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
铜梁区 | |
---|---|
市辖区 | |
铜梁区的地理位置 | |
重庆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标:29°50′24″N 106°03′12″E / 29.84007°N 106.05331°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重庆市 |
设立 | 2014年 |
政府驻地 | 巴川街道龙都路50号 |
下级行政区 | |
政府 | |
• 区委书记 | 谭庆 |
• 区长 | 刘立武 |
面积 | |
• 总计 | 1,340.47 平方公里(517.5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685,729人 |
• 密度 | 512人/平方公里(1,325人/平方英里) |
• 城镇 | 423,008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邮政编码 | 402560 |
电话区号 | 23 |
行政区划代码 | 500151 |
旧称 | 铜梁县、巴川县、安居县 |
国内生产总值(2020) | ¥661.02亿 |
毗邻 | 重庆市潼南区、合川区、璧山区、永川区、大足区 |
网站 |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站 |
铜梁区是重庆市下辖的市辖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西北部。面积1340.47平方千米,人口68万。前身铜梁县建县于武周,近年因“铜梁龙舞”而闻名。
区名
关于铜梁区名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 以境内小铜梁山为名,小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此说最早见于《元和郡县志》[2],《大清一统志》、《四川通志》、道光《重庆府志》、民国龚煦春《四川郡县志》、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均从此说
- 以境内铜梁山为名,铜梁山在合川(原石镜县)南五里[3]。最早见于《太平寰宇记》[4],万历《合州志》、清代《铜梁县志》均从此说[注 1]
历史
古代
在距今约2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铜梁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被称为铜梁文化[6]。春秋战国时期,今铜梁县域为巴国属地。秦朝时为巴郡垫江县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设东宕渠郡,属宕渠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改东宕渠郡为垫江郡、改宕渠县为石镜县。
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注 2],合州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凑,奏准割石镜县地置铜梁县,隶属于合州。建县初期,铜梁县辖境包括今铜梁区与合川区西南、潼南区南部、大足区濑溪河流域。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合州刺史孙希庄奏准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巴川县,得名于巴川,仍隶属于合州[12][13]。天宝元年(742年),合州改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巴川郡复名合州,巴川县西南部分划给新置的大足县[14]。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赤水县被并入铜梁县,七年(1074年)复置[15]。宋朝时铜梁、巴川二县随合州先后属梓州路、潼川府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省巴川县入铜梁县,仍隶合州,而唐宋铜梁县的大部分地区划入遂宁州小溪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大足县入铜梁县[注 3],此时铜梁县所辖区域包括今铜梁区大部、大足区、永川区大部、荣昌区与隆昌县东部[16][17][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立明夏后,复置大足县[注 4][18],又复置昌宁县[注 5][19]。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划铜梁县与潼川州遂宁县部分地新置安居县,得名于安居溪[注 6],隶属于重庆府[20]。清康熙元年(1662年),撤销安居县、铜梁县,并入合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以原安居县、铜梁县地复置铜梁县,属重庆府,安居地区以安居乡名义存在,仍保留了训导、巡检、汛部厅外委、把总等部分县级机构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21][9]。
新唐书评价铜梁县、巴川县为中[注 7][8][13],宋史评价巴川县为中[22]、铜梁县为中下[15],元史评价铜梁县为下[17],清史稿评价铜梁县为繁[21]。
现代
清宣统三年(1911年)9月,铜梁成立保路同志分会;同年11月24日,铜梁县军政府成立,改县公署为知事公署。民国2年(1913年),铜梁县属四川省川东道[注 8];民国11年(1922年),川军黔军混战,铜梁一年内十易驻军、十二易知事[5]:11。民国16年(1927年)12月,中国国民党铜梁县支部成立;民国17年(1928年)1月,中共铜梁县特别支部成立,同年10月,中共铜梁县委员会成立。民国18年(1929年),铜梁县直属于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铜梁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4师解放铜梁,铜梁县人民政府于同年12月22日成立,隶属于川东行政区璧山专区。璧山专区于1951年改为江津专区,1968年改为江津地区,1981年7月改为永川地区[23]。1983年3月,在重庆市被批复成为首批计划单列市后,永川地区被批复撤销,所辖的铜梁县划归重庆市管辖[24]。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决定重庆直辖,铜梁县继续隶属于重庆直辖市[25]。2014年5月2日,国函〔2014〕58号文批准撤销铜梁县,设立重庆市铜梁区,以原铜梁县的行政区域为铜梁区的行政区域,铜梁区于7月5日正式挂牌[16]。
地理
铜梁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四川沉降褶皱带东部,地处川中方山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的过渡地带。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为狭长低山,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演变为开阔的方山丘陵,呈现出山、丘、坝兼具的地形地貌特征。丘陵地区占全区面积的84%,平坝占全区面积的13.9%[5]:63。
铜梁区内水系以嘉陵江支流涪江为主干,涪江在铜梁区内长36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8%。涪江在铜梁区内的重要支流有琼江、小安溪、淮远河、平滩河、久远河等,共有大小河流254条,整体为扇形水系[5]:72-73。
铜梁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足,热量充沛。
铜梁 (1981−201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8.4 (65.1) |
24.3 (75.7) |
33.8 (92.8) |
35 (95) |
37.4 (99.3) |
38 (100) |
40.3 (104.5) |
42.9 (109.2) |
44.1 (111.4) |
35.3 (95.5) |
26.2 (79.2) |
18.8 (65.8) |
44.1 (111.4) |
平均高温 °C(°F) | 9.9 (49.8) |
12.6 (54.7) |
17.3 (63.1) |
22.8 (73.0) |
27 (81) |
28.9 (84.0) |
32.1 (89.8) |
32.4 (90.3) |
27.6 (81.7) |
21.4 (70.5) |
16.7 (62.1) |
11 (52) |
21.6 (71.0) |
日均气温 °C(°F) | 7.4 (45.3) |
9.6 (49.3) |
13.5 (56.3) |
18.4 (65.1) |
22.5 (72.5) |
24.9 (76.8) |
27.8 (82.0) |
27.8 (82.0) |
23.7 (74.7) |
18.4 (65.1) |
13.8 (56.8) |
8.7 (47.7) |
18.0 (64.5) |
平均低温 °C(°F) | 5.4 (41.7) |
7.4 (45.3) |
10.7 (51.3) |
15.3 (59.5) |
19.2 (66.6) |
21.9 (71.4) |
24.5 (76.1) |
24.3 (75.7) |
21 (70) |
16.2 (61.2) |
11.8 (53.2) |
8.7 (47.7) |
15.5 (60.0) |
历史最低温 °C(°F) | −1.6 (29.1) |
0.1 (32.2) |
0.4 (32.7) |
6.6 (43.9) |
10.4 (50.7) |
14.8 (58.6) |
18.2 (64.8) |
17.4 (63.3) |
13.1 (55.6) |
6.4 (43.5) |
2.7 (36.9) |
−2.2 (28.0) |
−2.2 (28.0)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8.3 (0.72) |
20.3 (0.80) |
40 (1.6) |
83.6 (3.29) |
123.8 (4.87) |
175.6 (6.91) |
190.3 (7.49) |
154.1 (6.07) |
122.1 (4.81) |
79.7 (3.14) |
41.6 (1.64) |
21 (0.8) |
1,070.4 (42.14) |
平均相对湿度(%) | 86 | 83 | 79 | 78 | 77 | 82 | 79 | 77 | 81 | 86 | 86 | 87 | 82 |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数据网[26] |
行政区划
截止2020年,铜梁区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23个镇,有67个社区与266个村[27][28]:
镇:土桥镇、二坪镇、水口镇、安居镇、白羊镇、平滩镇、小林镇、双山镇、虎峰镇、石鱼镇、福果镇、庆隆镇、少云镇、维新镇、高楼镇、大庙镇、围龙镇、华兴镇、永嘉镇、安溪镇、西河镇、侣俸镇、太平镇
历史行政区划
区、区级镇 | 区公所驻地 | 乡级镇 | 乡 |
---|---|---|---|
巴川镇 | 藕塘湾 | ||
铜郊区 | 裱背街 | 东郭乡、南郭乡、西郭乡、北郭乡、土桥乡、新桥乡 | |
旧县区 | 旧县乡 | 旧县乡、石鼓乡、二坪乡、水口乡、永清乡、岚槽乡 | |
安居区 | 安居镇 | 安居镇 | 团碾乡、波仑乡、泉溪乡、白羊乡 |
平滩区 | 平滩乡 | 平滩乡、小林乡、社济乡、白鹤乡、双山乡 | |
虎峰区 | 虎峰镇 | 虎峰镇 | 西泉乡、福果乡、联合乡、安平乡、石鱼乡 |
关溅区 | 关溅乡 | 关溅乡、少云乡、维新乡、柏柳乡、中和乡、高楼乡 | |
大庙区 | 大庙乡 | 大庙乡、司马乡、双碾乡、围龙乡、四合乡、华兴乡 | |
蒲吕区 | 蒲吕乡 | 蒲吕乡、全德乡、岚峰乡、庆隆乡、石虎乡、新兴乡 | |
永嘉区 | 永嘉乡 | 永嘉乡、安溪乡、塘坪乡、长岭乡、民兴乡、大树乡 | |
侣俸区 | 侣俸乡 | 侣俸乡、斑竹乡、凉井乡、新复乡、文曲乡 |
明初,铜梁辖 4 乡(琼池、习贤、永清、桂林)、30里。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复置铜梁县时,铜梁县除安居乡外,还下辖29场,安居乡另辖8场。民国8年(1919年),全县设1城、2镇(安居、板桥)、21乡,县城分为4个团局,乡镇设团练办事处。民国19年(1930年),县知事公署改为县政府,乡镇办事处与县城的团局改为公所,分全县为9个区。民国24年(1935年),行联保连坐制,分全县为3个区、44个乡镇联保办公处,县城4个公所合并为中城镇。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改联保办事处为乡镇公所,改中城镇为巴川镇[5]:47。
1949年底,铜梁县共有6区、4镇、40乡[5]:48。1955年,铜梁县将98个建制乡镇调整为56个。1958年9月,56个建制乡镇改为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全县调整为1镇(城关镇)、10区、62人民公社。1983年,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乡设人民政府、不再设人民公社[5]:40。1993年12月,铜梁县撤区并乡建镇,将行政区划调整为25镇、8乡[16]。
县治
长安年间铜梁建县时县治在奴仑山北的列宿坝[注 9],开元三年(715年)移治至涪江南岸的武金坑[注 10],开元十六年(726年)向东南移至东流溪坝[注 11],直至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铜梁、巴川合并,移治至今县城所在的巴川镇[7][29][5]:840-841。
巴川建县时县治最初在今旧县街道,大历年间移治至今铜梁县城[9]。
现任领导
机构 | 中国共产党 重庆市铜梁区委员会 书记 |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主任 |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区长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市铜梁区委员会 主席 |
---|---|---|---|---|
姓名 | 谭庆[30] | 叶永海[31] | 刘立武[32] | 严永超[33] |
民族 | 汉族 | 汉族 | 汉族 | 汉族 |
籍贯 | 重庆市云阳县 | 重庆市铜梁区 | 湖南省岳阳市 | 重庆市璧山区 |
出生日期 | 1969年3月(55岁) | 1963年(60—61岁) | 1978年1月(46岁) | 1962年12月(61岁) |
就任日期 | 2021年8月 | 2014年7月 | 2024年10月 | 2017年1月 |
经济
2020年,铜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8.8:55.4:35.8。2020年,铜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0.6%,外贸进出口比上年增长20.1%。2020年,铜梁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0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2.60万吨标准煤[34]。
交通
公路方面,截止2020年底,铜梁区公路总里程达45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0公里、国道52公里、省道257公里[34]。铜梁区内建成的高速公路有 成渝环线高速、 广泸高速[注 12]、 渝蓉高速,此外还有 渝乐高速、 渝遂复线高速、 合津高速在建[35]。铜梁区内建成的普通国道则有 319国道。
铁路方面,已获批复、即将开工的沪渝蓉高速铁路重庆至成都段(成渝中线高速铁路)经过铜梁区并在铜梁区内增设铜梁站[36]。此外,在建中的重庆市郊铁路璧铜线也将在铜梁区内设有蒲吕站、铜梁新城站、铜梁站、铜梁西站,未来将与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贯通进入重庆主城区[37]。铜梁区还规划有兰渝高铁、重庆市郊铁路二环线等铁路项目。
名人
社会
人口
万历《合州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铜梁县领民、军3568户、男妇4.28万口。明末清初因战乱、旱涝、瘟疫,人口锐减,至康熙五十年(1712年),铜梁、安居两地共767丁[注 13]。在实行地丁合一制与移民入川政策后,人口快速增长,道光十年(1830年)已有2.52万户、7.65万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6.44万户、29.73万人,至宣统二年(1910年)铜梁县已有44万人。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清查人口,铜梁县共9.48万户、50.99万人,后因连年大旱、征集兵员,人口又有所下降[5]:101。
1949年底,铜梁县共有10.55万户、47.49万人。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铜梁县共有112290户、511380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铜梁县共有124417户、517351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铜梁县共有177464户、746930人[5]:102, 111。
2020年11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铜梁区常住人口为685729人,占重庆市比重为2.14%[38]。其中,性别构成上,男性占总人口比重49.93%,女性占总人口比重50.07%,性别比为99.73;年龄构成上,0-14岁占总人口比重16.33%,15-59岁占总人口比重57.59%,60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重26.08%,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重20.96%;受教育情况上,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为9252人,高中为11768人,初中为32050人,小学为37901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7.78年提高至8.74年,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18231人,比2010年减少17590人。全区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1.69%,比2010年增加了20.2个百分点,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8.31%[39]。具体到街镇,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镇街有2个(巴川街道、东城街道),在5万人至10万人之间的镇街有1个,在1万人至5万人之间的镇街有13个,少于1万人的镇街有12个,其中5个街道的常住人口合计常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比重为61.18%[40]。
教育
截止2020年底,铜梁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1所,其中幼儿园163所(公办101所),小学61所,初中15所,普通高中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特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高等学校3所,在编教职工6000余人,在校生13万余人[34]。
铜梁是重庆市有名的基础教育强区,铜梁中学、重庆市巴川中学等学校在重庆市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20年,铜梁区高考重本上线率33.83%,超市平12.87个百分点,一般本科上线率76.54%,超市平20.8个百分点,专科上线率100%。2020年,铜梁区参加普通高中“联招”考试上线率为44.6%[34]。
卫生
截止2020年底,铜梁区共有区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镇(中心)卫生院2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会办医疗机构243个,村卫生室(点)558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近6000人,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总数近4000张[34]。
地方
地方志
铜梁历史上有多部地方志[5]:693-694:
- 明隆庆六年(1572年)《铜梁县志》(隆庆志),县人、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高启愚主编
- 清康熙年间编修县志,未成书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铜梁县志》(乾隆志),周澄主编
-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县令吕鉴泉组织对旧志进行编纂
-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铜梁县志》(道光志),县令徐瀛主编
- 清光绪元年(1875年)《铜梁县志》(光绪志),邑人、进士、礼部主事仪制司行走陈昌主编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铜梁乡土志》,夏云程编著
- 民国33年(1944年)《铜梁县地理志》,张佐周主编
- 民国38年(1949年)《新修铜梁县志》手稿,郭朗溪主编
- 1991年《铜梁县志(1911-1985)》,铜梁县志编修委员会编
- 2015年《铜梁县志(1986-2005)》,铜梁县志编修委员会编
文物与旅游景点
2020年,铜梁区共接待游客10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36亿元,增长8.0%[34]。
- 铜梁武庙:位于巴川街道民主路2号,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多次毁坏重修,现主体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四合院布局,存前殿、正殿和左右厢房,塑有关羽、岳飞像,现为佛教活动场所[41]。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2]
- 铁佛寺:位于东城街道铁佛村,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后多次毁坏重修,现存正殿主体为明代结构,四合院布局,仅存正殿和厢房[41]。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2]
- 331殉难志士墓地:1927年三·三一惨案死难者的墓葬,分布于铜梁区与江北区、九龙坡区、江津区等地。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2]
- 邱少云烈士纪念碑:位于巴川街道民主路64号,建于1959年,碑体正面为朱德所题写的“邱少云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邱少云生平事迹简介[41]。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2]
- 西河川主庙:位于西河镇川主街70号,现存主体为清代建筑,四合院布局,现存前殿(戏楼)、正殿和左右厢房[41]。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1][43]
- 安居古建筑群:位于原安居县治所在的安居镇。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3]
- 禹王官:位于安居镇小南街,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合院布局
- 万寿宫:位于安居镇大南街,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四合院布局,原为江西会馆
- 元天宫:位于安居镇西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四合院布局,仅存正殿与前殿
- 东岳庙:位于安居镇油坊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合院布局
- 下紫云宫:位于安居镇政府旁,始建于明代,仅存前殿
- 会龙桥:位于安居镇会龙街,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拱桥
- 波仑寺及石刻:位于安居镇波仑村,波仑寺始建于唐初。摩崖石刻开创于初唐,主要为明代
- 妈祖庙:位于安居镇大南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徽式建筑,仅存后殿
- 帝主宫:位于安居镇大南街,悬山抬梁式建筑,原为齐安会馆、黄州会馆
- 引凤门:位于安居镇,明清建筑[44]
- 侣俸寺:位于侣俸镇,清代建筑。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4]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龙舞(铜梁龙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
- 彩扎(铜梁龙灯彩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46])
注释
- ^ 1991年版《铜梁县志》认为两山虽名称相近但方位里程差异明显,可能为《太平寰宇记》将两山混淆[5]:839-840。
- ^ 铜梁建县时间有长安三年(703年)与长安四年(704年)两种说法:
支持长安三年的有《旧唐书》[7]、《新唐书》[8]、《读史方舆纪要》、明《一统志》、万历《重庆府志》、道光与光绪《铜梁县志·沿革》、民国龚煦春《四川郡县志》等,1992版、2000版《重庆市志》也支持此说[9][10];
支持长安四年的有《元和郡县志》[2]、《太平寰宇记》[11]、《四川通志》、《重庆府志沿革表》、《大清一统志》、道光与光绪《铜梁县志·古迹》、民国张森楷《合川县志》,1991年版《铜梁县志》以《元和郡县志》距离铜梁建县年代更近、作者李吉甫曾任宰相支持此说[5]:839。 - ^ 在此之前的至元二十年(1283年),原昌州所辖的昌元县、永川县已并入大足县。
- ^ 含永川县地,铜梁县西南、原巴川县所辖的雍溪、曲水一带也划入大足县。
- ^ 今荣昌区、隆昌县东部。
- ^ 今大安溪,又名琼江、关溅河。
- ^ 唐朝行政区划将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
- ^ 民国3年(1914年)更名为东川道。
- ^ 今潼南区仑山廖家坝。
- ^ 今合川区富金坝。
- ^ 今潼南区戴场坝。
- ^ 与 三环高速共线。
- ^ 男子16岁至60岁为丁。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 2.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下 东川节度使》:“铜梁县,中。东至州一百五十里。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凑,置县取小铜梁山为名。小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涪江水,在县东北四十里。”
- ^ 《新唐书·志第三十二·地理六》:“石镜,上。有铁。有铜梁山。”
- ^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铜梁县……以铜梁山为名蜀都赋云外负铜梁而宕渠是也”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铜梁县志编修委员会. 铜梁县志(1911-1985).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1-05. ISBN 7-5624-0370-8.
- ^ 铜梁文化古遗址.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 2021-03-21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7.0 7.1 《旧唐书·志第十九·地理二》:“铜梁,长安三年置。初治奴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
- ^ 8.0 8.1 《新唐书·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合州巴川郡……铜梁。中。长安三年置。”
- ^ 9.0 9.1 9.2 9.3 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 重庆市志(第一卷). 重庆: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12. ISBN 7-5614-0716-5.
- ^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重庆市志·综合卷(1986-2016).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05. ISBN 978-7-5621-9657-0.
- ^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铜梁县西一百五十里四乡依旧亦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魏为石镜之地唐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辏置铜梁县”
- ^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巴川县南二百里旧三乡今垫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地置巴川县以地在巴川故为名”
- ^ 13.0 13.1 《新唐书·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合州巴川郡……巴川,中。开元二十三年析石镜、铜梁置。有铁。”
- ^ 《新唐书·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大足,下。本合州巴川地。”
- ^ 15.0 15.1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合州中巴川郡军事……铜梁中下熙宁四年省赤水入焉七年复置”
- ^ 16.0 16.1 16.2 建置沿革.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 2021-03-21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17.0 17.1 《元史·志第十二·地理三》:“合州,下。……领三县:铜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
-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大足明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年改属府东冇米粮闗北有化龙闗”
-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荣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
- ^ 21.0 21.1 《清史稿·志四十四·地理十六》:“铜梁繁。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康熙元年并入合州。六十年复置。西:六瀛。东:新开山。南:双山。西北有小铜梁山,县以此名。涪江自遂宁入,迳城东北,又东南流入合州。安居溪一名关箭溪,又名琼江,自遂宁入,迳城南,折东北流入涪江。马滩河一名赤水溪,源出六瀛山,南流入大足,合沙溪河,入县城。合巴川河,东南流,绕县境如“巴”字,亦入城。与赤水溪合流,出城东流,合小安溪,东北入合州。有安居镇巡司。”
- ^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合州中巴川郡军事……巴川中”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1年). 中国政府网. 2007-03-23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3年). 中国政府网. 2007-03-23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7年第9号 (PDF). 中国政府网. 1997-04-01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4).
- ^ zh铜梁- 气象数据 -中国气象数据网. Weather China.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 ^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铜梁区. 国家统计局. 2020-11-06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行政区划.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 2021-03-21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铜梁县……旧理在今县北四十里奴仑山北列宿埧上开元三年移就涪江南岸权立十六年遂东南移于东流溪埧上即今理也”
- ^ 谭庆 简历. 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 ^ 叶永海当选重庆铜梁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川当选区长. 中国经济网. 2014-07-15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万隆 简历. 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政协重庆市铜梁区十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 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铜梁区委员会网. 2017-01-10 [2021-09-12].[失效链接]
-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重庆市铜梁区统计局. 2020年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 2021-03-16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和里程编排方案(2019—2035年)(暂行) (PDF). 重庆市交通局.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2).
- ^ 关于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21〕1192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08-17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 ^ 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2020-08.
- ^ 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地区常住人口情况. 重庆市统计局网. 2021-05-13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 ^ 重庆市铜梁区统计局;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铜梁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重庆市铜梁区人口情况.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 2021-06-28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重庆市铜梁区统计局;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铜梁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重庆市铜梁区各镇街人口情况.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网. 2021-06-28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志·文物志(1949-2012)》编委会. 重庆市志·文物志(1949-2012)上.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621-9664-8.
- ^ 42.0 42.1 42.2 42.3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00〕83号),重庆市人民政府,2000年9月7日.
- ^ 43.0 43.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09〕11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2009年12月15日.
- ^ 44.0 44.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19〕5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9-02-27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 国务院. 2006-05-20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 国务院. 2021-05-24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