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家政女学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家政女学校,又称实践女学校淑德女学校,为台湾日治时期女子教育的一环,当女子公学校小学校毕业后可报考就读,讲授科目为修身、公民科、国史、国语、数学、家式裁缝、手艺、音乐、图画、体操等,[1]

概要

1904年〈公学校规则改正〉下公学校女学生学习科目中增加了裁缝科,[2]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裁缝科的学习内容主要为衣服的洗涤与保存法;1910年大桥舍三郎《台湾公学校六个年程度裁缝科目教授细目案》,与1913年《公学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农业科,裁缝及家事科》皆明确提出公学校裁缝科教学的教导项目与时程,[3]:13-18教导内容多以实用为主,并会随着公学校所教导地区的特性,来决定课程编撰要目。1922年新台湾教育令发布,公学校裁缝科教育宗旨崇尚素朴节省,学生裁缝多学习日常生活中可取到的材料,但裁缝教育仍就区分了台式裁缝(后简称台裁)、日式裁缝与洋裁,造成教学上的不便。[3]:19

在高等女学校中也不乏对裁缝教育的学习,但因高等女学校的入学门槛较高,当时女子则可能选择家政女学校前往就读,1938年以后,家政女学校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一直到1945年,共成立了30所左右的家政女学校。1942年时,家政女学校有日籍学生1,757名,台籍学生3,944名,台籍学生占压倒性多数,但台北、新竹、台中、嘉义等市区的家政女学校,都是以日籍学生为多数。市区的家政女学校,经常是为了收容无法进入高等女学校的日籍女学生而设立。而其他约三分之二的家政女学校,设于农村地区,学生也以台湾人女性居多,显示农村台籍女子升学意愿提高。[4]:20显示无论市区、农村的台籍女子皆对升学至家政女学校的意愿极高,其中家政女学校中所学习的科目以“裁缝、家事”为主,甚至认为高等女学校教育与生活游离,家政女学校教授实用技能,以便学生毕业后嫁人,可以立刻派上用场,[4]:21对裁缝科目的训练十分扎实,学生更可以自制学生制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甚至也作为见面礼赠送给学妹。[3]:33

由吉见まつよ女士于1930年4月设立“ファロス(pharos)裁缝学园”,1934年得到台北州认可的私立学校,改名为吉见裁缝学园。[3]:33教授科目为修身、公民科、国语、数学、家事、裁缝、手艺、音乐、图画、体操等,最重要的是加入和裁与洋裁理论。[3]:43此学园大多也作为无法就读高等女学校,转而至私立的学校念书的选择。

数量与分布

年分 日治时期校名 现在校名
1932 台南女子技艺学校 国立台南家齐高级中等学校
台南家政女学校 台南市私立光华女子中学
1934 嘉义女子技艺学校 嘉义市立嘉义国民中学
1935 台中家政女学校 台中市立台中家事商业高级中等学校
1936 高雄女子技艺学校 高雄市立新兴高级中学
1937 台北家政女学校 台北市立金华国民中学
员林家政女学校 国立员林高级中学
1938 东石实践女学校 国立东石高级中学
曾文实践女学校 国立曾文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
北港实践女学校 云林县立北港国民中学
丰原家政女学校 台中市立丰原国民中学
1939 基隆家政女学校 基隆市立铭传国民中学
斗六家政女学校 国立斗六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
虎尾家政女学校 国立虎尾高级中学
新营家政女学校 国立新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台东家政女学校
1940 中坜家政女学校 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新竹家政女学校 新竹市立建华国民中学
大甲家政女学校 台中市立大甲高级中等学校
彰化家政女学校 彰化县立阳明国民中学
新化家政女学校
北门家政女学校 国立北门高级中学
1941 苗栗家政女学校 国立苗栗高级中学
桃园家政女学校 前身为桃园高中,后作为桃园市清洁队所用,2015年拆除[5]
花莲港家政女学校 国立花莲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1942 北斗家政女学校 彰化县北斗国中
旗山实践女学校 高雄市立旗山国民中学
潮州淑德女学校 国立潮州高级中学
1943 埔里家政女学校 南投县立埔里国民中学
屏东实践女学校
1944 修德实践女学校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级中学

上表为家政女学校的数量与分布[6],光复后学制使家整女学校多改制为职业学校,或是女子初中,随后经历政府兴办“省办高中、市办初中”的政策,以及1968年九年国教的开办,使学校改名为国民中学。[7]

其他

著名人物

  1. 1929年转学至蓬莱公学校的施素筠[8]
  2. 台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学校的廖良美[3]:27
  3. 就读吉见裁缝学园的陈凤藻与周佩芳女士[3]:46-47

教育书籍

  1. 1939年台湾总督府出版《第二年用公学校高等科裁缝手艺教授书》

参考

  1. ^ 许佩贤,〈日治时期台湾的实业补习学校〉,《师大台湾史学报》,第6期(2013),页124。
  2. ^ 台湾教育会编著,《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台湾教育会,1939),页265-26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大木言叶,〈日治时期台湾洋裁的移入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2015),页13-18。
  4. ^ 4.0 4.1 许佩贤,〈日治时期台湾家政女学校〉,《台湾学通讯》,第95期(2016)。
  5. ^ 桃高女子部日式宿舍剷平蓋停車場 民團繫黃絲帶哀悼. ETtoday新闻云. 2015-01-21 [2022-0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中文(台湾)). 
  6. ^ 参阅许佩贤,〈日治时期台湾的实业补习学校〉,《师大台湾史学报》,第6期(2013),页123。
  7. ^ 隨時代需求而不斷改制的學校─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 台湾女人.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台湾)). 
  8. ^ 施素筠为彰化鹿港施家,后就读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赴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进修。战后经营洋裁补习班,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家政系、实践大学。郭玉芬等执编,《百年蓬莱:台北市大同区蓬莱国民小学创校百周年纪念专刊》(台北:商讯文化,2010),页120;许雪姬等访问,吴美慧纪录,《一辈子针线,一甲子教学:施素筠女士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14),页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