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杀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杀杀手》
Suicide Killers
《自杀杀手》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皮埃尔·莱霍夫英语Pierre Rehov
旁白迈克尔·麦迪罗斯
配乐约翰·卡尔弗拉
剪辑尤里·塔切尔
亚历山大·亚当
莱昂德罗·卡博内尔
迪伦·富拉斯
产地 美国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美国:2006年8月25日
票房 美国:18,239美元(一周)

自杀杀手》(英语:Suicide Killers),是一部在2006年上映的纪录片,讲述恐怖份子执行自杀式袭击的心态。

内容

《自杀杀手》片中有大量访问片段,受访者包括专家、恐怖袭击幸存者、行动失败而被囚的袭击者,以及成功进行袭击者的家属[1]。片中,有一名妇人的儿子因进行自杀式袭击而丧生,妇人感到自豪,还为儿子死去而感谢阿拉;在受访的事败袭击者中,只有一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其余的袭击者都尝试说服制作人员认同他们[2]

此电影研究自杀式袭击者在方面的动机,探讨他们“执行自杀式袭击,就可以在天堂享有72个处女”的想法[3]。导演莱霍夫采访了企图引爆炸弹、杀害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并认为他们之所以要发动袭击,是因为伊斯兰文化性欲的压抑[2];他后来接受访问,指出伊斯兰教要求绝对的性别隔离,年青男子无法满足性欲,又相信“72个处女”的理论,便通过自杀式袭击来解决问题[4]。片中,一名企图发动袭击的女子表示希望成为72个处女中最漂亮的一个[2]

除此之外,电影也讲述了激进伊斯兰教中的殉道[1]。莱霍夫在电影上映后表示,《自杀杀手》展露了“伊斯兰教的真面目”,把攻击目标对准“仇恨的文化”;他认为,未受过教育穆斯林遭到洗脑,因而以为要以真主的名义自杀杀人[5]

制作

执导《自杀杀手》的莱霍夫起初想拍摄一部关于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电影,并为此访问了一些自杀式袭击幸存者;这些幸存者一次又一次地描述发动袭击的凶徒,而且全部都说袭击者在袭击前一刻是微笑的,这令莱霍夫对自杀式袭击者产生兴趣[6]。而且,莱霍夫意识到市面上已有关于恐怖袭击改变幸存者人生的电影,便决定改为制作探讨袭击者的纪录片[2]

莱霍夫是一名法国犹太人英语History of the Jews in France[7],却需要采访因袭击失败而被囚的巴勒斯坦人;但是,莱霍夫在这些巴勒斯坦袭击者眼中是法国人,对他们而言是朋友,而非袭击者憎恨的犹太人[2]。除了翻译人员是一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外,《自杀杀手》包括拍摄人员以内的全体制作团队均是以色列人,但这并不影响电影的制作[2]

反响

截至2015年12月,《自杀杀手》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得到50%的新鲜度评分(满分为100%),被标示为“腐烂”,观众评分则为49%(满分为100%,共有1,015名用户参与评分)[a];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此电影则获得6.6分(满分为10分)[b]

伊丽莎白·韦茨曼在《纽约时报》赞扬了这部电影,认为莱霍夫能够回避政治,以档案式的镜头重点介绍自杀式袭击的性心理特质;韦茨曼又形容,《自杀杀手》以不寻常和引人注目的方式来探讨年轻人发动自杀式袭击的内在原因[8]

内森·李在《纽约时报》的影评对此电影予以负面评价,形容电影杂乱无章[1]。影评人大卫·科尼利厄斯认为,电影有不俗的镜头,但整体而言很糟糕,内容杂乱,在不同意念间穿插,没有聚焦于一点;除了内容安排上的问题外,他亦批评《自杀杀手》是一边倒的,暗示所有穆斯林都是极端主义者,企图令观众相信每一个穆斯林也暴力,而且没有展示任何能够反驳这个立场的画面,例如穆斯林的反恐情绪[9]

巴勒斯坦人权活动家艾德·巴塞姆英语Bassem Eid赞扬《自杀杀手》探讨自杀式袭击者的动机[2]。此电影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上映,有学生对电影持正面评价,但有穆斯林学生不满电影未有讲述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和斗争[10]

脚注

参考文献

评分资讯

  1. ^ 烂番茄上《自杀杀手》的资料(英文)
  2.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自杀杀手》的资料(英文)

参考资料

书籍

  • Kerby Anderson. A Biblical Point of View on Islam.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2007. ISBN 9780736934824. 

新闻报导

影评

网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