士(比如說我自己)不喜歡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用了"中華民國"這個語彙來指涉台灣. 統派人士可能也有意見. 但是, 不論你自己的立場為何, 請先平心靜氣地了解這個概念. 如果你對我這個"平心靜氣"的陳述還有意見的話, 請看我個人頁面對於"在熱情與冷靜之間"一節的說明. --wdshu|阿呆 19:21 2005年5月28日 (UTC)

大至整個人類文化與歷史,小至這個條目,都是由全體參與者共同建築的。所謂『不知所云』,只能說明台獨人士(比如說你自己)的看待現實時的一葉障目與面對評論時的狹小心胸。情理之外,卻是意料之中。--列那狐 (留言) 17:10 2005年6月4日 (UTC)

阿呆san, 你看中華民國不順眼是你的事, 中華民國就是存在. 這像是你要關起門來自己騙自己說泰國從來不存在, 死命要叫他暹羅, 這也是可以的. 但是請不要把你那種偏頗的言論和其他反對的言論相提並論. 這所謂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從來不存在, 除了個在東京大學教書的人的言論之外, 沒有官方文獻, 沒有歷史記載. 難道我們所有這些言論通通都要寫進wikipedia? Bobbybuilder 03:47 2005年7月7日 (UTC)

中華民國第?共和!

  • 第一共和:1912-1928:中國北洋政府
  • 第二共和:1928-1945:中國國民政府:訓政時期
  • 第三共和:1945-1949:中國國民政府:憲政時期
  • 第四共和:1949-2000:台灣國民黨政府:戒嚴-總統直選
  • 第五共和:2000-迄今:台灣總統直選-迄今
  • 資料來源:自己亂編!Encolpius (留言) 2008年12月18日 (四) 06:03 (UTC)Encolpius[回覆]

建議改此條目為「中華民國史的分期」

最近才搜索到這個題目,跟先前的討論有段時間差距。張玉法跟若林正丈的書我都看過,兩個人所談的「第二共和」根本上是不同的概念。張玉法的論點是從民國史的角度出發,認為國民政府的性質與先前的北京政府不同,兩者有異,應加以區分,所以張玉法分了三個共和,遷台以後屬第三共和。而若林的學術傳承是從日本殖民地史、臺灣研究而來的,他並沒有注意到民國史在大陸時期的斷裂,只單純從臺灣史的角度出發。若是張玉法的書(1998初版)比若林的書早出,若林亦可能沿用張玉法的論點稱臺灣時期為第三共和,修憲、制憲後為第四共和而非第二共和。史學界所謂的第二共和大概就這兩種論點。阮銘的論點我沒有聽過,不過看起來是與若林的論點相近。

從這兩位學者的論點來看,雙方所提出的「第二共和」內涵相去甚遠,實際上似乎也沒有交集。把兩個學者的不同論點都放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條目並不妥當。但兩者皆有其學術價值,亦是學術圈所知悉的論點,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中華民國史的分期」或「中華民國憲政體系的分期」。這樣條目可以包涵目前若林跟張玉法兩種不同的論點,亦可保持其延展性,未來若有學者提出新論點,不必再增加新條目。而且如此一來亦可包涉學術界與政治界對這些概念的討論。Wind (留言) 2011年6月11日 (六) 02:02 (UTC)[回覆]

完成--Gakmo (留言) 2011年7月20日 (三) 15:2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國史的分期中的6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11: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