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草蜥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草蜥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蜥蜴科 Lacertidae
属: 草蜥属 Takydromus
种:
台湾草蜥 T. formosanus
二名法
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1]
异名

Tach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台湾草蜥学名Takydromus formosanus)为蜥蜴科草蜥属爬行动物,俗名台湾蛇舅母、舅母蛇、狗母索,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其种加词formosanus”意为“台湾的”。分布于台湾本岛,常见于次生林林缘草地或草原地区以及活动于草丛或灌丛中。

分布

台湾草蜥分布于台湾的西半部地区(北至苗栗县南庄南至屏东县来义),且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中部、台南。

习性

在野外,台湾草蜥在日间有阳光的时候喜欢在草丛、灌丛或是在禾本科植物上穿梭活动,到夜间时,则会停在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上,以细长的尾巴缠绕住叶片休息,在冬季时,则会躲在较为温暖的地方休息,而不会到叶片上休息,以昆虫为食。

外型与体态

台湾草蜥的个体体长最长大约可达5公分,体型极为修长,其尾巴最长可达躯干体长的3倍之多,且其尾巴有维持平衡和缠绕的功用,因此不会出现像壁虎、守宫科的蜥蜴容易自断尾巴的现象。台湾草蜥的幼蜥头部和背部的体色皆呈褐色,成体体侧不具喷点状色块。具有16列尾鳞。在体色上,雌雄个体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此外,台湾草蜥在台湾有两个较为相近的亚种,分别为翠斑草蜥和鹿野草蜥,其特征明显分别为后两者体侧具有黄色或者是绿色的喷点状斑!另外,翠斑草蜥分布于台湾北部一带,而鹿野草蜥则分布在台湾东部一带。[1]

参考文献

  1. ^ 1.0 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台湾草蜥.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向高世. 《台灣自然蜥蜴誌》. 天下文化出版. 2008. ISBN 97898621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