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环境人口容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指某一个国家地区环境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可变的值,其受科学技术水平、资源循环应用、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意义

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所以在自然资源数量恒定或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不能无穷增长的,否则会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社会崩溃。因此,人类需要一个定量指标来确定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应当将人口保持在什么样的范围之间,以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此产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根据以上定义,环境人口容量的约束条件不仅包括本地自然资源这样的自然因素,还包括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素质科技水平、文化特征等社会因素。

分析

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尤其对于全球范围而言,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恒定或趋于减少的。并且诸如土壤水体大气等自然资源,一旦被严重污染净化的难度极高。故而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对于环境人口数量影响最大的因素。自然资源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庞大,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影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从而间接影响环境人口数量。尤其在当今全球人口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快有关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等科目的研究,对于使人口增长速度适应环境人口容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口素质则体现在节约能源的意识,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良好的人口素质对维持或扩大环境人口容量有积极意义。

地区的开放程度通过影响资源的交换或补充、科技的引进与交流、文化的传播等,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文化特征会影响文化区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环境观念,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由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并且人类的科技研发在不断进步,所以对于目前全球的能源储备总量与分布情况,不能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并且对于未来是否将利用新型能源,也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持续发展,人们的环境观念、消费水平和各个地区的政策,在未来很可能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综上所述,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可能给出十分精确的具体数值。但是缩小一些条件的波动范围,例如在假设对外开放政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在面积较小的区域内,以土地资源为主要指标估计未来某一段时期的环境人口容量,则可以给出相对确定的数值。

依据前文的定义,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但是实际生活当中,考虑到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能真正使人口膨胀到最大人口数量,否则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种群安危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人提出“合理容量”的概念。顾名思义,合理容量区别于最大容量,指能够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稳定增长的经济,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口规模,合理容量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是最适宜的人口容量。但是,因为对于“合理”、“健康”的理解与对可持续发展的判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所以对合理人口数量的估计更加困难,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共识。

因为人们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条件理解不同,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的假定条件也不同,所以对于全球人口容量的判断,目前流行着多种说法,这里总结其中最为主流的三种。

  • 悲观者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太多,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且短期内不能恢复,科技发展的水平来不及填补人口增长的需求。故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全球人口总数仍在增长,灾难已经不可避免。
  • 乐观者认为:人类未探索的科技领域还有很多,况且各国政府已加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合作,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提高,人口增长率也得到了控制。因而未来人类将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总数的增长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 中立者认为:人类通过自身努力,有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维持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有必要对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设置一个近似上限。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左右,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类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认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目前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这一估计数值,中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冲突已经十分明显,加大对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倡节能意识,促进相关科技的研发,对于中国而言,迫在眉睫。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分析,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可耕地面积因而有减少的趋势,加之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许多国内的专家认为,应对以上的紧迫局势,争取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普及机械化生产,科学育种与养殖,提高农民素质,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下面的图表显示了1950年至2000年的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可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人口与耕地关系(1950~2000)

从人口与淡水资源关系分析,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许多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枯竭,华北的大片地区甚至形成地下水漏斗,威胁城市的安全。缺水也将影响农业工业的生产,如果形势得不到控制,未来还会明显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以及科教兴国的策略,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受到国民最为集中的关注和期待。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