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
瓦罕(英语:Wakhan District,有时拼写为Vakhan,波斯语:واخان,罗马化:Vâxân,普什图语:واخان,罗马化:Wāxān,塔吉克语:Вахон),是阿富汗帕米尔、库什和喀喇昆仑地区崎岖多山的部分。瓦罕区是巴达克山省的一个区。
地理
位于阿富汗的最东北部。它包含阿姆河(奥克苏斯河)的源头,是从塔里木盆地到巴达克山的旅行者的古老走廊。[1]
直到1883年,瓦罕河包括整个喷赤河和帕米尔河的河谷,以及瓦罕河被称为的喷赤河上游。 [2]1873 年英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一项协议通过在喷赤河和帕米尔河划定两国的势力范围来分裂瓦罕。 [3]从那时起,瓦罕这个名字现在普遍用来指代两条河流以南的阿富汗地区。历史悠久的瓦罕北部现在是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省的一部分。
进入 瓦罕 的唯一道路是从Ishkashim经过Langar、Qala Panja到Sarhadd的一条崎岖小路。路径从道路的尽头通向Wakhjir Pass ,这是一个通往中国的山口,对旅行者不开放。
瓦罕的西部,位于Ishkashim和Qala Panja之间,被称为下瓦罕,其中包括喷赤河河谷。瓦罕河、帕米尔河及其支流的山谷,以及它们之间的地形,被称为上瓦罕。
上瓦罕的东端被称为帕米尔结,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的交汇处。 帕米尔结以西是小帕米尔,这是一个宽阔的 U 形草地山谷,长 100 公里,宽 10 公里,[4]其中包含卡克马同提尼湖,该湖东侧的高原沼泽湖群是阿克苏河(Aksu或Aq Su)、穆尔加布河或巴尔坦格河的源头 。小帕米尔的东端是托克满苏河谷,封闭的托克满苏达坂(4,827米)从那里通向中国。大帕米尔是佐库里湖以南 60 公里长的山谷,佐库里湖流入帕米尔河,注入瓦罕河,位于小帕米尔的西北部。
分隔两座帕米尔高原的山脉被称为尼古拉斯山脉。 [5]尼古拉斯山脉以西,在大帕米尔高原和瓦罕河下游河谷之间,是瓦罕山脉,它的最高峰在Koh-e 帕米尔(6,320 m) 。
该地区的道路上有供奉伊斯玛仪穆斯林的小神龛,并装饰有“特殊的石头、卷曲的野山羊和羊角”,这是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中纯洁的象征,在伊斯兰教到来之前曾出现在该地区。 [6]
瓦罕走廊
瓦罕连接到中国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通过所谓狭长的条形的瓦罕走廊,分隔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和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什图省和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
瓦根基河发源于瓦根基达坂的西部,是瓦罕河的河源,往西流经走廊在布扎依贡巴德(Baza'i Gonbad), 汇合源出卡克马同提尼湖西侧的布扎依达里亚河(Boza'i Darya,也称小帕米尔河) ,称瓦罕河。
瓦罕河在Sarhadd出峡谷,然后在37°01′0″N 72°40′30″E / 37.01667°N 72.67500°E与发源于佐库里湖的帕米尔河河汇合,西流至Qala Panja后,称喷赤河。
喷赤河西流经Langar然后在Ishkashim流出瓦罕走廊改往北流,在经过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首府霍罗格汇合其支流贡特河,在Rushon附近汇合其主要支流巴尔坦格河。然后它转向西南,再曲折西流,汇合瓦赫什河后,称阿姆河。
在南部,走廊与兴都库什山脉的高山接壤,穿过Broghol pass、Irshad Pass和废弃的Dilisang Pass[7]到巴基斯坦。
历史
从历史上看,瓦罕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因为它是中亚西部和东部的交汇处。
西瓦罕(休密修米)在公元 1 世纪初被第一个“大贵霜” Kujula Kadphises征服,是形成原始贵霜王国核心的五个西侯或公国之一。 [8]
直到 1883 年,瓦罕一直是喷赤河和帕米尔河两岸的公国,由世袭统治者 ( mir ) 统治,首都位于Qila-e Panja。[9]它通常是巴达克山的一个支流,但在 1750 年代,当清朝 征服准噶尔汗国时,他们也最终征服了瓦罕和Shughnan。[1] 浩罕汗国最终在1830 年代从清朝手中夺取了瓦罕和Shughnan。[1]
被阿富汗征服
1873 年英国和俄罗斯之间以及 1893 年英国和阿富汗之间的协议通过使喷赤河和帕米尔河成为阿富汗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边界,有效地分割了瓦罕的历史区域。 [3]在其南侧, 1893 年的杜兰线协议标志着英属印度和阿富汗之间的边界。这留下了一条狭长的土地作为两个帝国之间的缓冲区。在 1880 年代(1880-1895[10]),在英国的压力下,阿富汗 阿布杜尔·拉赫曼汗 加强阿富汗对瓦罕的统治。[11]
近代史
1949年,当毛泽东完成共产党对中国的接管时,边界被永久关闭,封锁了有2000年历史的商队路线,将走廊变成了死胡同。 1979 年 12 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时,他们占领了瓦罕,并在Sarhadd和其他地方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哨所。为了方便进出,他们在Gaz Khan加兹汗附近的Prip建造了一座横跨帕米尔河的桥梁。然而,该地区并没有看到战斗。 [12]
2010 年,据报道瓦罕是和平的,没有受到阿富汗其他地区战争的影响。 [13]
人口统计
瓦罕人口稀少。总人口估计约为 10,600 人。 [12]瓦罕人和吉尔吉斯人是瓦罕的主要民族。它的大多数居民讲 Vakhi或瓦罕语(x̌ikZIK),以及属于称为Vakhi族群或瓦罕人 。游牧的吉尔吉斯人牧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14]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3 年的一份报告,瓦罕居民饱受教育匮乏、贫困、健康不佳、粮食不安全和鸦片成瘾的困扰。 [12]
瓦罕人
2003 年,Wakhan 的 Wakhi 人口为 9,444 人。[12]几乎所有人都信奉什叶派伊斯玛仪派信仰,其中一些人讲瓦罕语。[14] 瓦罕人还居住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与瓦罕相邻的几个地区。
瓦罕人在河谷从事农业,在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放牧牲畜。
该地区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是伊斯玛仪派,比该国普遍实行的严格伊斯兰教形式温和得多。在瓦罕河西部河口的城市Ishkashim,需要更严格的遵守。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阿富汗中央政府忽视。人们很穷,许多人是住在蒙古包里的传统牧民,缺乏基本的服务。Aga_Khan_Development_Network等非政府组织对该地区产生了兴趣。由 Greg Mortenson创立的Central Asia Institute已经在该地区建造了 11 所学校。 [13]
BBC的Alastair Leithead于 2007 年 12 月 26 日发表了一篇关于 瓦罕 的半小时专题报导,特别关注外籍英国医生Alexander Duncan的工作,为这个人迹罕至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扩展媒体报导。[15]他还报导了该地区的帕米尔节。[16]
吉尔吉斯人
2003 年瓦罕的吉尔吉斯人口为 1,130 人,全部位于瓦罕东部。 [12]吉尔吉斯人是逊尼派哈纳菲穆斯林。
1916 年在中亚镇压突厥斯坦解放组织反抗俄罗斯统治的叛乱,导致许多吉尔吉斯人后来移居中国和阿富汗。大多数吉尔吉斯难民定居在阿富汗的瓦罕地区。
直到 1978 年,瓦罕的东北部(大帕米尔和小帕米尔)居住着大约 3,000-5,000 名吉尔吉斯人。[17][18] 1978 年,几乎所有吉尔吉斯斯坦居民在四月革命后逃往巴基斯坦。他们向美国驻白沙瓦领事馆申请了 5,000 份签证,以便在阿拉斯加(与瓦罕走廊气候和温度相似的地区)重新定居,但他们的请求被拒绝了。与此同时,难民营的高温和不卫生的条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杀死吉尔吉斯斯坦难民。土耳其当时处于凯南·埃夫伦将军的军事政变统治之下,介入并于 1982 年将整个群体重新安置在土耳其的凡湖地区。凡湖上埃尔吉斯区的乌卢帕米尔村(或吉尔吉斯语中的“大帕米尔”)被给予他们,其中 5,000 多人仍然居住今天。纪录片《死羊的 37 种用途——帕米尔柯尔克孜人的故事》取材于这些吉尔吉斯人在新家中的生活。
来自阿富汗瓦罕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于 1970 年代移居巴基斯坦。其中近1100人被土耳其接纳在乌卢帕米尔村(或吉尔吉斯的“大帕米尔”)定居,这是他们在凡省的安置村。 [19]
在苏联占领阿富汗之后,一些吉尔吉斯人于 1979 年 10 月返回瓦罕。 [9]
旅游
近年来,瓦罕 已成为冒险徒步旅行者的目的地,一些旅游公司提供前往该地区的旅行。[20] BBC 记者约翰·辛普森 (John Simpson )推荐该地区作为度过美好且相对安全的假期的地方。[21] BBC节目主持人凯特·汉布尔( Kate Humble)报导说该地区风景优美,人民友好。[22]整个瓦罕在 2014 年被指定为受保护的瓦罕国家公园。
流行文化
瓦罕在Greg Mortenson的著作Stones into Schools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本书讲述了在阿富汗瓦罕一个吉尔吉斯人的布扎依贡巴德村建造学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事实准确性在强·克拉库尔的电子书三杯欺骗中受到强烈质疑。
参考
- 戈登,TE 1876。世界屋脊:讲述穿越西藏高原到俄罗斯边境和帕米尔奥克苏斯河源的旅程。爱丁堡。埃德蒙斯顿和道格拉斯。转载:成文出版社。台北。 1971 年。
- 科凯斯尔,彼得。阿富汗吉尔吉斯人和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变化。亚洲人种。 2013 年,卷。 14,第 4 期,第 407-433 页。ISSN 1463-1369国际标准期刊号 1463-13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线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hahrani, M. 纳齐夫。 (1979)阿富汗的吉尔吉斯人和瓦基人:适应封闭边界和战争。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带有新序言和结语的第 1 平装本(2002 年)。ISBN 0-295-98262-4国际标准书号 0-295-98262-4 。
- Stein, Aurel M. 1921a。 Serindia:中亚和中国最西部勘探详细报告,5 卷。伦敦和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转载:德里。动力巴纳西达斯。 1980.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斯坦·奥雷尔 M. 1921。 “中国远征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公元 747 年”。 1923 年的印度古董。来自:www.pears2.lib。 Ohio-state.edu/FULLTEXT/TR-ENG/aurel.htm。上次修改时间为 1997 年 6 月 24 日。 1999 年 1 月 13 日检索。
- 斯坦·奥雷尔 M. 1928。最内陆亚洲: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勘探的详细报告,5 卷。克拉伦登出版社。转载:新德里。宇宙出版社。 1981 年。
- 斯坦·奥雷尔 M. 1929。亚历山大的印度河之路:印度西北边境探险的个人叙述。伦敦。再版,纽约,Benjamin Blom,1972 年。
外部链接
- 关于瓦罕的阿富汗吉尔吉斯人和从瓦罕迁移到土耳其的吉尔吉斯人群体的照片散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迦汗发展网络:瓦罕和阿富汗帕米尔(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uldu.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瓦罕和阿富汗帕米尔徒步旅行的照片和在线指南
- Wakhan 发展伙伴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 2003 年以来致力于改善 Wakhan 人民生活的项目
- 来自阿富汗瓦罕走廊的瓦罕走廊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小帕米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阿富汗小帕米尔吉尔吉斯人生活照
- 照片来自阿富汗:自然美,而不是战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幻灯片通过NPR
-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 年从波兰骑车到瓦罕的两名波兰摩托车手的骑行报告
- 王,爱德华。 “在阿富汗冰冷的一角,战争似乎遥不可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 2010 年 10 月 27 日。
- 摄影师兼旅行者 Zygmunt Korytkowski 拍摄的 2010 年夏季穿越阿富汗帕米尔高原的照片组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瓦罕走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相册的照片主要来自吉尔吉斯游牧民族居住的瓦罕东部(大帕米尔和小帕米尔)。
- 波兰登山探险队“阿富汗 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在瓦罕走廊攀登[失效链接]
- Caravanistan.com 瓦罕走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释
- ^ 1.0 1.1 1.2 Iloliev, Abdulmamad. THE MIRDOM OF WAKHĀ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OWNFALL AND PARTITION (PDF). 2021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5).
- ^ Hermann Kreutzmann (2005): The Significance of Geopolitical Issues for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of Central A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p at p.12
- ^ 3.0 3.1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of the Afghanistan-USSR Boundary (198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the US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 ^ Aga Khan Development Network (2010): Wakhan and the Afghan Pami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3
- ^ Pamir and Wakhan Geography. Juldu.com.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Isaacson, Andy. Pamir Mountains,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17 December 2009 [5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 ^ The pass was crossed by a couple in 1950 and by a couple in 2004. See J.Mock and K. O'Neil: Expedition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ill, John E. 2004. The Western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Hou Hanshu. Draft annotated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pter 13
- ^ 9.0 9.1 Hermann Kreutzmann (2003) Ethnic minorities and marginality in the Pamirian Knot (PDF).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 O. Mirzo, WAKHAN, Khuroson, Khujand, 2018, p.74
- ^ * Library of Congress – Country Study of Afghanistan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12
- ^ 12.0 12.1 12.2 12.3 12.4 Wak.p65 (PDF).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6).
- ^ 13.0 13.1 13.2 Wong, Edward. In Icy Tip of Afghanistan, War Seems Remote. The New York Times. 27 October 2010 [28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7).
- ^ 14.0 14.1 Shahrani, M. Nazif. (1979)
- ^ Leithead, Alastair. Doctor on call in Afghanistan. BBC News. 11 September 2007 [2012-09-27].
- ^ Pamir Times. Pamirtimes.wordpress.com. 20 November 2007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 ^ FACTBOX-Key facts about the Wakhan Corrid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12 June 2009
- ^ Mock and O'Neil, Expedition Report (2004). Mockandoneil.com.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30).
- ^ EurasiaNet. Turkey: Kyrgyz Nomads Struggle To Make Peace With Settled Existence. Eurasiareview.com. 20 May 2012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 ^ Sleight, Christopher Tourism plan for Afghan mountai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February 2010
- ^ Jamieson, Emma BBC's John Simpson recommends: Trek Afghanist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February 2010
- ^ Humble, Kate, War and peace: Kate Humble treks into Afghanistan, Independent on Sunday, 6 February 2010 [25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