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东隆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港东隆宫
东港东隆宫辕门 -“山川牌楼”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屏东县东港镇东隆里东隆街21之1号
主神温府千岁
例祭东港迎王平安祭典
建立时间 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地图
地图
东港东隆宫正殿

东港东隆宫,位于台湾屏东县东港镇东隆里,是一座台湾民间信仰庙宇,也是南部著名的王爷信仰重镇与东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温府千岁,以财团法人台湾省屏东县东港东隆宫董事会作为管理主体。

温府千岁

东港东隆宫主神姓温,名鸿,字德修。生于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农历己巳年十一月初一日),齐郡历城县白马巷(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书香门第,自幼聪颖,稍长文武兼备,交游广至四方,风云际会,适逢于唐朝贞观年代,唐太宗微服出游,遇险困危,温鸿舍身救驾,功居其首,皇帝赐他进士出身,其时与温鸿义结金兰之救驾者三十六人,一并赐封进士,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到任后政通人和,清廉爱民,兴学育才,地方大治,民称父母。

后来时值邻近地方贼寇作乱,势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无功,群臣乏策,最后皇帝派温鸿统领军队讨伐,三十六进士亦领精兵一同进剿。温鸿用兵如神,举兵直捣贼穴,贼酋授首,群贼四窜,主帅下令招抚,数万叛军来归,自此国泰民安。温鸿班师回朝,受上诰赏,策封王爷

太平盛世,三十六进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扬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险,其三十六义兄弟全部罹难无一幸免,据当时幸运生还的水手与侍从目睹,三十六进士丧生之时,有闻仙乐飘奏,海上即时呈现一片祥云紫气,世人咸认温鸿之死乃解脱而成神,太宗得闻此一讯息,痛失功臣之余,复信其成神之说,乃追封“代天巡狩”,颁旨全国建庙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间香火,并下旨建巨舶,名为“温王船”,内奉温王爷及其结义兄弟之神位,于清醮毕送入海中,王船上有御书“游府吃府,游县吃县”八字,敕告天下,凡温王船所到之处,百姓府官一体奉迎,均应杀猪宰羊设祭,大事供祀,以慰温王在天之灵。

温王成神之后,经常在闽浙沿海地区显灵,每当船只在海上遇到惊涛风险时,若见樯悬“温”字旗字之巨船出现,立即风平浪静,履险如夷,自后王船所及之处,必造福地方,庇謢百姓。中国福建的泉、漳二州,对于温王爷在海上显灵护航之事,皆耳熟能详,人人称颂。台湾早期因地广人稀,温王爷未曾在台出现,直到郑氏东宁清国统治两代,移民渡海来台者日众,出海的渔民恒以温王爷为其精神之所寄,约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东港地区设置巡检署,中国福建泉、漳两州人士定居东港时均奉祀温王爷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余年,东港海岸上发现神木漂来,神灵显示温王欲在台湾定居,东港居民相信王爷是为地方造福,兴隆有望,将神木兴建温王爷庙,名为“东隆宫”,此即台湾温王信仰肇基之始。

主祀暨副祀神佛

建庙沿革

东隆宫的“山川牌楼”(前)与正殿(后)

相传,清治康熙年间,居住于东港地区的移民就已经开始奉祀温府千岁。清治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东港海岸上发现大批写有“东港温记”字样的木材漂来,神灵显示温府千岁欲在此地建庙,于是乡民为之立庙,取名“东隆宫”,意为“东港兴隆”。

清治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东港海啸大水灾,东隆宫被水淹没,东港士绅林合发动村民,冲入抢救神像,抢救方毕同一时段,东隆宫庙身顿时完全坍毁,人皆视为神迹,对温府千岁的信仰更加坚定,又另择有风水地理位置极佳的‘浮水莲花’地穴之地重建庙宇。

因为神威显赫,信徒日增,经过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公元1945年)以来的多次重建、整修,东隆宫以新修巍峨正殿与俗称“黄金牌楼”的金制辕门,威震东港。

东港迎王平安祭典
位置屏东县东港镇
类型登录等级:重要民俗
登录种类:民俗
评定时间2010年6月18日
2008年11月12日
详细登录资料

东港迎王

东港迎王,全名为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主要以祭拜温府千岁为蓝图,即成为台湾西滨地区极富盛名的宗教盛事与观光庆典,2010年被列为国家重要民俗[1]

相传,玉皇上帝为惩罚恶民,特派瘟神下凡罚恶,但因瘟疫而死者却不计其数,后因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则特派王爷下凡,召回瘟神、赏善罚恶、除病救民,也因此造成往后王爷信仰与瘟神脱离不了关系,所以常常需将载有王爷神像的船(王船),放出海漂流或火化,送走王爷,为全乡带来祥和吉利。后来王爷信仰逐渐升格,人们把王爷视为保境安民的大神,则以透过烧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迎王平安祭典闻名台湾,每三年举行一次,会于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华又威严的王船,透过繁复的宗教仪式,最后在祭典最后的压轴好戏:‘送王’,将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岁爷与中军府回驾天庭缴旨时,能带走乡里中的不幸、邪气、还有恶鬼。除此之外,在东港地区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层含义,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岁爷也视为迎接同为东隆宫主神温王爷的义结金兰兄弟,这也就是俗称的东港溪流域‘三十六进士’迎王系统,在迎王期间东港镇内处处可见家家户户办桌请客,正所谓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现今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为期八天七夜,三年一科迎王准备期间大致程序为“角头职务抽签”、“第一年值年中军府安座”、“王船开斧”、“王船立‘舟参’”、“王船开光”、“第二年值年与科年中军府安座”、“进表”、“王府上梁、设置代天府”、“请王(请水)”、“过火”、“王驾出巡绕境”、“祀王”、“迁船”、“敬王”、“王船法会”、“王船添载”、“宴王”、“送王”等等。

除此之外尚有具传说性的程序及惯例习俗,如:温王安馆、迎接田中央中隆宫与恒春镇恒隆宫、请王后绕行至新街、升帅旗帅灯、嘉莲宫迎请大千岁过夜、大总理依古礼敬王、中隆宫割香当科大王香火、王府内执事严格‘举案齐眉、跪进酒食’、温王爷查夜、温王爷看大戏、班头作纸、放告、三十六省灯、七只凉伞、七角头拜王等等,不胜枚举。在民国97年(公元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以“东港王船祭”被指定为“台湾文化资产”之民俗类,经地方人士努力,到民国99年(公元2010年)五月时正名为“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且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十一月时东港东隆宫的迎王平安祭典,被文建会列为国家无形文化资产。

神奇铜钟

东隆宫正殿右侧,吊有一口于台湾日治时期打造、沿用至今的铜钟。相传二战时期日本军中国东南亚诸国战事吃紧,国内与殖民地的资源日渐匮乏,乃向民众征收金属器物以作战略之用,此口铜钟也无可幸免。后来在送进钢铁厂的熔炉时,所有的金属器物都已融化为熔浆,赫然发现铜钟完好无损、经多次溶解也损伤不得,铁工厂人员便意识到此乃神迹,故而秘密将铜钟送回东隆宫。至今每逢一定时日,庙方人员循古礼鸣鼓擂钟时,仍使用此口铜钟进行。

趣闻轶事

千岁爷迟到

东港迎王祭典在坊间流传所谓“千岁爷迟到”的趣闻轶事,据称在民国83年(公元1994年、农历甲戌年)甲戌正科迎王祭典最后之送王仪式有照片显示:有两位分别穿着红、绿色唐朝官袍之人,在王船火化归天时尽速登船,官袍之红、绿色分别为二千岁与四千岁的代表色,有人说两王迟到、差点来不及登船,又另有人戏称两王热衷东港名产,在最后时刻享用之余差点迟到、来不及登船,但此消息至今,还是一个让屏南地区所有民间信仰信徒难以稽考的谜。

大改改运

东隆宫里,头戴竹编高帽,义务效劳的班头

东港东隆宫有独特的大改改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方式。若有运势不佳的信众,向神明禀告须改运的缘由请神明查明是否需要大该,掷筊请示获允后,由庙方振武堂(班头团的堂号)班头人员于神前(温王爷或迎王于中军府前)责打该信众。责罚数需向温王爷掷筊请示,必须是掷到圣筊才算数,大改以二板责罚,打一下代表十下,以一百为基础,每次掷筊以二十为数,若掷无圣筊时再往上加二十,直到掷到圣筊为止。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叶永骞. 東港迎王祭 列國家重要民俗. 自由时报. 2011-11-27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外部链接


坐标22°27′46.9″N 120°26′55.7″E / 22.463028°N 120.448806°E / 22.463028; 120.44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