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
三韩 | |
朝鲜语名称 | |
---|---|
谚文 | 삼한 |
汉字 | 三韓 |
文观部式 | Samhan |
马-赖式 | Samhan |
三韩是公元前2世纪末至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1]中国的《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提到:“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按照秦汉时期一里为415.8米的标准来计算,那么三韩部落所占据的总面积应该不下十七万平方公里,已将大半个朝鲜半岛都囊括在了其中。 其中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2]4世纪马韩已被源自高句丽的百济灭亡;辰韩兴起了新罗,弁韩则演化成伽倻后又被新罗兼并。
“三韩”一词最早在中国的典籍《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出现。三韩所在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不同时期,三韩的边界也不断的变化。但大体上认为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大致为今天的大韩民国。《后汉书》曰三韩之地“皆古之辰国也”。[3] 卫满灭古朝鲜后,准王逃亡马韩部落建立的国家被称为辰国,其地理位置也大体相当[4]。
“韩”(韩语:한/韓 han)在韩语中为“伟大”或“第一”的意思。韩国的国名中就含有“韩”字。“韩”后来演变为朝鲜民族的别名。三韩是现在韩民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概况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 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栉文土器) | ||||||||||||
青铜器时代(无文土器) | ||||||||||||
传说 时代 |
桓国·倍达国·檀君朝鲜 | |||||||||||
古朝鲜 | 辰国 |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 ||||||||||
前 三国 时代 |
三韩 | 汉四郡 乐浪 带方 |
东 濊 |
沃 沮 |
扶 余 |
耽 罗 | ||||||
三国 时代 |
伽倻 | 高 句 丽 | ||||||||||
新 罗 |
百 济 | |||||||||||
唐 熊津·安东 | ||||||||||||
统一新罗 | 渤海 属地 | |||||||||||
后三国 时代 |
新罗 | 后百济 | 后高 句丽 | |||||||||
高丽王朝 | 辽金 属地 | |||||||||||
元征东行省 | 元辽阳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 |||||||||||
朝鲜王朝 | ||||||||||||
大韩帝国 | ||||||||||||
朝鲜日治时期 | ||||||||||||
盟军托管时期 | ||||||||||||
驻朝美军政厅 | 苏联政厅·北朝鲜委会 | |||||||||||
大韩民国 (韩国) |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 |||||||||||
《三国志》中认为辰韩与秦有关,但也有说法认为其沿用了辰国的“辰”字。 弁韩的另一个称呼“弁辰”也使用“辰”这个字。另外马韩的统治者在一段时间称自己为辰王表示对整个三韩的统治。
马韩是三韩中最大的一个,由54个部落构成;为部族国家。大致位于全罗道 ,忠清道和京畿道。
辰韩主要位于洛东江以东,由12个城邦组成。其中的一个城邦后来吸收了其它城邦发展成新罗。
弁韩由12个城邦组成,发展成伽倻后被新罗吸收,大致位于洛东江以南和以西。
三韩领袖称为天君,有祭天的义务。
技术
铁制工具使农业耕作更加容易,从而也促进了朝鲜半岛的农业发展。全罗道在当时已发展成水稻生产中心。
中国典籍中的三韩
东汉编著
《汉书·高祖本纪》:““四年,北貉、燕人致枭骑助汉。注:北貉,国也。枭,健也。师古曰:‘貉在东北方。三韩之属,皆貉类。’”
《汉书·朝鲜传》:“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壅阏不通。师古曰:‘辰谓辰韩之国’。”
《汉·郊祀志》:“谷永说上曰:‘始皇初并天下,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载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因逃不还。’”
《释名》:“韩羊、韩兔、韩鸡本法。出于韩国所为也。”
《潜夫论》:“昔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后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
三国编著
《后汉·光武纪》:“建武二十年,东夷,韩国人,率众诣乐浪内附。”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马韩人知田蚕,作绵布。出大栗如梨。有长尾鸡,尾长五尺。邑落杂居,亦无城郭。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唯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县颈垂耳。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其人壮勇,少年有筑室作力者,辄以绳贯脊皮,缒以大木,嚾呼为健。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县铃鼓,事鬼神。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城栅屋室。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只,次有杀奚,次有邑借。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嫁娶以礼。行者让路。国出铁,濊、倭、马韩并从巿之。凡诸货易,皆以铁为货。俗憙歌舞饮酒鼓瑟。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弁辰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语言风俗有异。其人形皆长大,美发,衣服洁清。而刑法严峻。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箕准为卫满所攻夺,将左右官人入海,攻破马韩,自立为韩王。其后绝灭。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韩廉斯人苏马𬤊等,诣乐浪贡献。光武封苏马𬤊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魏略》云:“箕准子支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相往来。”
王肃:“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意在难郑,而与貊不相属。”
西晋编著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三国·魏志》:“齐王正始七年,幽州刺史毋丘俭破高句骊、貊、韩、那奚等数十国,各率种落降。陈留王景元二年,乐浪外夷韩,貊、各率其属来朝贡。”
《三国志: 魏书三十: 韩传》:“鲜于嗣,魏明帝景初中,乐浪太守。明帝遣嗣及带方太守刘昕,越海定二郡。诸韩国智,加赐邑郡印绶,其次与邑长。”
《博物志》:“箕子子居朝鲜,其后伐燕复之。朝鲜亡,入海为鲜国师,两妻黑色珥,两靑蛇,盖句芒也。”
东晋编著
《拾遗记》:“汉惠二年戊申,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远国殊鄕,重译来贡。时有道士,姓韩名稚者,韩终之胤也。越海而来云。东海神使闻圣德洽于区宇。故悦服而来庭”
南北朝编著
《水经注》:“圣水经方城县故城北。又东南经韩城。”
《演赜赋》:“睹三韩之累累兮,见卉服之悠悠。”
唐朝编译
《晋书·张华传》:“东裔马韩、新弥,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
《尚书正义: 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成王既伐东夷传》:“海东诸夷,驹丽、扶余、馯、貊之属。”
《通典》:“秦并天下,其淮、泗夷皆散为人户。其朝鲜历千余年,至汉高帝时灭。武帝元狩中,开其地,置乐浪等郡。至后汉末,为公孙康所有。魏晋又得其地。其三韩之地在海岛之上,朝鲜之东南百济、新罗,魏晋以后分王韩地。弁辰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风俗相似,祠祭鬼神有异。施灶皆在户西。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后汉光武建武中,韩人廉斯人苏马𬤊等诣乐浪贡献。𬤊音是。帝封苏马𬤊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四时朝谒。灵帝末,韩、濊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献帝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有盐县屯有、有盐并汉辽东属县,并今东夷之地。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代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魏景国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自服印绶衣帻千有余人。部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晋武帝咸宁中,马韩王来朝,自是无闻。三韩盖为百济、新罗所吞并。”
《北史》:“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辰韩,亦曰秦汉。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名之曰秦汉。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传。辰韩不得自立王,明其流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辰韩之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
宋朝编译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传》:“显庆五年,平百济,分其地,置五都督府,其一曰马韩。”
朱子曰:“将言韩侯,故先序其国曰:‘梁山之下,有倬然之道’。此韩侯所以朝周受命者也。”
元朝编译
《宋史·天文志》:“狗国四星,在建星东南。主三韩、鲜卑、乌桓、𤞤狁、沃沮之属。”
《宋史·高丽传》:“崇宁后,始铸三韩通宝。”
《辽史·外纪》:“有高丽王子,三韩国公颙、三韩国公勋、三韩国公俣。”
《辽史·地理志》:“有高州三韩县,辰韩为扶余,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三国之遗人置县。此乃俘三国之人,置县于内地,而取三韩之名耳。”
《文献通考》:“箕准子友亲,留在冒姓韩氏。”
明朝编译
《燕史》:“《诗》云:‘其追其貊’,燕师之北国也。韩在燕北,貊为韩之北国。韩既归于燕,韩从而东徙。汉初谓之三韩。”
清朝编译
《钦定满洲源流考》;“三韩分地,后汉书韩有三种,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接。弁辰(即弁韩)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
三国魏志: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马韩在西,辰韩在马韩之东,弁辰与辰韩杂处,其渎卢国与倭接界。晋书:辰韩在带方南,东西以海为限。马韩居山海之间,无城郭,有小国五十六所。辰韩在东,分十二国,又有弁辰亦十二国属扵辰韩。
三韩属国
通考:马韩有爱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𣸣活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治离牟卢国素谓干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离卑国臣衅国支侵国勾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国旧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勾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勾奚国不云国不斯𣸣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凡五十余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辰王治月支国。三国志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弁辰亦十二国,又有诸小别邑,有已抵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国,弁辰接图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弁辰古资弥冻国弁辰古淳是国冉奚国弁辰半路国弁乐努国军弥国弁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弁辰勾邪国弁辰走漕玛国弁辰安邪国马延国弁辰渎卢国斯卢国优中国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
三韩故地马韩都督府辰州三韩县
旧唐书百济国为马韩故地。显庆五年以其地置熊津马韩等五都督府。
辽史地理志辰州本高丽盖牟城渤海盖州又改辰州以辰韩得名井邑骈列最为冲会。
辽史地理志高州三韩县。辰韩为夫余,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开泰中,圣宗以三国之遗人置县户五千。
金史地理志三韩县属大定府。
谨案三韩在夫余挹娄二国之南,所统凡七十八国,合方四千里。马韩在西,辰韩在东,弁韩在辰韩之南。马韩北与乐浪接,所辖则在今盖平复州宁海。辰韩北与濊接,濊地即夫余境也。马韩弁韩之南皆与倭接,东西以海为限,则并今高丽全国亦隶封域至所属诸国多繋以卑离二字当为贝勒之转音,而以三汗统诸贝勒于体制亦适相符合。晋书又载有裨离国,在肃慎西北陴与卑音相近耳。辽史有陴离郡为今抚顺城是不独东南广而西北亦极袤亘矣唐马韩都督之设未久辄废其址无存辰州即今之盖州今为盖平县至三韩县辽时以迁户置但取其名非故地也。”
其他
虽然朝鲜半岛古代国名多变,但是“韩人”、“韩民”之称一直在民间延续,在中韩两国的法律文书中也时有出现,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就有“华民”、“韩人”之称,19世纪甲午战争前夕,清光绪帝的《对日宣战诏书》中,也有“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之称。
与汉四郡的关系
真番郡治霅县与其余无考的七县为开辰国北部所置。三国志魏志马韩传云:“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三韩,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韩国学者李丙焘认为,此处“辰韩八国”可能就是真番郡南部没入辰国的八县,包括霅县[5]。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真番郡,以北部七县入乐浪郡,隶属于南部都尉。霅县及其南部无考的七县可能于此时没于辰国,后入马韩。献帝建安中,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地置带方郡[6],辖带方、列口、长岑、昭明、含资、提奚、海冥七县[7],即西汉时真番郡北部故地。
魏齐王正始年闲,魏国遣毌丘俭等伐辰韩,恢复了对临屯郡故地的统治,东濊、辰韩诸部落多由带方郡管辖。西晋太康中改昭明县为南新县[8]。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带方郡没入高句丽。此后中国皇朝在朝鲜半岛的直接统治暂时中断,直至唐代初年灭高句丽。
三韩与汉四郡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朝鲜半岛各地都有汉朝的钱币出土。
与古朝鲜的关系
中国史书《尚书大传》是最早记载商周时代的移民箕子朝鲜方国的文献,同时也是最早提及朝鲜的文献,据推断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朝鲜有史料记载的年代远远长过三韩,卫满朝鲜时曾经阻止三韩等部落朝贡汉朝。
轶话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和《帝王韵记》将马韩说成是高句丽。此观点最早由新罗儒学和历史学者崔致远提出的。
李氏朝鲜晚期的实学学者则强调在地理上讲马韩应与百济更为相关。
“三韩”一般为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之总称,后泛指朝鲜。但是在一些汉人史书或者小说笔记中也常指代辽东其他民族。
在唐朝时一些投靠唐朝的高句丽族或者靺鞨将领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韩贵种”,如李多祚。辽开泰(公元1012—1020年)中,辽圣宗伐高丽,以俘户置高州,又以其中三韩遗员置三韩县,属中京道。金属北京路大定府,址在今之内蒙古赤峰市东。顾炎武《日知录·外国·三韩》条谓:“今人谓辽东为三韩者,……原其故,本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奏章之文遂有谓辽人为三韩者,外之也。今江人乃以之自称,夫亦自外也矣。”
“古营州”人,“三韩人”在辽金以后的中国东北文人笔下乃指辽东。清以来,常以“三韩”作辽东之代称。如曹寅祖籍辽阳,韩炎《有怀堂文稿》卷六〈织造曹使君寿序〉谓“以余所见,三韩曹使君子清,乃诚善读书者”,可为例证。在清人所著满洲源流考中,三韩被认为是三汗的讹传,认为三韩为满族人的来源之一,地理位置在“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辽代也在此设立国三韩县。
注释及征引文献
参考书目
-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谭其骧等,1974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鹤,1987年,《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1999年,《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Kim, J.-B. (1974). Characteristics of Mahan in ancient Korean society. Korea Journal 14(6), 4-10. [1]
- Lee, K.-b. (1984). A new history of Korea. Tr. by E.W. Wagner & E.J. Schulz, based on 1979 rev. ed. Seoul: Ilchogak. ISBN 89-337-0204-0
- Yi, H.-h.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system in East Asia from the first to the fourth century. Korea Journal 41(4), 239-268. [2]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