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南语地名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4月30日) |
台语地名 | |
汉字 | 地號名 |
---|---|
白话字 | tē-hō-miâ / tōe-hō-miâ |
厦拉新文字 | dexomia / duexomia |
台语,又称台湾话,曾经是台湾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以台语命名的地名十分普遍。虽然在今日的台湾,台语过往的地位与通行程度已经被台湾国语所取代,不过大量带有台语特色的地名仍然留存。
特色用语
陆地地形
- 崎(kiā)
- 墘(kîⁿ)
- 畔(puān)
- 崁(khàm)
- 坑(kheⁿ / khiⁿ):意味山谷、盆地等。
- 仑(lūn):突起的沙丘地形,如沙仑、仑背等。
- 屯(tun):通“墩”,与仑近义,如白沙屯等。
- 埔(po͘):意味平地、平原等。
- 坪(phiâⁿ):意味地势稍高的台地。
- 沙(soa)
- 山(soaⁿ):地形起伏之地。
- 埕(tiâⁿ)
水岸地形
- 洲(chiu)
- 圳(chùn)
- 海(hái)
- 鲲鯓(khun-sin)
- 窟(khut)
- 湳(làm):亦作“坔”,台语汉字本意为“泥沼”。
- 湖(ô͘)︰山间小盆地,如阳明山国家公园竹子湖、嘉义县竹崎乡中和村奋起湖(旧粪箕湖)。
- 湾(oan)
- 埤(pi)︰池塘,如嘉义市兰潭(旧红毛埤)、台南官田葫芦埤。
- 鼻(phīⁿ):意味向海洋突出的海岬,如猫鼻头、鹅銮鼻、鼻头角等。
- 池(tî)
- 潭(thâm)︰湖沼,如嘉义县新港乡月眉潭。
- 港︰河川,如云林县北港溪(旧笨港)。云林县北港镇、嘉义县新港乡南港村旧南港(笨港街)。
土地开垦
- 甲(kah):源自荷兰语的akker,台语音译的土地单位,如五甲、六甲等。
- 股(kó͘):即“股份”之意,如三股、七股、十三股等。
- 阄(khau):台语汉字本意为“纸签”,即开垦时之抽签顺序,如三阄、四阄等。
- 张犁(tiuⁿ-lê):农耕时,每张犁约可耕作五甲农地,许多地方因此以犁数来命名;如三张犁、六张犁、九张犁等。[1]
在地产业
前后词缀
- 后(āu)
- 尾(bóe)
- 厝(chhù):台语汉字本意为“房屋”,意味当地居民的房舍与土地,如三块厝、廖厝、打铁厝等。
- 下(ē)意同“脚”,即“下脚”
- 脚(kha)意同“下”,即“下脚”
- 口(kháu)
- 心(sim)
- 底(té)
- 顶(téng),意“顶悬”
- 头(thâu),意同“角”,即“头角”、“头岬”
- 角 (kak),意同“头”,如“头角”、“岬角”
- 鼻 (phīⁿ),同于“鼻头”
参考资料
名人作地名(最早定居开垦)
名人作地名(功于地方)
延伸阅读
荷西葡文献
- 《新港文书》(台南地区/西拉雅语)
清代文献
日本时期论著
- 土田滋、山田幸弘、森口恒一《台湾平埔族言语资料整理与分析》
- 小川尚义《台日大辞典》
-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书续编、第三:台湾》、《诸蕃语汇》、《平埔族调查旅行》、《台湾文化志》
- 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
战后学者代表性著作
- 李壬癸《南岛民族的族群与迁徙》、《台湾原住民史:语言篇》
- 张耀锜(1951)《平埔族社名对照表》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 陈正祥(1978)《台湾地名辞典》台北:南天书局
- 洪敏麟(1980-1984)《台湾就地名之沿革》(一)(二上)(二下)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 洪英圣(1995)《情归故乡、总篇:台湾地名探索》台北市:时报文化
- 陈国章(1997-1999)《台湾地名辞典》(上中下)台北:师大地理系
- 姚荣松指导、蔡淑玲(2004)《台湾闽南语地名之语言研究:兼论其文化意涵与演变》新竹:竹教大台语所硕论
- 林庆勋指导、陈耀中(2007)《清代文献反映平埔族群语言研究》高雄:高师大台文所硕论(汉字还原闽南语罗马字转写)
- 臺灣地名的探究 (PDF), 师大地理系,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10)
- 名符其實?!--由自然科學看台灣地名由來的命名智慧 (PDF), 独立研究作品, [2021-08-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