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大禾花/沙盒
< User:大禾花
《本都王米特里達梯》(意大利語:Mitridate, re di Ponto),作品K.87,是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於1770年創作的三幕正歌劇。該劇劇本由維托里奧·阿梅代奧·奇尼亞-桑蒂改編自朱塞佩·帕里尼翻譯的意語版讓·拉辛戲劇《米特里達梯》。
莫扎特創作這部劇時在意大利旅行。音樂學者丹尼爾·E·弗里曼認為,莫扎特創作時參考了約瑟夫·米斯利維切克的《尼泰蒂》[1]。1770年3月,莫扎特在博洛尼亞與米斯利維切克和他父親初次相見,這時米斯利維切克正着手創作歌劇《尼泰蒂》。1770年夏,莫扎特逗留博洛尼亞構思《米特里達梯》時,米斯利維切克常去拜訪莫扎特。二人交往中,莫扎特的創作技法日臻精進,從米斯利維切克作品中汲取靈感,將其中的動機融入歌劇中。歌劇於1770年12月26日在米蘭皇家公爵劇院首演,這一天恰逢米蘭狂歡節。首演即大獲成功,後加演21次,但彼時莫扎特年僅14歲,難承此作,一時懷疑四起。在莫扎特餘生中,這部作品歸於沉寂,直到20世紀再度復興。該劇的一大特色是主要角色唱段以華麗的詠嘆調為主,而多人的唱段較少,僅出現兩次:一次是第二幕結尾中阿斯帕西婭與西法雷的二重唱《如果我不應如此》;另一次便是全劇結尾的五重唱,收束簡潔,與巴洛克時期正歌劇常以簡短齊唱或齊奏作結相類似。
角色
角色 | 聲部 | 1770年12月26日首演陣容
指揮: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
---|---|---|
Arbate, Governor of Nymphæa | soprano castrato | Pietro Muschietti |
Sifare or Xiphares, Mitridate's son | soprano castrato | Pietro Benedetti (Sartorino) |
Aspasia, the Queen, pledged in marriage to Mitridate | soprano | Antonia Bernasconi |
Farnace or Pharnaces, Mitridate's eldest son | alto castrato | Giuseppe Cicognani |
Marzio or Marcius, Roman legionary officer | tenor | Gasparo Bassano |
Mitridate, King of Pontus | tenor | Guglielmo d'Ettore |
Ismene, Parthian Princess | soprano | Anna Francesca Varese |
- ^ See especially Daniel E. Freeman, Josef Mysliveček, "Il Boemo" (Sterling Heights, Michigan: Harmonie Park Press, 2009), pp. 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