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仁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仁山
出生 清朝1837年
安徽石埭(今安徽池州石台
圆寂 大清1911年10月8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七日)
国籍 清朝

杨仁山(1837年—1911年10月8日),名文会仁山安徽石埭(今安徽池州石台)人。清朝末年佛教居士,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奠基人,被尊称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孙女为杨步伟,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妻。

年谱

杨仁山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杨朴庵,与曾国藩是同年的进士。但是杨自小不喜欢举业,喜爱击刺任侠,太平天国之乱时,曾襄助曾国藩办理军粮事务。精于工程事业,但富于民族情感,不愿为官,曾国藩李鸿章“咸以国士目之”,后服职于江宁筹防局。

同治年间,杨仁山移居杭州时,曾想娶一名杭州姑娘为妻,但受到母亲及正室的反对,只同意让他纳为妾,后遂作罢。但经此事后,杨终日闷闷不乐,漫步西湖。在杭州书店中,见到《大乘起信论》,大为激赏,从此嗜读佛教经典,开始他的佛教事业。

同治五年(1866年),移居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

光绪二年(1878年)受聘曾纪泽幕府,1880年(光绪四年)随曾纪泽出使欧洲。

光绪12年(1886年),随刘芝田出使英法,Holmes Welch 说他是第一个到过欧洲的中国佛教徒。在光绪12年的出使中,他在伦敦结识了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归国后与他密切合作,将在中国已失传的佛教经典,重新自日本传回中国,并编印出版。希望振兴佛教[1][2],以佛教振兴中国,作〈支那佛教振兴策〉[3]

光绪34年(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之下,建立祇洹精舍,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佛学教育机构。但因经费短缺,1910年停办。[来源请求]

死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阴历八月十七日(即公历1911年10月8日),武昌起义(公历1911年10月10日,阴历八月十九日)前数日,享寿七十八岁。

佛学思想

以“行在弥陀,教尊贤首”知名,平生志在诸宗并弘[4]

贡献及影响

著作

  • 《杨仁山居士遗著》 金陵刻经处 1919年印行,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二册。其书计含“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观无量寿佛经略论”、“论语发隐”、“孟子发隐”、“阴符经发隐”、“道德经发隐”、“冲虚经发隐”、“南华经发隐”、“等不等观杂录”、“阐教编”共十二种。

参考资料

  1.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一〉:“本朝初年,禅宗鼎盛,著述家纯疵间出。近世以来,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堕坏之时。”
  2.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四〉:“支那国中,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驰,渐至释氏之徒,不学无术,安于孤陋,今欲振兴,必自开学堂始。五印度境为佛教本源,大乘三藏所存无几。欲兴正法,必从支那藏经重译梵文。先须学习语言、文字,方可成此大业也。”
  3.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二〉:“欲以宗教传于各国,当以何为先?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佛教。”“从印度入手,然后遍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国所器重,不至贬为野蛮之国矣。”
  4. ^ 姚彬彬. 現代佛學思想系譜之分野 ──以《大乘起信論》真偽之爭為契機 (PDF). 中华佛学研究. 2011 [2017-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28). 

关于杨仁山的生平,经蓝吉富整理,可见的文献资料如下:

  • (一)杨仁山居士事略:作者不详,载在“杨仁山居士遗书(一)”,文海出版社。
  • (二)杨居士塔铭(简称“塔铭”:沈曾植撰,闵尔昌“碑传集补”逸民类,卷卅七。
  • (三)杨仁山居士别传(简称“别传”):张尔田撰,闵尔昌“碑传集补”卷卅七。
  • (四)清代七百名人传(简称“名人传”):蔡冠洛编,世界书局。
  • (五)杨仁山居士传(简称“欧传”):欧阳渐撰,载在苏渊雷所编之“学思文粹”中。
  • (六)先祖仁山公之生平:赵杨步伟撰,菩提树月刊九十五期。
  • 于凌波. 楊仁山居士評傳. 新文丰出版社. 1994. ISBN 957171302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