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伊洛之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洛之戎
地位周朝诸侯国
国都河北省晋州市西
政府封地
• 爵位
不详
分封

伊洛之戎,亦称伊洛戎伊雒戎,中国古代部落,为西戎的一支,居住在伊水洛水一带,分支自允姓之戎,与陆浑国有共同先祖。主要为晋国与秦国的附庸,战国时为韩国魏国所灭。

历史

东周周平王末年,周王朝衰落,戎部落渐强,乘机深入中原逼迫诸夏,于是自陇山以东往往有戎人,而居住于伊水、洛水一带(河南省卢氏嵩县汝阳等地)之戎,统称伊洛之戎。

周惠王时,曾先后攻掠曹国鲁国周襄王三年(前649年),乘周王室内讧,联合附近扬拒泉皋之戎附周襄王异母弟叔带同伐京师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入王城,焚东门。周襄王出奔于郑国,向秦国晋国求救,秦穆公晋惠公出兵救周,伊洛之戎始退。叔带逃到齐国。齐国管仲协调王室和戎人。二年后,再次侵周,齐桓公会集诸侯保卫周王室。周襄王八年(前644年)周襄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国征召诸侯戍周。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叔带回到王城。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19年),伊洛之戎想要东伐鲁,鲁国公子遂与伊洛之戎在暴地结盟。

前638年,秦国与晋国将陆浑戎迁到河南伊川[1][2][3]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伊洛之戎助晋国伐宋国。后依附于晋国。

学术考证

学者杨宪益饶宗颐等主张伊洛之戎与陆浑戎等允姓之戎塞种先祖。余太山认为少昊后裔,原居于若水,后往西迁,由伊水、洛水间,迁至炖煌,成为允姓之戎,再西迁后成为塞种与月氏的先祖,建立乌孙大夏贵霜王朝等国家。由于塞种与月氏等皆与吐火罗人相同,具有原始印欧人血统[4][5]。余太山由此推测,与允姓之戎同样起源自黄帝的各部族,皆可能带有原始印欧人血统[6]。而曾宪法认为塞种人起源于克里米亚半岛与黑海北岸,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东扩至罗布泊[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冉光荣等人[8],认为伊洛之戎与陆浑戎等,皆为姜姓之戎,与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黄烈等人支持这个说法。

学者林沄指出,西戎人群是由先秦华夏人群分裂出的一支[9],不是战国以后的匈奴、鲜卑等各民族的祖先[10]

注释 

  1. ^ 《左传》〈僖公22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2. ^ 杜预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也。计此去辛有过百年,而云不及百年,传举其事验,不必其年信。”
  3. ^ 孔颖达《正义》疏:“昭九年传曰:‘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是此戎为允姓也。彼注云:‘瓜州,今敦煌。’则陆浑是敦煌之地名也。徙之伊川,复以陆浑为名,故至今为陆浑县。十一年传称:‘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则伊、洛先有戎矣。而以今始迁戎为辛有言验者,盖今之迁戎,始居被发祭野之处故耳。”
  4. ^ 余太山,〈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发表于《文史》第38辑,1994年。
  5. ^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页138-141。
  6.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7. ^ 曾宪法《先秦时期塞种人之族源及其东渐问题》
  8. ^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等著《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9.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0. ^ 林沄《戎狄非胡论》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