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春仔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春仔花也称缠花绣线花等,是指用手工缠绕方式制作的一项民间工艺,可以做成花朵或其他造型,常在婚嫁时使用插于发髻,是台湾闽南传统技艺之一[1]。闽南族群称春仔花,在客家族群也有类似的工艺称为缠花,是台湾北部地区客家人特有的技艺,除发饰用途外,更多是做为其他的装饰[2]。春仔花属于中华民国无形文化资产中,传统艺术类的文化资产[3],也是宜兰县的传统艺术文化资产。

历史

春仔花(缠花)结合了剪纸、编织刺绣等工艺技术,发展起源并无相关的官方史料记载,只能从民俗文化相关研究与耆老与的口述、相关地方志找到资料。台湾的春仔花(缠花)工艺约在英领时期(1885-1894年),随中国移民流传来台,其发展依附于岁时节庆与民间信仰之传统习俗,1970年代以后,随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民俗趋于淡薄,缠花工艺也逐日式微[4]。春仔花的名称记载于《台南市志》:“头发饰物则有:顶股针、 金匙仔针…、春仔花、菊仔花、绣线花、绸春花…”与《台北市志》:“造花系用红绸或绣线织制,称春仔花、绣线花、绸春花等”中,属于地区性的民间工艺。[5][6][7]

使用配戴

“春仔花”一般用于婚嫁吉庆场合,其表现形式有发簪、供花、胸花、吊坠、灯饰及童帽缀饰等。通常为3公分见方大小的红花,妇女将之配戴于发髻以示吉祥;传统婚礼中,不同的身份会配戴不同样式的花朵,常见的有百合花、石榴、龟、鹿等基本样式[8]

地区特色

春仔花又因各地风俗民情的差异衍伸发展自己的特色。在台湾北部称为“缠花”,主要以客家族系为代表,客家也称为线花,台湾中南部称春仔花、绣线花(鹿港),主要以闽南族系为代表,在金门称为“吉仔花”。台湾主要分为上述三种[4][7]

台湾北部及客家族系

台湾北部地区(新竹中坜苗栗宜兰)称春仔花为“缠花”,桃竹苗客家聚落则以缠花或“线花”为其名称,台湾客家人早期以缠花童帽、供佛用的供花、看花为主,以及婚嫁上的吉祥发饰、新娘嫁妆[2]。知名工艺家陈惠美分别于2011年获宜兰县指定为地方、2020年获文化部指定为重要传统工艺-缠花工艺保存者[8]

台湾中南部及闽南族系

台湾闽南人的“春仔花”,是取台语“春”为“剩”的谐音是用来祈求“年年有余”的吉兆,在台湾中南部地区春仔花大多为鹿港制作的样式[9],过年时插在供桌碗饭上的春仔花,当地民众称之为“饭春”,台语“春”、“剩”同音,以祈求“年年有余”[4]。又以当地谢姓及施姓家族为主。谢雅秀于2016年获彰化县指定为传统工艺-缠花工艺保存者[10]

客家体系以苗栗地区最具代表性,当地作品以大件的花束为主,色彩缤纷华丽,作品置于立式木盒内,摆放于供桌上,取代清供的瓶花[4]

金门地区

金门地区称为“吉仔花”,这与金门人喜欢栽种石榴有关(又称“吉仔”),石榴色彩红艳名称讨喜,加上果实多籽包含了“多子多孙”的意义。过年拜拜,也会将一支小吉、一支双春插在年糕上。金门地区至今仍普遍使用传统的“喆仔花”与“双春花”[2][9]

工具与材料

春仔花主要的材料为铁丝、纸片和丝线,不同地域发展出不同的称呼,但主要制作的工具及工料无太大的差异,整理如下[7][11][12]

工具

  1. 剪刀:可依需求选用不同大小的剪刀,裁剪纸片、铁丝及丝线。
  2. 镊子:辅助调整春仔花造型的工具,末端尖锐且无弯曲的镊子较适用。
  3. 尖嘴钳:辅助调整春仔花的造型工具,内无齿状的镊子不伤线较适用。
  4. 尺、笔、黏着胶。

材料

  1. 厚纸板:适合的磅数为280-300磅的硬纸板。
  2. 丝线:早期客家缠花使用蚕丝线,现今多用,嫘萦丝线、文化绣线。
  3. 铁丝:春仔花的骨架,用来支撑纸片和塑型。
  4. 金银锡箔纸:以金银锡箔纸剪成细长条状,并点缀在花瓣、叶片,称为“带金”或“包金”。
  5. 竹签或发针:固定工艺品做成发钗。
  6. 其他媒材:花芯材料、亮钻、珠子。

工法与工序

春仔花发展出不同地方特色,但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基本技法有缠、捻、盘、折、绑、包金银锡箔、接线等方式,说明如下[7]

  1. 缠:纸片在铁丝上方,由右向左缠满,会因手法不同呈现不一样的线条感。
  2. 捻:将丝线包覆铁丝一端,让丝线缠裹在铁丝上。
  3. 折:将缠好纸片相互对折,折出叶片或花瓣造型。
  4. 盘:将捻线盘成螺纹的技法。
  5. 绑:将完成的花瓣、花朵、叶片、捻线图纹等物件,绑在一起做成构想的作品。
  6. 包:将金银锡箔纸条置于纸片上,以线缠包覆。
  7. 接线:当缠线不够使用时接续的技法。

参考资料

  1. ^ 林晏宁、郑乔予. 傳統美學新時尚 陳惠美的春仔花. 公民新闻. 2018-07-04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中文). 
  2. ^ 2.0 2.1 2.2 纏花工藝(春仔花).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中文). 
  3. ^ 陳惠美. 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1-02-26] (中文). 
  4. ^ 4.0 4.1 4.2 4.3 纏花. nrch.culture.tw. [202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7). 
  5. ^ 纏花工藝(春仔花).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6. ^ 38 春仔花手作書 珍貴的民間纏絲技藝 (PDF). 38 春仔花手作书 珍贵的民间缠丝技艺.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8). 
  7. ^ 7.0 7.1 7.2 7.3 春仔花工藝探究. 南华大学. [2023-04-28]. [失效链接]
  8. ^ 8.0 8.1 纏花工藝.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9. ^ 9.0 9.1 春仔花 - 纏花似錦-傳統工藝新時尚. 春仔花 - 缠花似锦-传统工艺新时尚. [2023-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10. ^ 謝雅秀-纏花工藝. [2023-06-09]. 
  11. ^ 將傳統春仔花教學系統化、知識化 「纏花」人間國寶 陳惠美的時尚美學│科技生活. 科技生活. 2022-06-29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中文(台湾)). 
  12. ^ 109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授證專輯. 109: 64–67. ISBN 978-986-53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